造就千百万中药研究人员
李德敏
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秀才会看病,教私塾的人称为先生,行医者也称先生,文化人是也。古时中医与中药不分家,凡名医医药皆通,习医者皆聪慧之士,或家传或拜师,无学校而人才辈出。
神农氏、扁鹊、孙思邈、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等等家喻户晓,中医经典流传四海。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只要不是医学专业的,他的中医药知识少得可怜,药材名说不出百个,偏方单方一概不知,不如一个老农。学中医的没有学西医吃香,人们不禁要问,中医学到底有没有前途?
现在人们都意识到,中药不产生抗药性,毒副作用较小,都愿意吃中药,问题是拿不出有特效的中成药,认识不到或忽视这一点都将失去巨大的市场。
能从事中药研究的人员有多少?
中药的药效有多大?
妨碍中药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百万中医都是新药研究者
有权行医的中医有多少?没有统计数字,他们有处方权,就意味着他们有中药制剂权,也可以给他的患者配制汤剂或丸散膏丹,唯一约束就是不能在市场上出售。一个中医在一生中要积累许多经验,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有独到之处,享誉一方。谁能说他们不是药物研究专家呢?中药药典方不正是出于历代名医之手吗?
1956年以后我国培养了中医人才,经多年的实践之后都又积累了丰富经验,他们都有能力研制新药,这在习西医者是根本办不到的。西药研究与西医临床完全是两码事。研究西药新药不是医院的设备能解决的,何况一个大夫。
中药的潜力远远没有挖掘出来
西药治急症,中药善调养,中外人士都是这样看待的。预防消毒、免疫注射、开膛破肚、急性炎症,中医得让位于西医。长此以往,中医何时能唱主角。
化学消毒剂已有十几大类品种上百,但使用范围总局限于医疗部门和疫区,寻常百姓家却不问津,预防为主成了空话。美国家庭使用消毒剂每年人均两千克,中国人为什么不使用,不仅是经济和习惯问题,还因为它有毒有怪味,有诸多不便之处,有传染病人的家庭虽迫切需要但无计可施。
消毒学权威刘育京等给消毒剂提出十二个条件:⑴杀菌谱广;⑵有效浓度低;⑶作用速度快;⑷性质稳定;⑸易溶于水;⑹可在低温下使用;⑺不易受有机物、酸、碱及其它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⑻对物品无腐蚀性;⑼无色、无味、无臭,消毒后易于除去残留物;⑽毒性低,不易燃烧爆炸,使用无危险性;⑾价格低廉;⑿便于运输,可以大量供应。多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消毒剂进行了广泛的筛选,但至今没有发现一种能满足上述十二个条件的消毒剂。因此,在进行消毒时需要根据消毒目的和消毒对象的特点,选用合适的消毒剂。
消毒和用药一样,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理想的消毒剂藏在植物中。
襄樊市敏芝气味科学研究所从植物中提取的消毒剂敏芝异味消(又名百毒克星、巨方强力消毒剂)浓度在1∶2000时,作用五分钟,细菌和真菌杀灭率为100%,还能杀灭病毒及芽胞。按理想消毒剂的十二个条件对照:
⑴杀菌全谱;⑵有效浓度低,为1∶2000;⑶作用速度快,两分钟杀灭艾滋病病毒(HIV—Ⅰ);⑷性质稳定,密闭保存永不降低效率;⑸易溶于水;⑹在-20℃时仍可使用;⑺不受有机物、酸、碱及其它物理化学因素影响;⑻对物品无腐蚀性,且不伤皮肤;⑼稍有颜色,味清香宜人,无臭,消毒后不需要清除残留物;⑽完全无毒,稀释前不易燃,不会爆炸,使用极安全;⑾价格偏低;⑿便于运输,可以大量供应。
这是消毒史上的一次革命。它可以对空气、水源、人体、器具、食物进行消毒灭菌,使用前不必弄清楚微生物的种类,没有使用禁忌,过量使用不会有不良后果,可以外用可以内服,可以替代各类消炎药。
消炎药是西药的强项,和化学消毒剂一样,西药消炎剂几乎是一统天下,敏芝异味消不仅能和它分庭抗礼,并有取而代之的可能。敏芝异味消的强杀菌作用,又能接触皮肤粘膜及创伤处,决定了它的抗感染力无比强大。它能穿透皮肤肌层及皮下腺体,如淋巴结、乳腺、前列腺、腮腺,还能深入指(趾)甲,治疗甲癣。它能止血止痛,活血化瘀作用极强,对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对毒物刺激、跌打损伤、烧烫冻伤引起的炎症反应,无不立效。不受胃酸及食物影响,内服可治肠炎痢疾。
可拌入饲料,治禽畜疾病。可滴入鱼缸,治鱼皮肤病。
用本药对三十种疾病做了两万余例临床观察,快速治愈率为78%,总有效率高达98%。这三十种疾病是:眼结膜炎、麦粒肿、牙周炎、牙龈炎、牙疼、口腔溃疡、咽喉炎、口臭、外伤感染、外伤瘀血、皮肤红肿、褥疮、疼痛、湿疹、单纯疱疹、痱子、脓疱疮、毛囊炎、痤疮、手足癣、甲癣、外阴炎、体癣、蚊虫叮咬、蜂蝎蛰伤、带状疱疹、内痔、外痔、混合痔、淋巴结炎等。
谁见过一药治百病?西药办不到的中药却办到了。传统观念应该变一下了,“治百病的药才称得上好药,能杀百菌的消毒剂才算好消毒剂”,营养均衡的食物才算好食物,母乳给婴儿提供了所需的全部营养,敏芝异味消就是植物的乳汁。
西药中能解百毒的药现在还没有,将来也不会有!最简单的道理是酸碱中和,能同时中和酸碱的物质西药中没有。唯复合成份的中药才行。
中性的敏芝异味消就可以做到,它解的毒物达万种。称它为百毒克星名符其实,它是绝大多数毒物的克星,包括酸性的、碱性的、中性的、有机的、无机的、单一成份、复合成份,尚有少数毒物如三苯、有机磷、有机氯还不能解。“以毒攻毒”是传统观念,以无毒解剧毒是全新观念。中毒急救首先要分析出中毒物质或种类,不可盲目投药。在许多情况下,弄清何物中毒也很困难,或者中毒者不自知,或者已经昏迷,毒物甚多,解毒药也不是随处都有,抢救难度很大。有时候是混合毒气中毒,像化工企业失火等,难防又难解救。
科学这东西,是由糊涂到清晰,再由清晰转入糊涂。模糊数学也是数学发展的更高阶段,电脑操作越简单越好,操作程序的简化,正是电脑软件更复杂的结果。人饿了要吃饭,饭菜的营养成份不一定要弄清楚,味道可口就行。药物的发展趋势可如是,凡红肿痛痒,一涂即好,病菌毒气,一喷就消,这正是人们所需要的,这是西方人普遍认为不科学的中医创造出来的科学。当湖南长沙马王堆挖出汉代女尸时人们惊叹过,棺木中的绛红色药水曾吸引了多少科学家的研究兴趣。二十八年过去了,李德敏韩玉芝夫妇由中年步入了老年,他们熬过了一万个日日夜夜。只因为他们是平民百姓,没有拿到那称为“国宝”的绛红色药水,他们的研究没有纳入国家的攻关计划,完成之后也就不会有部门验收,因为没有花国家的钱,谁也不需要有个“交待”。
正是这种没纳入计划的民间研究,恰恰说明了中国的中药研究具有很大的潜力可挖,这潜力蕴藏在十亿民众之中,国家不需要投资,只需号召便可以坐享其成。
政策限制了中药的发展
研究西药是中国的劣势,科技水平和财力都有限。中药的优势为什么又发挥不出来,答案显而易见,是政策问题,这是个老大难问题,几十年都解决不了。
药监部门要监控药品质量,申请新药就必须公开配方。申请者要保护产权,宁可带进棺材也不申请新药,双方坚守阵地,吃亏的是国家和民族。
西药公开了化学结构式谁都不能侵权,中药公布了配方谁都可以侵权,药味稍事加减根本不能认定侵权。鹤蚌相争,渔翁得利,西方人求之不得。
国家不能对药物研制者和药厂的知识产权以行之有效的保护,一切鼓励口号都是空谈。我国的药物监控办法保证不了药物的治疗效果。药品质量的最高标准是疗效,检验疗效的唯一标准是应用,患者和医生最清楚。许多疗效不确切的药长期混迹其间,药监部门负什么责任?只要不出现严重毒副作用,谁都可以不管。花钱治不好病,患者埋怨医生,医生埋怨药厂。
若把药品质量监控权交给患者和医生,药检部门受理投诉,再把被投诉的药品让社会上广大群众来评价,对于那些滥竽充数的药不管其是否按配方生产,统统取缔,较之形同虚设的按配方监控办法如何?
美国的食品与药物监检局的办法就很好,只监控毒性,药效的监控交给市场,谁都不会花钱买不治病的药,变药厂为患者负责,而不是对药监局负责。
药价失控问题国家正在整顿,药品质量(中西药与保健品)问题尚未充分暴露,但只是个时间问题。现在的药价混乱是用标准定价来衡量的,没有同疗效挂钩,不治病的一文不值。
药品说明书和广告不准写疗效如何,只准写功能与主治,其目的在于防虚假宣传误导患者。殊不知疗效是药物的硬指标,质量的具体化就是疗效,把宣传变为承诺,承诺就要兑现,达不到承诺的疗效就要重罚。中国的药品质量标准是官样文章,是下级送给上级的蒙眼布。
还药品质量(疗效)监控权于民众。
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以后,颁布了许多措施,药品管理混乱的局面迅速得到了控制,再把中药新药申报条件和药品质量监控办法修正一下,新药好药就会象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2005.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