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气味医学 > 文章资讯 > 焦点评说 > 正文
中医药发展战略之我见
作者:气味医学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3/16

中医药发展迟缓的原因有三:

第一、政策上的失误,这是关键因素;第二、社会因素制约,这是次要原因;第三、中医药本身的问题。

一、政策上的失误

政策上的失误最主要体现在申报中药新药证书和申报医疗机构制剂必须公开配方。这就是公然掠夺他人的无形知识产权,有价值的配方绝不可能成为成药或制剂,进不了市场和医院,医院的中医也不肯把自己的绝活写在处方上交给病人。身怀绝技的人只能个人开诊所自己制药,或以祖传秘方为幌子私下卖药作为谋生手段,而清高之士仅给亲朋好友治病,不以医为生,或传给后代或自生自灭。

国家制定此政策的理由充足得很,为了保证用药安全便于监控质量。是否阻碍医药发展可以忽略不计,是否葬送中医药前途也在所不惜。

评曰:检验药物安全的手段很多,监控药品质量的技术更多,何必出此下策!因噎废食,中药品种累万,其药效平平,靠什么占领市场。

政策上的失误之二,新药申报资料太烦琐,检验项目多而收费高,个人和小企业办不起药证。新药技术大多掌握在个人手里,官办的药物研究所和中药厂的研发能力有限,门槛太高使人望而生畏。

政策上的失误之三,新药申报资料太八股文,常人做不了,中药药理本来就很难说清楚,只好到处找根据,胡编乱写,到处抄袭,应付过关。民间的偏方、验方很多,确有疗效,广大农村中代代流传,总登不了大雅之堂。

评曰:1958年国家号召个人献方,来信如雪片,堆积如山。可见中医药宝库散落在民众之中,中医药典籍仅是九牛一毛。

政策失误之四,中医师职称如选进士,过于强调知识全面。无证不得行医,农村老太识字不多,但她治某病有绝技,让她发挥一技之长,造福于人类有何不可?古代名医哪一个不是遍访民间,深挖宝藏,不花分文而得宝,今日之学子,以课本为至宝,千篇一律,学了五六年,医术平平。

政策失误之五,中医不得染指流行病,失去调查研究的机会。

政策失误之六,不得异地行医。艾滋病、非典、禽流感等流行病暴发有地域性,疫区医生治不了,非疫区医生又进不去,政策缺乏灵活性。“加强中医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的建设”没有措施保证。而西医在没有特效药问世之前是没有人主动去疫区治病的。

在文楼村抓“游医”抓“诈骗犯”的闹剧再也不能重演。

政策失误之七,国家对中药研究的投入太少,使得官办的中药研究院所难做无米之炊。

二、社会因素制约

1.西医药先进,中医药落后是中外民众的普遍观点。西医药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中医药是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形成的。患者非迫不得已不会看中医吃中药,中医社会地位低下。

2.广大民众普遍认为中医院化验检测设备落后,查不出大病,治不了急症,中药只能调养滋补身子。

3.中医院成立晚,规模小,级别低,名医也少。

三、中医药界本身存在的问题

1.中医高手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数量少得可怜,专给大首长和外国领导人看病。

2.中医院校培养的中医基本功差,中医理论古奥难懂,毕业之后还要长期的经验积累,成才难。

3.中医理论形成年代久远,当时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肤浅,只具有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后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又长期落后于西方,差距太大,很难迎头赶上。中医药理论没有与现代科学技术接上轨,普通人很少接触到传统医药理论,偶尔接触也难以理解,形成代沟。

4.中医向后看,西医向前看,似乎中医理论愈古愈好,祖传秘方、宫庭秘方最吃香,把现代中药与传统中药对立起来,对中药药理要么用传统解释,要么用现代知识解释,两者难以结合。

5.部分中医有意回避现代科学名词,如生理解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的知识,甚至只有症候而不讲病名,故意使患者听不懂。

6.很多中药疗效不确切,吸收率差,汤药又太麻烦,味苦难咽。中药能治急症的药太少,给人以慢郎中治不了急惊风的印象。

7.中药有农药残留和重金属难以去除,不仅出口受限,对长期服药者也有危害。

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的就这些。

发展中医药的战略也很多,要实施都很难,我有一个好办法,非常简单,作战讲出奇制胜。

这办法是国家发布招贤榜,对癌症、乙肝、艾滋病、肺结核等难以治疗的疾病招贤,让能人揭榜,对他的药要他先做急毒检测,让他和治疗者一样服药,治好了给他发放新药证书,治不好罚他坐牢,治死让他偿命,唯独不要他公布秘方。

这些难治之症会很快被征服,中药的声望自然就有了,中国人外国人都会信服,政府的政策就会放宽,出口就有人买,研究中药的人就会增多。我敢说,这就是“武科举”,应试者蜂拥而至。不拘一格选人才,古之帝王思贤若渴,况今日乎!

这主意也许对应试者残酷了些,但总比对千千万万乙肝、癌症、艾滋病患者无动于衷要仁慈得多,政策能救人,也能害人。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科研所地址: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南街168号家属院3号楼2单1楼 电话:0710-3515449 E-mail:xfldm1936@163.com
    Copyright © 2006-2011 襄阳市襄城区清菁气味科研所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