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气味医学 > 文章资讯 > 学术理论 > 正文
气味学与气味医学(1)
作者:李德敏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4/15

气味学气味

 

第一章   气味学概论

第一节  气味学的主要论点

 

气味学是嗅觉的科学,是生命科学的范畴,是专门研究生物界如何利用嗅觉谋生的科学。它与生物学、医学、化学密切相关,属于边缘科学。气味学是个空白学科,词典上无这一名词,世界上无此学科,亦无专着。

人有眼耳口鼻身(皮肤)五种感觉器官,脊椎动物也有,它们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视觉建立了光学,听觉建立了声学,触觉产生了许多物理量,唯味觉与嗅觉没有建立相关的学科,原因何在?味觉与嗅觉是化学反应,而化学起步较晚,人们对味觉与嗅觉的产生机理还处在朦胧阶段,研究难度较大,也没有专门机构进行系统地研究。对气味的研究是各取所需,分属于食品、化妆品、侦察、环保、虫害的生物防治等不同领域。

嗅觉在五种感觉器官中的地位应该是排第一位的。对动物而言,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觅食与繁衍后代。多数动物觅食靠嗅觉,辨别毒物更离不开嗅觉,鼻子长在口的上方,鼻孔正对嘴巴。找配偶交配靠嗅觉感知求偶素,认亲子亦靠嗅觉。关于动物、植物、微生物对嗅觉的依赖程度作为专题讨论。本文就气味学的主要论点概述如下:生命科学的错误和盲区可以归纳为50个,分述如下:

【盲区】一食物链与反食物链问题。

生物群有动物界、植物界和微生物界,他们的关系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吃动物的动物称食肉动物,吃草的动物称食草动物,草和动物皆吃的称杂食动物。微生物分寄生菌和腐生菌两类,寄生菌是变相的“吃”动、植物,腐生菌类吃植物或动物的尸体。植物永远是被食者,极少数植物吃动物(如猪笼草等),生物相吃的现象叫食物链,弱肉强食天经地义,好像没有反抗斗争。实际上不是这样简单,不吃不能活,被吃活不成,怎么会没有斗争?您死我活如火如荼,一刻也没有停息过生死斗争。追逐打斗躲避是明斗,仅存在于动物之间。暗斗的方式是产毒与解毒,称为化学战争,这才是主要的,存在于生物三界之间。以植物为例,植物的化学成分最为复杂,大致分为两大类——初生代谢物和次生代谢物,前者是自身生长和繁育后代的需要,后者是防御武器,适应环境、化解毒物和防止动物和微生物伤害。

但是植物的防御能力必定有限,否则就是植物的一统天下了。动物和微生物要生存,产生解毒(消化)能力是谋生的前提。同样,这种解毒(消化)能力也有一定限度,表现在动物的食源有限,微生物的寄生体也有限。

部分动物也产毒,有进攻与防御两项功能。所有动物的消化能力都可以看作是另一类解毒形式,这个问题涉及到“毒” 的定义问题,后面会提到,这里暂不解释。

寄生菌也分为两类,一类不破坏寄生体的细胞,对生物无害或有益,另一类破坏寄生体的细胞(统称腐蚀),是有害菌,对植物称作病害,对人或动物称作致病菌,致病菌的包膜含外毒素是腐蚀物质,包膜内的内毒素能够引起生物的各种生理变化,以病毒的DNA为最可怕,它能够与生物体的DNA结合成为病毒的后代,由于它受到细胞膜保护,药物不能直接杀灭它。但是,危害动植物的细菌(包括病毒)只占庞大微生物群体的极小部分,它们能危害的动植物种类也是有局限性的。

上面谈了生物三界之间的产毒与解毒的化学战争,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化学战争。

动物以毒物为武器看得分明,毒虫产毒防鸟兽吃,毒蛇蝎子产毒是进攻武器,河豚鱼产卵期产毒是保护后代,兽类打斗时吼出的气体有毒,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明明是反食物链为什么不认识?

不同植物、微生物之间有争夺地盘的斗争,某些植物有排斥非同类植物生存的本能,艾蒿、车前草等植物密集的地方其它植物便不能生长,类似于细菌的拮抗作用,某些细菌、真菌、放线菌占优势时其它菌类不能存活,抗生素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这些虽然不能够说成是反食物链,但是由此可以看出生物斗争的普遍性与残酷性。

低等生物利用毒物的频率高于高等生物,杂食动物的解毒能力高于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反刍动物高于非反刍动物,食性杂表明它的消化酶种类多,消化酶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解毒物质。

生物不会停留在一个进化水平上,进化的动力就是生存斗争,除了形态变化以外就是生物化学成分的增加而引起的生理功能的提高,产毒与解毒的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原动力,谁吃谁的关系好像没有变化,被吃的生物在变,吃的生物岂能不应变达尔文的进化论从生物的化石形态上找到了生物进化的轨迹,李德敏的反食物链揭示了生物进化的原动力。可否这样认为:食物链是从表面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反食物链是辩证唯物主义。

食物链讲的是生物界相生关系,反食物链讲生物界的相克关系,即谁都不让谁吃掉。

【盲区】二植物净化空气靠什么?

植物能净化空气人人皆知,是靠吸收吗?

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叶面能吸收营养成分,不等于能吸收毒气,一切结论要用实验证实。二氧化碳对动物是有害气体,对植物是营养成分,植物白天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将其中的碳结合成有机物而释放出氧气,到了夜间植物又吸收氧气完成营养物的转化而释放出二氧化碳。吸收与释放不是均等的,因为一部分碳元素被利用了。吸收二氧化碳不能够说明植物能够吸收毒气。我们做进一步分析:植物吸收毒气干什么用?是分解了、利用了或是排除了?利用了毒气中的哪些元素或化合物呢?固然,植物体内会有某些矿物成分积存,这些积存与吸收量等同吗?植物没有排泄系统,毒物或毒物所含元素那里去了呢? 

我们利用反证法来说明问题。

我们已经从干枯的植物中找到了解毒物质,提取14种植物的解毒物质合成一种解毒剂——《解毒灭微药酒》,此药可以化解10万余种毒物,根据是什么?

能够杀灭芽孢的药就可以杀灭一切微生物,把腐生菌杀灭以后便使它失去腐蚀作用,对致病菌杀灭以后使它失去致病性。微生物有多少种?超过10万种吧?不同微生物的外毒素与内毒素皆不相同,蛋白质也不尽相同;

对含氮、氨、胺类有毒化合物都有解毒作用,如二氧化氮、杀虫米、氨水、尸腐胺、三甲胺等等;

化解甲醛、丙酮、氯仿、二氧化硫、硫化氢等等的毒性。

怎样实验证实一药解万毒?

光谱实验,质谱实验,化学性能实验,小白鼠中毒毒性实验,气味实验等等。光谱实验比较简单易行,气味实验最简单,不需要仪器,靠嗅觉感受,具体方法如下:把能够闻到气味的毒物放在广口瓶里,上面罩一层纱布,把解毒灭微药酒喷洒在纱布上,用鼻子嗅闻,会有两种现象出现,一种是闻不到毒物气味和解毒灭微药酒的气味,两种气味全消,另一种情况是两种气味同时存在。物质不变气味不变,这个定律是无法推翻的。假若毒物的气味淡薄,可以加温,增加毒物的挥发量。用各种实验方法的实验结果一致。

合成解毒灭微药酒的14种植物皆是对人无毒的植物,分别提取它们的次生代谢物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成为一种合剂,合剂对小白鼠和人类无毒,但是对微生物是剧毒,对有机毒物和无机毒物解毒能力极强,以无毒解剧毒是医学史上的伟大创举,是消除空气污染的法宝。

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大致上恒定,科学家一致认为,氧气在减少,二氧化碳在增加,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增高,对人类有害的气体在剧增,也就是令人担忧的空气污染问题,靠植物吸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出路在哪里呢?出路来了,就是利用植物提取解毒剂,植物是再生资源,可以人工栽培,提取其次生代谢物的工艺简单,成本低,还地球一个清新不是梦。

 【盲区】三凡生物皆有嗅觉,气味是生物界的共同语言。不仅动物有嗅觉和语言植物微生物也有。动物有嗅觉是不言而喻的,多数脊椎动物的嗅觉是鼻子,蛇的嗅觉是舌头(信子) ,昆虫的嗅觉是触须或是别的部位。植物的嗅觉是叶面上的气孔,微生物的嗅觉是外膜上的蛋白质,通过隧道实验可以推理微生物嗅觉的存在。

实验方法:

两个装有同种细菌的器皿分别放置在空气隧道的两端,一个器皿里是产生了抗药性的细菌,另一个器皿里是没有产生抗药性的细菌,逐渐发生抗药性传递,两端的细菌都有抗药性,假若空气隧道用纸板隔开,传递抗药性不会发生。

传递渠道分析:

声音传播的可能性可以排除,因为纸板不隔音。

光线传播的可能性可以排除,用透明玻璃做隔板实验也不发生抗药性传递。

只有气味传播抗药性不能够排除。也就是说细菌可以接受气味,气味是物质,产生抗药性的细菌与没有抗药性的细菌的蛋白质不同,气味也不同,细菌能够感受出来并引起化学变化,所以说细菌有嗅觉功能。

生物界的嗅觉器官的结构是生物学家的研究对象,隔行如隔山,我们且不去理会它,但是,我们必须知道生物的嗅觉的功能。

动物的嗅觉功能是觅食、求偶、记路线、划疆界、辩毒、识别亲族和辨别敌人、进攻或防御等。植物有五种气味语言和两种作用,五种语言是:邀请语言、警告语言、驱赶语言、求救语言、应答语言。两种作用是:解毒作用与灭菌作用,微生物的语言我们只知道一点,那就是传递抗药因子。这些功能后面还要仔细解释。

不懂得生物界的气味语言就如同不懂外语,无法与它们交流信息,不能够和它们交朋友;不懂得气味语言就不能够培育、管理、使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不懂得气味语言就不能够充分利用植物战胜微生物、昆虫、治理空气污染,就不能构建生态平衡;不懂得气味语言就无法认识植物药的真正价值,中医药就必然停留在历史水平上;了解生物界的嗅觉功能,学会使用气味语言,才能走出生命科学的误区实现人类自救。读完全篇文章之后就会认可上述观点。

嗅觉是生物界的感觉器官之一,高等动物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五种感觉器官,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协调大脑完成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低等动物不完全具备五种感觉器官。植物的感觉器官的研究尚无定论,微生物的感觉器官的研究仍是空白。气味学的研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新动向。“气味是生物界的共同语言”是一个了不起的新发现,开创人类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交流的新纪元,对生命科学研究有划时代的意义。

【盲区】四生物释放气味有两类,一类是非意识的释放,是物质自然挥发的结果,另一类是有意识有目的和有节制地释放,它是生物进行信息交流的行为。

关于第一类情况,生物界与非生命物质没有任何区别,生物是高复合物,其气味也是复合的,同种生物有共性,同族同宗生物与非同种同宗之间有差异,个体之间也有差异,单个生物体在不同生长周期、不同的生长生活环境或生理病理变化都会有微妙的区别,这就为气味的利用提供了巨大空间。生物的排泄系统也产生气味,如汗腺系统、呼吸系统、粪便排出等。

第二类情况更复杂,是生物的自主行为,也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将气味作为语言使用的,另一种是作为进攻或防御武器使用的,这在后面第八个问题中讲解。

【盲区】五任何生物的嗅觉仅有一定的感知范围,与其生存需要相关,对生存有益的物质的气味与嗅觉的关系称正相关,对生存有害的物质的气味与嗅觉的关系称负相关,生存不需要也无害的物质的气味往往是该生物的嗅觉盲区。有些物质生物需要它但是处处都存在不需要刻意寻求的也是嗅觉的盲区,比如空气和水骆驼需要沙漠找水,它能在80公里以外闻到水源的方向。

生物的嗅觉器官能够感知气味,感知的范围很奇妙,与听觉器官不同,听觉器官接受范围由频率和振幅大小决定的,一般人的接受频率是每秒20~2000周,振幅大小因人而异,有耳聪与耳背之差异。人的视觉可以感知的光即可见光,一般人的眼睛可以感知的电磁波的波长400700纳米之间,不能引起人们的视觉即肉眼无法看到的光称不可见光,如紫外线、红外线等。听觉和视觉的感知范围可以用数值界定,是物理量,嗅觉的感知范围不能用物理量界定,生存的需要是决定因素,是先天的遗传基因主宰一切。正是由于这一点,生物的嗅觉对天然物的气味的判断率极准确,对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的毒性缺乏判断力,往往根据已知的物质气味的相似性做出判断,会出现误差,失误以后大脑会修正错误产生新的记忆,也就是学习提高过程。动物学习获得的知识能够告诉同类,老鼠吃鼠药中毒以后就会告诉伙伴,伙伴就能够间接识别毒物。人类也有类似情况,一氧化碳的气味成年人感受不到,是因为闻多了,浓度不高没有死,婴儿对一氧化碳敏感,闻到就哭闹不止。人的嗅觉老化比耳聋眼花快。

【盲区】六气味是物质的主要外部特征,是最能代表本质的东西,是生物感知世界的重要途径。

人类对气味的利用出于生物的本能行为。人类重书本知识而轻视动物本能,由于没有建立嗅觉科学,不了解嗅觉的重要性,造成人类嗅觉器官的严重破坏和退化,英国生物学家研究得出结论,人类的嗅觉基因有62%丧失原来的功能。本人以为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人类战胜了猛兽没有天敌要防;2固定的婚姻关系求偶素丧失作用;3食物不需要靠嗅觉寻找;4烹调技术掩盖了食物的原味;5常年生活在毒气包围之中嗅觉被严重破坏;6相信书本知识不相信自身感受。

【盲区】七嗅觉是毒物鉴别器,是生命的守护神,生物三界皆如是。 气味分为两大类——香与臭。字典上的解释过于简单,“好闻的曰香,与臭相反”,“不好闻的曰臭,与香相反”。为什么“香”为什么“臭”的原因没有讲清楚。应该这样解释:“对人有益的物质散发的气味使人感到愉悦,这种嗅觉感受曰“香”,对人有害的物质散发的气味使人感到厌恶,这种嗅觉感受曰“臭”。不同的生物有自己的香臭标准,没有这种辨别能力生物就不能存活,所以称嗅觉是生命的守护神。看似简单的问题几人知晓?不建立嗅觉的科学,不相信嗅觉消息的重要作用,不保护嗅觉器官,这是人类的悲哀!

【盲区】八气味是生物三界的共同语言,同界生物之间、不同界生物之间都用气味进行交流。

  单一物质有气味,混合物质有气味,生命体也有气味,万物皆有气味。生命体有嗅觉,气味是生命体对气态物质的感受,没有嗅觉便没有气味的概念。感知气味释放气味是生物的本能,生物体对嗅觉的利用率远远高于视觉、听觉触觉,人类应该充分利用嗅觉,懂得生物的语言,扩大信息来源,增加知识增长才干。

【误区】九不存在非气味物质,在绝对零度以上时任何物质都有分子逃逸到空气中,人感受不到它不等于不存在,而是忽视了其它生物也能感知气味。正如光有可见光与不可见光,声有次声波与超声波,都不是以人划线的。气味物质的提法不够严谨。

【盲区】十没有气味相同的两种物质,物质不变气味不变,物质改变气味必变。气味有互补性,互补气味就是能起化学变化的两种气味一旦相遇必起变化,两种气味同时消失而产生新的气味。颜色有互补性,全色(白光)滤去一种颜色剩下的颜色就是互补色,两种颜色混合以后出现调和色,这与波长有关,气味互补没有数值关系。它的存在可以用植物的解毒机理解释。

【盲区】十一植物的五种气味语言和两种作用,五种语言是:邀请语言、警告语言、驱赶语言、求救语言、应答语言。两种作用是:解毒作用与灭菌作用。

邀请语言就是给其它生物发出请求信息,花儿开了,邀请昆虫采花粉,顺便帮它授粉,瓜果熟了请鸟兽来尝,顺便播撒种子。

警告语言就是不准碰我,我有毒!昆虫鸟兽闻而避之。

驱赶语言就是来犯者赶跑,动物接触它或者吃了它,它的气味变浓,动物闻之逃之夭夭。例如薄荷、西红柿叶、艾蒿等植物,人手触摸它以后气味就浓烈。许多瓜果不成熟时气味难闻,虫鸟避之。

求救语言,当树木遭受虫灾时它产生的驱赶气味不足以使昆虫退却时,遭灾树木就散发出一种虫咬的特殊气味,向周围同种树木发出求救信号:大家来帮助我驱赶害虫吧!

应答语言,周围同种树木闻求救语言后也发出驱赶气味,昆虫受不了就逃之夭夭。柳树最团结,互助精神好。

【盲区】十二动物利用嗅觉达到以下目的:觅食、求偶、记路线、划疆界、辩毒、寻找治疗疾病的药材、识别亲族和辨别敌人进攻或防御等。

觅食,动物觅食靠气味是不言而喻的,鸟语花香就是这番景象。这种能力很强超乎人们想象,可以远征几公里。骆驼可以在80公里闻到水源,野猪能够闻到埋在地下的植物根茎。

求偶气味是雌性动物发出的雌激素气味,仅同类的雄性动物能够闻到,传播距离与动物的分散度有关。记路线、划疆界、辩毒、识别亲族和辨别敌人,进攻或防御等是常识,不必赘述。

【误区】十三 毒与非毒是相对的,不能以人为标准划线,不同的生物物种有不同的毒与非毒标准,能消化吸收的物质食物,无毒。不能够吸收或吸收后又能够排泄掉,且不影响生理功能的无害物,能吸收会破坏生理功能的毒物。毒与非毒是相对的,还与人体的耐受性有关,表现为特异体质和过敏体质。物极必反,酸性物质是人体需要的,酸度过高会腐蚀细胞和破坏电解质平衡。食盐是人体需要的,咸极则苦,细胞内外钠要平衡否则细胞会失水或膨胀,有益的物质过量反而有害

【盲区】十四消化是一种特殊的解毒过程,消化酶可以称为解毒物质。消化酶少了不仅影响吸收,腹内食物会腐败变成毒物。食源广的动物标志它进化程度高,食源窄的动物标志进化程度低。植物的化学成分复杂表示它的生存能力强,解毒能力强,进化程度高。羊吃百样草,它的适应能力就强,防病能力也强。将灭菌和消化并入解毒范围是一种新提法。

【盲区】十五产毒与解毒的斗争贯穿生存斗争的始终,是生物进化的原动力。达尔文从化石的形态变化中找到了生物进化的轨迹,笔者找到了生物进化的原动力。

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生物斗争使用最多的武器是化学武器,形体变化、组织器官的增加与完善看得分明,前者瞬息万变,后者历经沧桑。微生物个体小,变异快,变异就是进化。

【误区】十六味苦性寒的中药材抑菌灭菌力强是一种误解,生物碱味苦性寒,对多种动物有毒,出乎意料的是芳香植物反而抑菌灭菌力最强,这又是作者的一个大发现。中药研究搞错了方向,中医治疗感染性疾病用错了药,所以中药斗不过抗生素,其根源就在这里。这看似一个极简单的问题,殊不知它是中医药史上的里程碑,口头禅“芳香开窍”迷惑误导了中国人几千年,有五千年中医药历史的中医药没有产生消毒剂,也没有出现抗生素

【盲区】十七植物是最好的驱虫灭虫药。利用植物的气味驱虫是最好的农药。昆虫和大动物一样都是利用气味辨别食物的,若它不吃的植物打成浆喷洒在要保护的植物上,会飞的昆虫闻之而逃匿,不会飞的昆虫拒食饿死,无毒农药就是漫山遍野的草木庄稼。一种植物的防虫能力有限,多种植物就能够合成广谱农药。杂草丛生的地方虫害少,混交林少虫害,单一树林和农田虫灾多,缺少不同植物联防之故。

【盲区】十八防治植物病害的最佳办法是饿死害虫,一种昆虫吃的植物品种是有限的,它辨别可食性靠嗅觉,把它不吃的植物的浆液喷洒在需要保护的植物上昆虫就拒食而死,这种农药对动物无害,有效地解决了农药污染问题。

【盲区】十九动物和微生物对单一成分毒物容易产生适应性,化学农药和抗生素失败的根源即在于此。单一成分的药物容易产生抗药性,植物的化学成分复杂,有效抵御了病虫害,动物吃植物吃者恒吃,不吃者恒不吃,这样才保证了生态平衡。

【盲区】二十解毒药物能杀灭体外的细菌病毒,也能杀灭体内的细菌病毒通过临床证实,体内消毒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化学高水平消毒剂可以杀灭一切微生物,但是不能用于体内抑菌或灭菌,不能作为抗感染药使用,抗生素的作用不是直接杀灭细菌病毒,是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控制致病微生物。植物消毒剂是利用化解致病微生物的毒素的原理杀灭微生物,可以用于体内消毒灭菌,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药物,从此,消毒的概念就要更新了。

【盲区】二十一植物之间也有拮抗作用。当有些植物在一个地盘占优势时,其它植物就不能生长,如野菊花、艾蒿、车前草等。这与细菌间的拮抗作用是样道理。起拮抗作用的物质不是单一化合物,将它提纯为单一成分后拮抗作用不能持久。抗生素的发现和利用带来的利弊难以评说。细菌间拮抗作用犹存而抗生素则严重失效,可见药物提纯并非良策。

【盲区】二十二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界经过进化分野过程形成纲、目、科、属的亲疏关系,微生物当中有亲属关系,所以用细菌制细菌不会有全谱抗菌的抗生素。

以多种植物合成的制剂方可以全谱灭菌。对微生物是致命的物质恰恰对动物无毒的植物制剂,人们“毒”的概念理解为单纯对人有毒,“无毒”理解为对人无毒,忽视动物与微生物的差异,所以医学研究进入了死胡同。

【误区】二十三嗅觉不会疲劳。“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解释为嗅觉疲劳是错误的,因为嗅觉的产生是化学反应,当大脑接受一种气味信号一段时间之后便自动屏蔽掉,准备接受新的信号,当老信号的强度突然变化时大脑又会做出反应。视觉疲劳是因为长时间注视目标造成的,视不专注眼睛不会疲劳。

【盲区】二十四气味是一种分子波,具有波的三要素:发生源放射性可接受性。传递速度与分子量成反比受风的影响但能逆风传播。气味是一种分子波,可以在空气和水中传播,与光电磁波或声波都不相同,这两种波是能量波,光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声波不在真空中传播,气味波在真空中是扩散,速度最快。

 【误区】二十五味是一种感受,气味是嗅觉感受,口味是舌头味觉的感受,品味、滋味和韵味是心灵的感受, 都是气味的“味”的延伸。

【盲区】二十六气味与口味的关系。两者同是感受,同是化学反应受体不同。舌头辨营养,鼻子辨毒,鼻子为口把关,食物进口以前鼻子先闻到味,难闻的东西就拒食,鼻子长在口上方即为此。猫、牛、狗、猪的嗅觉区延伸到鼻端,表面布满粘液利于捉气味分子,温度低减少粘液挥发。食道与气管为什么要有交汇处会厌?已经入口的食物或咽下的食物有怪异气味时,气味可以通过会厌到达鼻腔再次感受有无毒性,决定吐出或呕出,这叫二次把关。

【盲区】二十七香与臭有量的界限,香极则臭,臭味极淡则香。麝香近闻极臭,远闻则香。柳桂花开花季节树下臭如大便,远闻芳香扑鼻。化工产品香蕉水淡时香浓时臭。

【误区】二十八、植物的初生代谢物是维系自身生长需要与繁衍后代的,植物的次生代谢物是适应环境和御敌的,中医以植物为主要药物用于解毒治虫治微生物是极科学的。初生代谢物和次生代谢物结合能有效防止初生代谢物被其它生物利用。

【盲区】二十九、气味致病又治病,植物依天又医天是气味医学的重要理论。气味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毒有害的,它使人生病,一类是有益的,可以治疗疾病,植物在大自然中生存称为“依天,它又能够改善自然环境称“医天

【盲区】三十、走出生命科学的误区,实现人类自救是气味科学对人类的忠告,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都被生命科学的错误观点误导,医药、农药与兽药研究与使用出现方向性错误。

【误区】三十一、凡植物皆有保护自身的本领,凡植物皆有药用价值,没有药用植物与非药用植物之区别。

【盲区】三十二、巧妙利用多种植物的防御物质,可以达到一药灭百菌、解百毒、治百病的目的。

【盲区】三十三、利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是医学的研究总纲。

【盲区】三十、气味学是生命科学的核心,气味医学就是发挥生命守护神的作用,气味医药是气味学在医学上的具体应用。

【盲区】三十五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必然在气味医学基础上走向统一,统一的理论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中药精炼化与西药复合化。

【盲区】三十六、破坏致病菌的膜蛋白和病毒的外壳蛋白,可使它们失去腐蚀生物细胞的能力,失去致病性并很快死亡,能破坏所有细菌的膜蛋白和病毒的外壳蛋白的药物已经找到,解毒灭微药酒就是例子。

【盲区】三十七、气味学将生病的原因归为一种——中毒,因为致病微生物产生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将药物归为一种——解毒,只要解毒药的解毒范围达到一定广度,药品有一种就够了。治百病的药物由此而诞生。物理因素可以致伤致残致死,但不能直接致病,只是致病的诱因。

【误区】三十八、癌症因毒而生,癌症因毒解而消失。

正常细胞受到毒物攻击有可能造成细胞繁殖机能失控,抑制细胞繁殖的功能丧失,正常细胞变为癌细胞,即基因突变。体外实验证实,用广谱解毒剂——解毒灭微药酒浸泡过的离体癌组织在培养基中不会增殖。临床实验证实用外法可以治愈体表癌症,用雾化吸入法可以治愈肺癌,用保留灌肠法可以治愈肠癌,用内服法可以治愈体内癌症。 

【盲区】三十九、治疗癌症就是消除致癌物质的毒性。细胞癌变就是细胞的凋亡因子受致癌物质毒化而失去作用,细胞的凋亡因子与增殖因子的平衡被打破而无增殖。植物消毒剂解毒灭微药酒能解各种致癌物质之毒。癌变了的细胞失去致癌物质的支持后,细胞的凋亡因子就恢复功能,使非正常增殖的细胞凋亡,被淋巴细胞清除掉,所以解毒是治癌的根本出路

【误区】四十、手术治疗癌症、放射疗法和化学药物治疗癌症是一个误区。治疗可以得逞于一时,从长远的效果看效果不佳,复发和转移率极高,存活时间五年以上的不多,存活十年的称为抗癌英雄。近期发现狗的癌症可以传染,病毒可以致癌,如乙肝、宫颈糜烂、胃溃疡发展成癌症是病毒所致,我认为可以解释为这些病毒的成分里含有某种致癌的毒性物质,或者有增强致癌毒物的作用。微生物的毒性比化学毒物更怕,因为它在人体内是可以复制的。解毒灭微药酒是通过化解微生物的毒性而杀灭微生物的唯一药物,唯有使用解毒灭微药酒可以彻底治愈癌症,永不复发也不转移,这不是理论,而是实践。

【盲区】四十一肾炎的致病因素是毒物,毒物能破坏肾小管的功能,解毒是治肾炎的根本出路,解毒灭微药酒能化解毒物,使肾功能恢复正常。

【盲区】四十二植物的次生代谢物有促进人体细胞与肌肉的再生能力。实践证实,褥疮的溃疡面积达24cm2,露出尾骨,使用一种植物制剂喷涂后创面快速愈合,长出的皮肤完全正常,无凹陷,无疤痕。奇迹发生在长期卧床的80岁老人身上。

【盲区】四十三、剖腹产无疤痕也是植物制剂创造的奇迹,手术后刀口区不红不肿不痛不痒。树干的木质层受到损伤也要留下突起的伤疤,何况人类。不红不肿的机理是活血化瘀和促进微血管再生,不痛不痒的机理是无淤血不肿,药物化解了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

【误区】四十四、糖尿病人禁糖也是一个误区。尿中糖多不是吃糖多是吸收率过低,不吃糖和淀粉血液中仍然有葡萄糖,蛋白或脂肪不转化成葡萄糖就不能够被人体吸收利用,吃进蛋白脂肪有转化过程,饭后血糖不会过高,消化时间长所以耐饥。治疗糖尿病不是控制血糖,而是要使胰岛素分泌正常增强葡萄糖的吸收率。禁糖是舍本求末。

【误区】四十五、解毒灭微药酒可以治愈糖尿病。治疗糖尿病注射胰岛素是下策,治疗胰腺炎使胰岛恢复功能是上策。长期注射胰岛素会产生药物依赖性,对胰岛恢复功能不利。

【误区】四十六、乙肝病人禁酒也是一个误区。酒伤肝指的是过量饮酒,任何食物过量都伤身体,水和盐过量也有害,肝炎病人从不饮酒者多亦。

【误区】四十七、高血压病治疗的误区——扩张血管降压,指标不治本,血管的弹性是有限度的,一味扩张血管,血管长期处于过扩张状态时其弹性必然降低,后患无穷!置引起高血压的原因于不顾,与饮鸩止渴何异?引起高血压的原因很多,有肾源性高血压,肾脏分泌血管紧张素过多引起的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约占60% ,还有心源性高血压、肺源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型高血压等等。现在又有新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是由“血管肥大细胞病毒”引起的血管壁过厚,假若此发现成立,高血压病人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又是一个误区。

治疗高血压的意外发现。我在治疗器官炎症和病毒感染性疾病时使用了解毒灭微药酒,原病治愈了,高血压不治自愈,这算是医学的盲区吧!动脉粥样硬化型高血压假若是血管肥大细胞病毒引起的,那么解毒灭微药酒可以杀灭一切病毒又有了新的证据。

【盲区】四十八、复方中药中的成分来自远缘植物,其治疗范围广阔,可以包括药物治疗需要的一切药效如退热、止痛、止痒、灭菌、解毒、消炎、促微血管再生、促伤口愈合、防疤痕等等,解毒灭微药酒就是成功的例子。

【盲区】九、永恒的医学永恒的药物。世界上只有两件事物是永恒的,一是时间,时间不因为没有了人类而静止,第二是元素,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可以千变万化,而元素不增不减。只要有人类存在就有医学保护生命,而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都将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因为地球的气候在变,生物三界为适应环境在变,生物在为谋食而战,变与战的结局就叫进化。这种渐变只有用嗅觉才能够感受到。用嗅觉的科学研究的药物会随着生物的渐进而渐进,药不变但其化学成分在变,生物三界的平衡不会被打破,解毒灭微药酒的功效不会改变。

【误区】五十艾滋病治疗的误区。艾滋病用鸡尾酒治疗是最大的误区原因是:

1,鸡尾酒的副作用大,有50%以上的人出现眩晕症状

2,鸡尾酒治疗病人要终生服药;

3,鸡尾酒会产生抗药性,所以要求病人的CD4低于200时才可以服用。奇怪的逻辑,病轻时不用药治疗,等到病重时才开始治疗是何道理?解释是用鸡尾酒控制不住病情的发展,用药早出现抗药性就早,等到病情重了鸡尾酒已经产生抗药性了。

使用解毒灭微药酒治疗艾滋病,六个月治愈,费用不超过一万元人民币。

这50个新观点有的是新发现,有的是纠正现在的错误观点,有的是将零星知识加以综合归纳形成理论。            

                           第二节 气味波

人类的生存空间存在着四种波,即光波、声波、电磁波和气味波。前三者已建立了相应的学科,唯后者我们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司空见惯,说它陌生是很少有人提到它。

气味波的发生源是挥发性物质和生物体,它比光波、声波、电磁波的发生源要广,且被一切生物所利用,堪称生物界的共同语言。

光波、声波、电磁波与气味波共有的特点是:有发生源具有传播性能定向有可接收性。

气味波是气味学研究的范畴,因为气味学尚未建立系统的学科,所以气味波这一名词还未提出。气味波是气态分子,有空气的特性但又有别于空气。

空气是指充满大气层的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汽和微量的隋性气体氦、氖、氩、氪、氙,尘埃和微生物是它的杂质。它的密度随海拔高度而渐减,又受温度影响形成气压差而成风。空气分子的布朗运动是空气的等密度性和成份均匀性的原因。

气味物质是物质和生物散发在空气或水中的气态分子,它有扩散性,它的密度与扩散的距离成反比,所以显示出方向性。物质的挥发度和蒸汽压差异很大,所以有许多物质不能成为气味波发生源。生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往往具有很强的挥发性(包括它们呼出的气体和有意识地释放的气体),所以每个生物体都是一个气味波发生源。

新陈代谢是生命存在的表征,呼吸是新陈代谢的表现,而呼吸系统与嗅觉密切相关。植物和微生物都有呼吸,而它们是否都有嗅觉是个有待认识的公理

第三节 气味研究的误区

 

人有鼻子,天天在闻味,遇到难闻的气味就逃避,遇到腐臭或怪味的食物就拒食,还经常靠鼻子分辨一些东西,还用香味美化环境和刺激食欲但是对气味的研究还很肤浅,甚至还有许多模糊或错误的观念,使气味学的研究误入歧途,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以人为标准划线,将人能闻到的气味称气味物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嗅觉排除在外。

光波与声波同是感觉器官得到的信号,它们并未以人划线。对人而言,可见光的波长在7.7×10-5与4×10-5CM之间,在此区域以外的称红外光或紫外光,它们有可能被其它生物感知。声波频率在20—2000周之间,在此区域以外称次生波与超声波,也会被某些生物感知。以此推理,对气味可以分为可感知气味与不可感知气味方妥。可感知气味与不可感知气味是相对人类而言,它不能以某种物理量定量。但是它也可以用其它标准划分,即用与生存相关(有益或有害)与不相关来划分。嗅觉是为维系生命而设的,它的感知范围有特定性。有些气味要接收,有些气味要舍弃,以防干扰,像电台要调频一样。假若一切波长的光、所有频率的声都接收,眼睛和耳朵也受不了。

美国学者蒙克里夫花了很大精力试图找出气味物质与非气味物质的分界线,他用挥发度、蒸汽压、丁泽尔效应、拉曼位移等物理或化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没有收获。

求偶素是每种动物都有的,但各不相同,求偶素仅对同种动物有吸引力,即能被嗅知,不同种的动物嗅不到。而找出不同动物的求偶素的物理特征却很困难,虽化学成份不同但无明显规律可循。

(二)嗅觉疲劳说有待商榷。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人们将这种现象解释为嗅觉疲劳。

视觉会疲劳,是长时间注视某种目标(如看书、刺绣)眼肌需要调节水晶体的焦距,会有酸楚的感觉,要做眼睛保健按摩或远眺一会儿,放松一下晶体调节肌,若是漫无目的地浏览,则视觉不会疲劳,对眼的景物可能视而不见,没有印象或印象很淡。长期在噪音下工作,也有充耳不闻的感觉,而对留意的声音,尽管很细小,混在噪音中也能听得见,这是听觉神经的屏蔽与选择作用的结果。

嗅的过程没有肌肉运动,是嗅觉细胞接受化学刺激,神经的传递也靠化学物质,用疲劳一词不妥。为什么久而不闻其臭呢?当嗅觉把气味信息传递给大脑以后,若假人没有离开这个环境,原气味又没有发生浓度的变化,大脑就屏蔽了这一气味信号,准备接收新的信息。

(三)人的嗅觉退化是不用则废吗?

人和狗相比,嗅觉的灵敏度差异非常大。由于人的生存条件的改善,对嗅觉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不再靠鼻子找食物,固定的夫妻不靠求偶素的吸引,过家族生活和社会关系人情化不需要靠气味辨血缘关系,不用担心猛兽的侵袭等等,这些动物必需具备的嗅觉功能人类亦不再是迫切需要。

法国国家科学院微分子生物研究中心一小组对人的20—50对不同的染色体区域进行仔细搜寻之后,找出了1000个有关嗅觉的基因,并对它们分别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这1000个嗅觉基因中有72%的基因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不用则废”是自然规律,是进化的表现,勿需心。但是人们忽略了隐藏在背后的极大危险,即嗅觉被破坏的严峻现实,任其发展将有灭顶之灾。

不会说话是哑巴,听不见叫聋子,看不见瞎子,闻不到算什么?不以为是病也不医治,也无法医治。嗅觉不灵或完全失灵的人有多少无人去调查。长期在化工厂工作或接触有毒气体的人有几个有灵敏的嗅觉?毒气对嗅觉的破坏作用确实存在着,就成年人和儿童的嗅觉加以比较,差别很明显,年龄对视觉、听觉的影响相对较小,这些现象并没有引起重视,甚至不屑一顾。

人们失去了对毒气的警惕,认为臭一点没关系,臭与毒割裂开来。臭味,就是嗅觉告诉大脑有毒气存在,要逃避。这一点人没有动物聪明。人要研究并合成毒物,并将其作为建筑材料、生活用具化妆品,用它来美化生活,人们强迫自己从事有毒气的工作,安于在有毒的环境中生活,破坏了嗅觉损害了健康而不自知。环境污染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加重的。生活在充满毒气的环境里的动物,它们的嗅觉能不被破坏?它们觅不到食物,找不到配偶,花儿没有昆虫传粉,它们不就断子绝孙了吗?

嗅觉是生命的守护神,保护嗅觉就是保卫生命。视嗅觉健康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第四节 气味是生物界的共同语言

 

全世界有多少个民族?使用多少种语言?没有翻译是无法沟通的。同是操汉语的中国人,各地的方言也阻碍着交流,所以提倡普通话以利交往。

地表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居住在地球上,互相依存,彼此要沟通信息,它们有一种共同语言——气味。

谁言草木无情?

你碰一含羞草,它会立刻合叶子,你试用木棍触动它一下,看它含羞不?

紫荆树怕痒,你用手掌轻轻地摩擦它的枝干,它的枝条便摇个不停。你试用木块橡胶或塑料摩擦它,看它动不动。

你用手搅动一下薄荷、蕃茄、艾蒿、臭绣球花的叶子,这些花草的气味立即浓烈起来,你再观察一下风吹动它们的时候叶子互相摩擦或用木棒轻轻搅动它们时,气味有无变化。

以上两种情况会告诉你,人的触摸与风吹或木棒的搅动截然不同。植物能分辨人或热血动物,它靠红外线分辨,敏感区是30-40℃,含羞草则对机械触动也敏感。

植物的茎叶被虫兽咬伤时会分泌一种多巴胺的化学物质,这和人的情况一样,涂上一种止痛药后就停止分泌多巴胺。

植物的枝条、茎蔓都向阳光处延伸,攀缘植物的多数茎蔓都能找到攀缘物,没有找到攀缘物的茎蔓就停止了生长。

谁说植物无知觉?

花儿开了芳香四溢,引来虫儿、蜂儿、蝶儿飞舞采蜜,花儿得以授粉,花儿用香甜的花粉招待它们,花儿笑了,虫儿饱了,有偿劳动,长期合作。

瓜果熟了香甜可口,鸟兽来了毫不客气,大吞大嚼一顿,瓜果的种子随粪便播撒开来,行贿与受贿两厢情愿。

谁说植物无情谊?

香味就是请柬,动物应邀而至,气味就是“语言”。

有些动物甘做强盗,某些植物也有对付强盗的办法,请看:

地蚕要吃红薯,红薯被咬的部位就产生一种有毒的苦味物质,地蚕受不了就停止进食。一种蜂专叮梨子吸其甜液,梨子就在被叮咬处变硬变苦。嫩黄瓜有青虫爬过,其皮也变苦,虫子不敢下口。烟草会被烟虫咬得百孔千疮,收购烟叶的商人将它列为下品,因为它变了味。这叫以毒防身。

植物还会组织统一战线联合御敌。例如一棵柳树遭虫害时,它会发出报警气味信号,周围未遭虫咬的柳树闻讯后也发出驱赶气味将虫群赶跑。

综上所述,可以归纳为植物的五种“气味语言”。即:邀请语言、警告语言、驱赶语言、求救语言和应答语言。前三种是植物对动物的语言,后两种是植物对同类植物的语言。

动物之间用气味做信号的情况更是多样化。动物识别种群新族主要靠气味。蜜蜂进不错蜂箱。将一只蚂蚁隔离两个月后放回原蚁群,同群蚂蚁还认识它。母猪认仔靠气味,不是它下的崽不让吃奶,若把母猪的粪尿涂在其它窝小猪身上,母猪便认作亲仔。

一群猴子有个猴王,猴王有股王气,同群的都恭维它,若被新猴王战败,它就不再释放王气。

不同蚁群咬架,它们靠气味指挥进攻或后退。非洲一种蚂蚁行进时总排成一字长蛇阵。你从行列中间任意取走一只蚂蚁,被取的蚂蚁立即释放一种报警气味,后面的蚂蚁一个一个接着释放,后面的蚂蚁就四处逃散,而前面的蚂蚁仍排队行进不受影响。不同类的动物也能用气味进行信息交流,包括人与动物之间。人遇到恶狗,人若怕狗,人就散发一种恐惧气味,狗会靠近你狂吠甚至咬人,人若不怕狗并准备进攻,狗就与人保持一定距离,并随时准备逃跑而不断地后顾。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少年住在海边,非常喜欢海鸥,海鸥与他成了朋友,常落在他的肩上任其抚摸。少年的母亲知道了,要儿子捉回一只让她看一看承诺绝不伤害它,儿子无奈便来到海边,海鸥知道了少年的心事,不再落在他身上,总与他保持距离。少年非常后悔,从此他失去了亲近的朋友。人的心理活动会引起气味的改变,并被动物觉察出来。

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病危之人发出的气味能被猫头鹰闻到,从远处飞来落在树上或屋顶上鸣叫。

和尚化缘必拿一禅杖,见狗时一指狗,狗便跑开了,原来杖头镶有一块虎骨。

人发怒时呼出的气体是有毒的,它充入水中可以杀死老鼠。猫或狗咬架前大声呜呜是一种示威语言,也是释放毒气,弱者往往不战自退。

昆虫靠气味保护自己的例子不胜枚举,鸟儿知道哪种虫子是否能吃。

老虎用尿划定疆界,尿就是警示语言。

动物病了,它们会凭气味找到草药,而这些草药是它们平时所不吃的。

有关动植物的嗅觉功能以后章节专门叙述。

微生物的发现才三百多年,是位名叫列文虎克的荷兰人用自己制作的放大镜看到的。微生物虽小,它的胃口却很大,一个细菌在一小时内消耗的糖份换算成粮食够一个人吃五百年。细菌无口,它的体表都能吸收营养,它附着在营养物上分泌一种酶,将食物分解了再一点一点地吸收。细菌怎么知道它落到了什么地方呢?该不该分泌消化酶进食呢?是看还是闻味?大家不难判断。

细菌会传递抗药性,不直接接触亦可完成传递,那么这种间接传递靠的是什么呢?就目前的科学水平而论,无外乎光、声、味三类,三者哪种可能性较大呢?气味。敏感细菌变成了抗药菌株,它体内的物质有了化学变化,这变化必然引起气味改变,气味也是物质,生物接受了物质刺激而引起改变是现实的。

隧道试验更能说明问题。

在空气隧道的两端,分别放置同种细菌,一端是已产生抗药性的菌株,另一端是未产生抗药性的菌株,这样敏感菌株就可以获得抗药性。若将空气隧道中间隔断,使空气不能流通不妨碍光和声的通过,结果是抗药性的传递不复存在。

微生物同族相亲排斥异已,这一点是所有生物的共性。微生物排斥异已是为了争夺食物独占地盘,使自己有更大的繁衍空间。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各有不同的独占地盘的办法。

微生物的办法是产生外毒素和造成只适合自己生存的酸碱环境,使得某些微生物不能在它的势力圈内存活或繁殖。在自然界和人体内这种现象很普遍。抗生素就是巧妙地利用了微生物治微生物的办法。外毒素的气味掩盖了周围物质的气味,使优势菌生存的周边地区其它菌不能生长,叫拮抗作用。识别食物、独占地盘、传递抗药性,这三者对微生物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呢?而微生物的这三种能力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依赖嗅觉器官。

微生物工程已经渗入到许多领域,成为当代尖端科学的重要方面军,因此,研究微生物的感觉器官,研究它们适应环境的能力,气味学不失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特别是找到产生抗药性的根源是战胜疾病的当务之急。提出一种假设不啻于打开一个通道。单一化合物是细菌产生抗药性根源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单纯毒物抗生素易使微生物的基因产生突变。

气味是生物的共同语言,这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大命题,也是医学界必须搞懂的问题,此文仅仅是提出问题,彻底解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第五节 气味学在生命科学与医学中的地位

    

气味学涉及到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四门学科,是一门边缘学科。

气,是物质的一种形态,它从物体中逸出后以分子形态在空气中或水中以波的形式流动,这属于物理学的范畴。

气味,是生命体对气态物质的一种感知,是气态物质与生命体的嗅觉细胞分泌物的化学反应后产生的一种信号,经嗅神经传递给嗅神经中枢嗅球后,生命体的一种感受。嗅觉细胞的分泌物质是多种免疫蛋白的混合物。

气味的产生是化学反应的结果,属于化学范畴。

嗅觉器官是生命体的一个防御系统,属于生物学范畴。

气味对生命体有正反两种作用,一是维系健康,一是破坏健康,是医学的范畴。

给气味学下个定义,应该是:气味学是研究生物界利用嗅觉谋求生存的科学。这里的生物界包括了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物的嗅觉在生命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觅食、防毒、防敌害、繁衍后代等重要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嗅觉,所以气味学在生命科学中理应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空气中水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气味物质,通过生命体的呼吸而进入机体,对生命有极复杂的影响。气味物质一部份来自无生命的物质,一部份来自生命体,后者对生命的关系更重要更密切,它是信息交流手段,又是进攻防御武器,在研究生物界的相互关系时不了解这一点,必然走歧途得出片面甚至错误的结论。

生物链(食物链)理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生物链理论在生物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它的片面是在于相互依存方面,强调谁吃谁,忽略了相互斗争的一面,谁都不让对方吃。错误的根源在于只用眼睛看,未用嗅觉闻。

现在将发表在《科学新闻周刊》(2000年第六期)上的全文转录于下。

一、反食物链与嗅觉

达尔文的进化论,开了生命科学的序幕。他提出了生命体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即适应自然环境能力的提高与食物链问题,主要观点是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孟德斯鸠提出基因学说,基因的遗传与变异问题,为生物的进化找到了内在依据。

我创立的气味学则提出反食物链理论,一切植物都是天生反抗动物和微生物吃的,草食动物都是天生反抗肉食动物吃的,它们的反抗本领主要表现在产生毒物——气味物质。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有生命的守护神——嗅觉。

食物链与反食物链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反食物链则占主导地位。

构成生命主体的物质是蛋白质,其次是淀粉和脂肪,它们是由植物的叶绿素通过光合作用由无机物转化而来。动物和微生物是从植物中掠夺营养(极少数的微生物也能自己制造营养)。植物反掠夺而产生次生代谢物,如生物碱、生物酸、醌、酮、醛、醇等等,这些次生代谢物分布在根、茎、叶、花和果实中,往往还和初生代谢物结合在一起形成生物甙。次生代谢物是植物的保护物质,除有适应环境的功能外,主要是防病虫害。植物产生大量的品种繁多的次生代谢物,其化学成份比动物和微生物繁杂,这就说明植物是千方百计防动物和微生物吃的。一部分低等动物的体内也产生形形色色的毒素,是防肉食动物吃的。微生物都会产生毒素(内毒素或外毒素),是它们的攻防武器。

植物产生次生代谢物(毒素),部分低等动物和微生物产生毒素,就形成了反食物链。草食动物和微生物要获取食物,就必须产生化解植物毒素的分解酶。鸟类要吃昆虫,也得产生解毒的酶。这种产毒与解毒的斗争,贯穿生存斗争的全过程,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以植物为例,它的化学成份随生长周期而变化,随气温、日照、水份、肥料、土质、空气的成份改变而变化,还因虫害、病害而变化,这变化指化学成份种类的增减和化学成份数量的改变,日积月累就会引起基因的突变。动物和微生物要适应植物的化学成份的变化,也必须调整体内的解毒物质,日积月累也会突变。

植物不能防一切动物和微生物伤害,同样,动物和微生物也不能侵害一切植物,就构成了动态的生物平衡。这是生存斗争的表现形式。

是什么在支配着这种生存斗争呢?是生命守护神——嗅觉。

植物和微生物都有呼吸,呼吸和嗅觉是相关联的,因此它们也都有嗅觉系统,这是气味学的一大贡献。嗅觉是它们的重要感觉器官,它们要识别营养物与毒物,就是靠嗅觉。除嗅觉外,它们还能感知温度与光线。植物还产生气味物质(次生代谢物),有目的有控制地散发出去,成为信息交流工具和攻防武器。气味学把植物气味信号定名为五种“气味语言”,即:

1.邀请语言:花香引诱昆虫传粉,瓜果成熟后的芳香邀请鸟兽吃它为其播种;

2.警告语言:植物平时散发的气味,不让动物和微生物伤害它,意思是“我有毒”;

3.驱赶语言:当动物接触它或伤害它时,它散发出比平时更浓烈的气味,以赶走它们;

4.呼救语言:有些植物,当使用驱赶语言无效时,就发出求救语言,通知邻近的同种植物帮助它;

5.应答语言:邻近植物接到求救气味时,在自身未遭虫灾时也发出驱赶语言(气味),帮助受害者驱赶敌人。

植物利用气味达到十项目的,这个问题在其它文章中已有论述。

微生物在进入生物体以前,它的移动主要靠气流、水流或附着物的运动而完成的。细菌不落到它的营养物上它是不会繁殖的。它怎样感知它的降落处是否是它的营养物呢?除嗅觉以外其它可能性不大。细菌嗅到它接触到了它所需要的营养物时,温度、湿度和酸碱度又适合时它就分泌一种分解酶将营养物分解,吸收其中某些成份,再自身分裂繁衍后代。落在动物或植物体表的细菌,受到动、植物散发的气味的影响和体表保护膜的屏障作用,既不能入侵又不能繁殖。森林中细菌少,住人的房屋比空房细菌少,皆因树木和人的呼吸杀灭了细菌。动物一死虽皮肤未破损,细菌也可以由表及里和由里及表地繁殖。动物靠免疫系统免疫,死亡后免疫系统功能丧失。植物靠免疫物质免疫,植物死亡其免疫物质犹存,因而植物比动物的抗腐作用强。这就是从植物中提取灭菌剂的理论根据。

反食物链是指生物界的相克现象,草食动物不能吃一切植物,所有植物皆有毒,食虫昆虫和鸟类不能吃一切昆虫。植物产生的毒物即次生代谢物很复杂,就以生物碱为例,目前查明的产生生物碱的有十一个科的植物,这十一科植物产生的生物碱都不是单一成份,有几种、十几种甚至几十种,黄连碱有27种,夹竹桃碱有72种。动物的生物酶,其一种酶仅对一种物质有分解作用,这就决定了动物食性的单一性或局限性。反刍动物食性最杂,杂食动物的食性更杂,表明它们的进化程度更高。

动物对单一化学成份的毒物易产生耐受性,从鱼中就发现了它们体内积蓄的毒物量远远超过该毒物的致死量。非洲的一种血蛙,它喷出的毒液能使人致命,这种蛙是从普通蛙变异而成的,它长期接触某一种化学毒物,由适应而变异成新的物种。单一毒物的毒性再强,也没有复合物的作用强,因为生物对复合物很难产生适应性。试验证明,从草药中提取的单一有效成份,总不具备该草药的全部药效。

昆虫不吃的植物它永远不吃,但它却能适应毒性很强的化学农药。单一成份的化学农药与抗生素的末日已经来临,但人们没有找到失败的根源,更不可能吸取教训,气味学理论则给予一个圆满的解释,不了解反食物链,就抓不住生存竞争的核心,防病害与虫害、防病与治病就无主动权。

二、基因工程是生命科学的前沿

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由美、英、法、德、日、中六国联合研究的人类基因图谱宣告完成,这是生命科学史上的一个巨大里程碑,有划时代的意义。

基因是生命进程的记录,基因是生物特性的决定者,基因又支配着生物的生老病死全过程,基因决定了物种,同种生物的个别基因上的细小变化又决定着生物的个体差异。生物经历了亿万年的进化,所得来的适应环境的生存本领全部保存在基因这个生命密码中,所以基因是解释一切生命现象的源头。

1.基因是生物适应环境能力的记录

伟大的唯物主义者恩格斯说: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方式。蛋白质的物质基础是氨基酸,氨基酸的组成元素是碳氢氧氮。构成生物的三大物质是蛋白、脂肪和淀粉,它们也是以碳氢氧三元素为主体的。磷参了神经系统,铁参与了血液系统,钙参与了骨骼系统。硅大量存在于植物的细胞壁,成为植物的“骨架”。实际上绝大多数元素都存在于生命体,发挥着不同的生理作用。

动物有口器,是食物的进入渠道,由味觉把住辨营养关,由嗅觉把住毒物关。植物主要靠根系摄入营养,叶面起辅助作用,植物没有口器,也就没有味觉,只有嗅觉,嗅觉着辨营养和辨毒物的双重功能。植物的根系也有呼吸,所以土壤不能板结,土壤板结不利于植物的生长,也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

微生物的体表是呼吸器官,也是营养物的摄入渠道,能辨营养与毒物靠的是嗅觉。

营养物进入生物体参与化学反应,反应有两个过程,一是同化作用,把营养物转化成自体的一部份,是生长发育更新的需要,另一个过程是异化过程,把体内吸入的物质再转化,释放出能量,排出废物,这一过程又叫氧化过程。废物中也包括了不能被生物吸收的部份和毒物。

这两个过程由生物体的不同器官和组织分工负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器官和组织的功能由不同的基因支配着。基因的任何不正常改变都会直接引起生理或病理变化。引起基因变化的是毒物或不良的生存环境,反过来说,在生存环境一成不变的情况下,基因是稳定的并一代又一代地遗传下去。基因变化后适应了变化了的环境,这就叫生物的进化,这是一个漫长的渐变过程。外部环境变化剧烈(如毒物过量)会引起基因突变,这就导致生理、病理的剧烈变化,人体这台化学机器发生故障,其后果是生病或死亡。

  生物物种的多样化,是由于原始生物采用了截然不同的适应环境的方法而引起的形态上的变化而造成的。动植物的亚种则是同种生物为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而发生的局部改变。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最快,一昼夜就是上千代,很容易发生变异,所以它的适应能力最强。但是它的形体太小,对光的适应能力最弱,尤其是穿透能力极强的紫外光,是它的宿敌。紫外光对动植物和人也是具有破坏性的,但一般局限于表面。

基因的变化是可逆的,这就为用药品改变病变了的基因提供了机会与可能。基因药物的出现是医药史上的重大突破,检查基因可以预卜人的智愚、疾病和寿命。

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生物的性状形态甚至创造出新的物种。这与杂交嫁接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不同的是,动植物的杂交与嫁接仅限于近缘的同物种之间,而转基因工程突破了动物、植物与微生物三界之大界线。杂交与嫁接的新品种,有的可以保持下去即传给下一代,而有些只保持本代不遗传,如骡子没有后代,苹果的种子繁育的后代是母本植物而不是苹果。

2转基因食品,人们持谨慎的态度

基因变化的依据是生物本身生存的需要,人为改变了生物的基因,其新品种能否遗传并保持不变,还靠时间来证明。苹果嫁接了多少代,苹果籽长出的总不是苹果树。老鼠吃了转基因玉米没有下一代。

三、气味学提示了抗药性产生的根源

嗅觉分辨复合气味的能力是有限的。

将葱、姜、蒜末混在一起人们用眼睛能分辨出来,葱、姜、蒜各自的气味不是一种物质产生的,而嗅觉则不能分析出有多少种气味组成的葱味、姜味或蒜味。人体也一样,人的汗味、尿味和粪味都含有几十种、上百种物质组成,都是混合味,汗味能代表一个人的气味特征,成为侦察追踪的重要线索。

生物适应毒物能力的建立,依赖于嗅觉的辨毒能力。假若人们长期在某一种毒气环境中生活,是单一毒气又没有导致急性中毒的情况下,久而久之人们对这种毒气的适应能力就提高了,体的毒物积蓄很高也不一定引起严重病变。对于复合毒气,适应性就很难建立。

本节第一部份已经谈了许多,这里引出一个结论;化学成份单一是昆虫和细菌产生抗药性的根源,化学农药、消毒剂和抗生素的致命弱点就在于此。草药是复合物,它使用的是植物对付病虫害的全部武器,复方更集中了多种植物,微生物是适应不了的。遗憾的是草药还未用作消毒剂和抗生素,而植物农药正方兴未艾。

四、用气味诊断病是一种科学方法

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和免疫系统的任何病变,必然引起人体分泌物、呼出气体和排泄物的物质改变,通过这些物质的气味可以断病,中医四诊中的闻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在已经不用了,原因是不卫生不方便,再加上人的嗅觉灵敏度不高等原因。

现在,气体分析仪器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完全可以代替医生的嗅觉,快速、准确、全面是可以做得到的。微生物在肺里、呼吸道里作祟,呼出的气体可以查出是何种菌;微生物在口腔、胃内作祟,可从出的气体中查出;脏腑的病变,可在汗液中、在大小便中查出来。不同的微生物在体内作祟所产生的毒物是不相同的,这种气味采集对病人无痛苦,应该倡导。

 

第六节  嗅觉和味觉的传感媒体是蛋白质

 

光分七色,人们又称红黄蓝为七色的三要素,由这三色可调出各种颜色来。色就是一定波长的光,物体表面反射某种波长的光,就显示出某种特定的颜色来,若全反射即为白色,若全吸收则为黑色。波长不同折射率也不同,所以白色光通过三棱镜能折射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条色带,七色圆板旋转起来,同时反射七种色,因而成了白色。

在七色可见光之外,还有超长波称红外线,超短波为紫外线。人眼睛的水晶体是个凸透镜,有折射作用,不能把红外线与紫外线聚焦于视网膜上,所以人们看不到它们。在可见光的不同区域,也有个别人不能分辨,被称为色盲。

音分七阶,又有C、D、E、F、G、A、B七调之分,按旋律构成音乐。音的高低以频率而定,人能听到的频率一般为20-2000赫兹,在高音区与低音区人们存在着接收的差异。人耳膜的厚薄与结构决定了次声波和超声波不能引起震动。这是生理需要,是一种保护措施。空气中和地面存在着大量的次声波(如空气低速流动与地面物质的摩擦,海水波浪产生的低频)和超声波,耳朵若接收了它,声波就会被掩盖住。

气味也和光波、声波一样大量存在于空气中和水中。气味是一种气态分子,不论其分子量大小,它都有向四周无限扩散的特性,但密度与距离成反比关系,即与气味发生源距离愈近,其气味密度愈大,据此能辨明气味源的方位。它的扩散速度很慢,两个鼻孔很近,仍能感受到浓度的差异,不像耳朵定声音的方位那样需要时间差,所以若两耳距离太近就不行。

气味的种类太多,据调查,一般人能分辨两千种气味,经过训练的人可以分辨一万种。气味以什么来分类呢?

有人主张将气味分为七类,依据是人有七种嗅盲,这七种嗅盲物质称作嗅原物质,简称嗅素,人的嗅觉细胞也有七类,一类嗅觉细胞感受一种嗅素,七种嗅素的组合构成了千变万化的气味。也有人主张把嗅素细划为三十二类或一百多种。这个观点类似于色盲理论,也接近于味觉理论,舌上不同部位的味蕾感受不同的味道。

苦、辣、酸、甜、咸五味的划分被人们普遍接受了,尽管每一味又可以分为无数种,但总的特征是很明显的,人们找到了构成五味的化学结构上的特点,并据此特点合成了多种甜味剂、苦味剂。

气味物质的分类法被公认的只是香、臭两类分类法,即好闻的曰香,不好闻的曰臭。

好闻与不好闻,无法用物理量(如波长与频率)表示,也无法找到化学分子式的结构特点。更何况香味极浓时也不好闻,如麝香味极浓时是臭的,臭的东西极淡时又变成香的了,如龙涎香(抹须鲸的粪便),柳桂花开花时树下如粪场,远处香气袭人。

嗅觉与味觉是靠化学反应而获得信息的,嗅觉与味觉器官的结构比视觉与听觉器官简单得多,但机理复杂,至今仍未弄清楚,化学起步晚于物理,多数物理变化比较直观,化学反应则不能观察到分子结构的变化过程,所以对嗅觉和味觉的研究仅仅是起步。

嗅觉和味觉分辨的都是味,对同一物质有两种不同的感受,即气味与口味。嗅觉与味觉的差异是什么呢?嗅觉只能感受气体,味觉只能感受液体,对入口的固体非溶于唾液而不能品味;嗅觉的阈值大大低于味觉,某些气体在空气中的浓度在几个ppm时就可觉察到,品尝味道的液体浓度要高得多;有些物质能嗅到也能尝到,如酸味、辣味,感受虽不同但有相近之处。而又有些物质能嗅到却尝不到如花香,或可尝到而嗅不到如糖精,香烟能嗅能尝,但感受迥异,酒也如是。这表明嗅觉与味觉的化学反应机理不同,即参与化学反应的鼻液和唾液是不同的物质。

味觉要分辨某些物质的浓度是否适合人体如酸碱度、咸度、苦味度,涩度等,至于是否有毒则要靠嗅觉把关了。

嗅觉的反应速度快于味觉。

味觉的感受物质是唾液,嗅觉的感受物质是鼻液(非鼻涕),二者都是蛋白质和水的混合物,唾液是消化酶,鼻液是免疫蛋白。

人体最缺乏的物质一旦入口,它的口感就非常好,比如饥饿时爱吃糖,食后能很快纠正低血糖,出汗多血液中的盐份低时吃咸味食物就觉得很香。

嗅觉喜欢的气味,一是引起精神兴奋的物质气味,二是引起食欲的营养丰富的物质气味,三是生理病理改变后人体需要补充的物质气味,四是性感气味。嗅觉厌恶的气味是有毒的物质气味。

花香、薄荷香、荷叶的清香等有醒神作用,这类气味被鼻液捕捉到后直接由嗅神经感受传导给嗅感中枢嗅球,非精神刺激性气味则要先与鼻液的蛋白发生化学变化,化学反应的化学信号刺激嗅神经,引起两种感受,好闻与不好闻。好闻的气味是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产生的,不好闻的气味是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产生的,它对鼻液的蛋白有破坏作用。

味觉神经中枢还可能指挥消化酶的产生和分泌,进食的淀粉类食物多,制造和分泌的淀粉酶就多,进食的蛋白质食物多,就多制造蛋白酶,脂肪亦然。生病时味觉失灵,分泌的消化酶就会减少,消化功能也就下降。

嗅觉神经接收到毒气信号,会引起下列反应:一是屏蔽呼吸,二是逃离有毒环境,三是提醒全身免疫系统处于戒备状态。从口进的毒物,其气味能从会咽上返至上腭上方的嗅觉细胞传给大脑,使胃迅速收缩引起呕吐。

口腔中有免疫球蛋白,具有杀菌作用,牲畜和猫狗有舐伤口的习性,就是用唾液杀菌。鼻腔中免疫蛋白更多,但当侵入的感冒病毒或支原体太多时,首先破坏上呼吸道的免疫蛋白,使信号不能传给嗅觉中枢,不仅嗅觉失灵,全身免疫功能也下降,进而诱发多种疾病。嗅觉失灵的人易患病与防毒报警系统失灵有关。

 

第七节  人类嗅感的分类

 

科学发展至今,嗅觉机理对于人类仍然是一个难解之谜。为什么有些气体有味,另一些气体无味?可以闻到味的气体浓度可相差十万倍,如丙酮的气味阈值为100ppm,硫化氢的阈值为0.00047ppm,为弄清这个问题,许多科学家做了不懈的努力,气味分类,想从物质的化学成份与分子结构上寻找答案,遗憾的是谁也没有取得满意的结果。教科书气味学仍旧是空白。

让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世界上气味学研究的情况。

美国学者蒙克里夫(Moncrieff)是对嗅觉理论研究最多的人,他的气味理论是:一种物质要能放出气味,就必须是:① 挥发性的;② 这种物质能被嗅觉上皮的表面所吸收即兼有水溶性和脂溶性;③ 通常“气味物质”在嗅觉区是不存在的。

气味物质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通过下述过程形成嗅感:① 气味物质不断地向空气中挥发分子;② 上述分子有些通过鼻腔吸入,一般不必用力吸即可达到嗅觉腭裂处;③ 能够被吸附在嗅觉感受器上适当大小的位置上;④ 气体分子的沉积也同时带来能量交换,吸附是一个放热过程;⑤ 上述能量交换造成电脉冲,通过嗅觉神经到达大脑;⑥ 大脑作用形成嗅的感觉。

蒙克里夫提出,气味的感受包括鼻内的几个过程:有些是物理的,有些是化学的。物理的可能在嗅觉上皮存有物理振动发生,而化学的则来自气味物质。

普通的观点是,气味并不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组成,而是取决于它的组分构成族类的排列顺序不同而形成的理化上的差异。对气味性物质进行了广泛研究之后,蒙克里夫做出结论说:气味与结构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一成不变的关系,必须认识到,气味特征由分子结构决定一说只是事实的一半,另一半在于进行闻嗅的人的接收器官和大脑。

气味往往给人带来强烈的情绪作用,这将取决于个别人的亲身体验。一个人对某种气味喜爱的反应或没有反应都能影响它正确的判断。应该分子结构和感受器的生理因素及神经通道一起考虑在内。

蒙克里夫编制了化学组成与气味关系的62条原则,又对气味物质的物理性质作了深入的研究,但是最终还是没能气味物质与非气味物质区分开来。

气味物质有其物理特性,总结起来有挥发度、溶解度、红外线吸收、紫外线照射的丁铎尔效应、喇曼效应和吸附。

挥发度的量度是蒸汽压,不能挥发的物质不能进入嗅觉器官,但是蒸气压很低的麝猫香、混合二甲苯等的麝香气味很浓,蒸气压仅为10-13-10-4毫米汞柱。水的蒸汽压为17.5毫米汞柱,而人闻不到味。这可以用水蒸气常存在于鼻腔内来解释,还可以用水不溶于脂来解释,但是水蒸气能被骆驼嗅到,而且嗅闻距离达80KM之遥。

溶解度是指气味物质能溶于水和脂肪,因为嗅觉鞭毛上有含水粘液,透过了它再穿过脂肪性的鞭毛才能接触嗅觉细胞,但是并不是所有具有水溶性、脂溶性的物质都有气味,如甘二醇,却是无气味的。

振动说是嗅觉理论之一。物质的振动与被它吸收的光线有相同的频率,因为对光的吸收是基于该物质分子振动与光线振动之间的干扰。气味物质能强烈地吸收红外辐射,因此把吸收红外辐射当作气味物质的特征之一,但是气味物质石腊和二硫化碳都不吸收红外线。

丁铎尔(Tgndall)效应是用来解释紫外线照射某些溶液后产生热效应的一种方法。例如气味物质丁子香酚、黄樟脑等的溶液经紫外线照射后会发出乳白色的光,这是由溶液的颗粒散射而产生的,这也是某些气味物质的一个物理特性吧。但是丁铎尔效应与嗅觉机理缺乏必然的联系。

喇曼频移是测量纯物质分子振动的一种方法。单色光通过一种纯物质后其散射的光不再是匀质的,其波长长于或短于原波长,是物质分子能的共振效应。假若气味是分子间的共振引起的,就可以找到气味与喇曼频移的关系。但实际上有喇曼频移的物质不全有气味。

吸附作用也常用作嗅觉机理的解释,因为气味物质常被活性炭所大量吸附,如对苯、氨等,但也能吸大量的水分。

以上论述引自《空气污染来源与控制》一书,美国肯尼思·沃克和塞西尔·沃纳合着,蔡亲颜等译。

另一种理论是“原臭”学说,原臭即“基本臭”,基本观点是有20-30种原臭,一切臭味均是由这些原臭的组合,人的嗅觉鞭毛有分工,分别感受一种原臭。而且发现了人有嗅盲,调查的嗅盲发生率如下 

原臭物质

原始嗅觉

发生率%

 

    异丙酸

甜汗酸味

3

 

    1—二氢吡咯

           精液臭

16

 

    三甲胺

             腥味

6

 

    异丁醛

麦芽气味

36

 

    L—香芹酮

薄荷气味

8

 

    5X-雄甾-16-烯-3-酮_        

尿臭

47

    W—十五烷内脂

麝香气味

12

 

    L—1.8—桉树脑

樟脑气味

33

 

  这种理论类似于味觉的理论,认为舌尖、舌心、舌边、舌根的味蕾分别分辨不同的口味。味蕾是一组味觉细胞,像菜花一样。而嗅觉细胞组成一条条狭长的鞭毛,鞭毛有两片,长在嗅觉腭裂处,喉的上方,左右两片,每片面积成人约一平方英寸。有无区域分工尚无人研究。嗅盲的成因也无论述。

本文作者认为,对于人类气味应分为六种类型:

精神兴奋型:花香、薄荷、荷叶、樟树、艾蒿等植物的香味。

食欲型:肉香、水果香、脂肪酸、焦糖、维生素、味精等的香味,乳香味。

性欲型:青春期胴体及腋下的气味、麝香。

食物毒性型:恶臭味、腥膻味、强酸强碱的刺激味。

吸入毒性型:氨味、氯味等呛人的气味。

神经麻痹型:如硫化氢、乙醚、氮氧化物等。

对动物而言还有一种恐惧型气味,产生于猛兽。

气味的受体是嗅觉鞭毛上的粘液,由消化系统产生的消化酶和免疫系统产生的免疫蛋白构成。生病时会因上两种物质的改变引起嗅觉异常或失灵。

生物物种间嗅觉功能上的差异也来自嗅觉分泌的粘液成份上的差异。

能引起鞭毛上粘液化学变化的物质称气味物质。

化学反应理论可以解释“嗅觉抑制”和“嗅觉疲劳”现象,连续的气味物质的介入使粘液中的参与反应的蛋白与酶饱和,反应即停止,化学刺激亦停止。大脑对嗅的感受来自记忆,由遗传得来,又可以后天建立,还可以加强记忆。强烈的毒物刺激可以破坏其功能。

大脑记忆的强弱与嗅觉的灵敏度有直接的关系,嗅觉的衰退与年龄有关,痴呆症患者的嗅觉同样低下。

嗅觉受气味刺激后能引起情绪、食欲、性欲的变化,同时能提高免疫功能,嗅觉失灵的人健康状况会欠佳。

 

第八节 人的嗅觉退化的原因分析

 

人的嗅觉严重退化是一个现实表现在主管嗅觉与情感的嗅球体积的缩小,还表现在与嗅觉相关的基因大部分失去原功能,这表明人类的智力发展以后谋生的手段越来越多的依靠科技而不是体能。交通工具的出现替代了奔跑,无线电延长了听觉距离,雷达、电视开扩了视野,烹饪改变了饮食结构,衣服增强了御寒能力,养尊处优的人类让动植物微生物为人类服务。嗅觉的防御功能也大大缩小了,表现在:

觅食不靠嗅觉。考古发现,恐龙的嗅球大小超过了大脑的体积;

不需要防备猛兽的攻击;

求偶不靠性引诱素,有固定的配偶,性行为不单纯是为了延续后代,认血缘关系不靠气味;

认窠穴、识归途的嗅觉功能留给了动物界。作为嗅觉的主要功能,人类似乎可有可无,所以嗅觉的科学无人重视了,嗅觉的疾患无人关心了,甚至嗅觉完全失灵的人仍若无其事,不像盲、聋一样成为残疾人。

唯嗅觉的防毒功能是不可缺的,要预防食物中毒、呼吸中毒和接触中毒,人在这个生死攸关的防线上恰恰力量薄弱。对于腐败的食物,若眼睛未发现腐败迹象,就很少使用鼻子嗅闻,而动物恰恰相反,主要靠闻。自从燃料工业和化学工业出现之后,人们每时每刻都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毒物与毒气。嗅觉疾病除了婴儿几乎人人都有,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比视觉听觉障碍严重得多。人们强迫自己使用有毒的器物,又强迫自己从事有毒作业,所以环境污染日甚一日,对于嗅觉的疾病没人调查统计,而对癌症、艾滋病的漫延惊恐万状。癌症不正是毒物侵犯人体所导致的吗?

值得庆幸的是人们非常重视环境污染。且莫忘记,人人都有一个防毒武器—鼻子,重视它、利用它,让它保卫健康与生命。外国已有闻臭师这一行业,他们用鼻子来监督工业毒气的排放。

更不能忘记,虫媒植物靠昆虫传粉,我们一旦破坏了昆虫的嗅觉,饿死的不仅是昆虫,许多靠昆虫传粉的植物也要断子绝孙了。处于五官之中的鼻子可不是摆设!

 

第九节 气味学研究现状与前景

 

本书作者李德敏天生一个灵敏的嗅觉,多数婴儿爱把手中抓到的东西放在嘴里尝一尝,而他却放在鼻子下面闻上好一阵子,也许这对嗅觉的发育起了作用。爱吃味道浓烈的食物,特别是葱、姜、韭菜、蒜、芥菜之类的气味大的蔬菜,这恰恰是小孩子不喜欢吃的蔬菜。他到田园里,野草、树叶成了手中的玩物,并对野花非常钟爱,宁肯趴到地上去闻也不肯轻易采上一朵伤害它!学生时期,上生物课、化学课时,总爱提出有关气味与嗅觉的问题,每每使老师答不上来无可奈何自己找书看,根本找不到一本系统的参考资料,获得满意答案的时候极少。这些只是出于好奇,谈不上研究,但每到一处,碰到奇花异草总不放过,摘一片叶子在手中揉捏的习惯一直保持了六十多年,中药的药香对他具有永恒的诱惑力。

真正从事气味研究是从1975年开始的。那年作者已步入不惑之年。

一场电影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进而转变了一家人的命运。

1972年,我国发生了一件震惊全世界的新闻,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一具两千一百年不腐的女尸,肌肉有弹性,关节能屈伸,血管能注射,胃中甜瓜子完好,肠中蛔虫卵清晰可辨,这种保存完好的机体,用现代技术无法办到。吃甜瓜是在夏季,夏季的尸体一昼夜就腐败,肚子会鼓胀起来,关节四个小时就僵硬。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录制了电影片。1975年李德敏韩玉芝夫妇就决定再现这一历史奇迹。他们得到的全部信息就是一句话:绛红色的棺液。他们认为绛红色的棺液就是草药制剂。作为“国宝”,对在工厂工作的一般技术员是无资格接近它的,哪怕是看一眼、闻一闻也是不可能的。他认为古人能做到的现代人亦应做到,第一个做到的不可能有资料借鉴。就这样他在家里用瓶瓶罐罐做起来了。

不出三年功夫,可汉代防腐液媲美的产品问世了。防腐与气味学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在做防腐试验时发现臭肉不臭了,鱼也不腥了,中草药能除臭便是气味研究的导火索。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从偶然事件中引出来的,如万有引力定律、浮力定律、钟摆定律、X射线等等。

分别将多种中草药泡成水剂,对有机物、无机物及各种燃烧物进行除臭试验,用单味中药,用复合剂试验方法很简单,中草药水装在喷雾瓶中往空中喷,能否除臭味立即被证实。试过的药材数百种,不同的组方数千种,试验的气味不知其数从中找出了以气味治气味的规律,即气味有互补性,虽然一物一味千差万别,但气味有一些特征,有某种特征的气味与另一种特征的气味混合,两种气味便全消失,不必分其为酸碱盐,也不必分析其为烃基、胺基或是羧基,鼻子是唯一检测仪器。

臭味怪味消失了,草药和臭气结合后变成了什么成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变出来的气体有无毒性。用小白鼠做试验,它们无异常表现,能生儿育女,解剖看内脏亦无异常,说明无毒副作用。

从实践中悟出道理上升为理论,本书的第一章第一节简单地总结了一些,有些是已经证实了的,有些还需要进一步考证。这里就其重要观点做简要叙述,也是对气味学研究进展情况的一个总结。

1.强力消毒剂藏在植物中。此文发表在《中国科学报》1996年5月17日。

2.气味医学,治理污染的希望。此文发表在《中国医药报》1996年4月23日-5月14日连载。

3.反食物链与嗅觉。此文发表在《科学新闻周刊》2000年第六期。

根据这一理论认定植物对付微生物、昆虫和毒气使用的是化学武器,还能释放于空气中,植物茂密的地方空气清新,细菌也少。纯植物杀菌剂和空气净化剂的问世解决了人类面临的两大难题:明知化学消毒剂有毒但不得不用,明知抗生素能产生抗药性又不得不用的尴尬局面可以解决了。

4.抗药性产生的根源问题是化学成份单一造成的应该定论。

5.细菌间接传递抗药性的秘密是气味传递信息,这一观点有待进一步证实。传递抗药性比产生抗药性更可怕。早一天停止使用抗生素就会减少无数隐患。

6.产毒与解毒永远是生物生存斗争的主战场,随时随地永无休止。生物形态上的变化容易引起重视,前者往往被忽视。

7.植物本身就是农药,任一种植物都能防一些病虫害,此植物就是彼植物的农药,杂草丛生和混杂林病虫害就少。

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同步进行,这在科技史上并不多见。这个理论与实践,一旦被社会所认识,一场医学大革命是无法阻止的。

我们展望一下它的前景。

8.假若将化学药物的出现视为第一次医学革命,气味学则是第二次医学革命。

对疾病认识的深化和对药物成份的分析是第一次医学革命的伟大贡献。但是过分地强调已知成份,又不了解生物对抗单一毒物的能力有多大,将数千年的传统医学当作垃圾,没有汲取其合理内涵,致使新医学百年而衰。

气味学观点熔中西医学于一炉,成为新兴的气味医学,将医药、农药、兽药和防治污染一体化。

9.将生物化学和遗传学揉和在一起。生物永远是新的有机化合物的创造者,生物体的新化学成份的出现永远是和生存斗争联系在一起的,基因就是生物斗争史的卷宗。

10.嗅觉在一切生物的生存中起的作用将被人们重视,生命科学必将取得重大突破,用改变生物生存小环境的办法改造生物,培育出具有优良基因的新物种,又是基因工程的新门类。这个课题会从植物开始。

11.气味学的新发现,嗅觉功能的认识和利用,对许多自然科学将产生深远影响,前景无法预知。

 

第二章 用嗅觉闻世界

 

人们习惯于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没听说用鼻子去闻世界。动物的语言不发达又无文字,它们的鼻子的利用率就高于人类。植物没有眼睛,听说树会说话,频率极高,用仪器能够接收到,但这不是植物感觉器官的核心,它们了解外界和相互交流用的是嗅觉,它们真正的“语言”是气味,借此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交流。我们不妨也使用我们的嗅觉走进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世界,“观察”它们的生活,同它们交上朋友。

 

第一节  动物的嗅觉

 

哺乳动物属于高等动物,它们的眼耳口鼻俱全,我们先观察它们的嗅觉。

    1. 猫狗猪羊牛马的鼻子和嘴生长在同一个平面上,开口的距离很近,猫兔的上唇还有一道豁口,这是为什么?

它们靠嗅觉辨别食物,先闻后吃。眼睛在觅食方面起辅助作用,引导接近食物,可食不可食的判断全靠鼻子。牛马能毒草从食槽里挑出去,夜晚摸黑吃草也吃不错,落在食槽外边的草准有问题。形象再逼真的假鱼也不会令猫感兴趣,而把鱼汤拌进米饭里,猫吃得很香。猫兔是豁嘴唇,也是防毒物入口的巧妙安排,万一误将有毒食物入口,气味能顺利地进入鼻腔,防止误食。

2. 食道与呼吸道为什么要在会厌处联通?

作用有三。第一,进入胃中的食物若有毒气,能从会咽进入嗅觉细胞区辨别,引起呕吐;第二,为了发音;第三,口腔作辅助进气道,活动量大时需要大量氧气,鼻孔进气量不足或阻塞时用口呼吸。

3. 猫狗的鼻子为什么是凉的且很湿润?

猫狗牛马羊等的鼻端无毛,且它叫做鼻唇,鼻唇表面布有嗅觉细胞,鼻唇表层有粘膜,低温能减少粘液的挥发,粘液有吸附气味分子的功能,鼻唇干燥会影响嗅觉灵敏度。

4. 猫洗脸、牛舔鼻子为了什么?

猫洗脸是为了清除粘在腮边的食物,残留食物会给嗅觉带来错误信号。牛舔鼻子除有上述作用外,还有湿润作用。

5. 猫狗在争食物或斗架时,为什么要呜呜或噗噗叫?

一是表示愤怒,向对方示威,二是呼出有毒气体。人在愤怒时呼出的气体也有毒。

6. 笨猪也能辑毒吗?

猪的嗅觉也很灵,埋在地下的海洛因,猪比狗嗅得更深。在国外已有应用。野猪吃植物的根茎块茎,它的鼻子就是个掘土机,靠它发现,靠它挖掘,但是猪难解人意,因而很难训练。

7. 鸡为什么不吃生豆?

绿豆、黄豆、四季豆中都含有生物碱,有毒,鸡闻得出生物碱的气味,所以鸡不吃它们。煮熟以后生物碱的毒性被破坏掉了,鸡就吃了。

8. 猪怎样认猪仔?

母猪不让其它窝的猪仔吃奶,甚至靠近它也不行,若把母猪的粪便涂在其它窝的猪仔身上,母猪就认作亲子了。

9. 猫狗为什么要吃草?

它们胃部有病时才吃草,以草刺激胃壁,积食混入草中一吐出来。

10. 狗为什么不咬主人的亲戚?

有血缘关系的人身上的气味有相同之处,狗能辨别。狗咬生人不咬熟人,也是凭气味辨认。

11. 猫叫春是怎么回事?

猫是家养动物,很少串门,母猫春季发情,在夜深人静时爬上屋顶呼唤公猫。公猫闻声赶来,嗅出求偶素气味要与之交配。母猫不会立即应允,要唤来多只公猫,公猫要打斗狂叫一番,胜利者才能得到情侣。

12. 猫逮老鼠靠守候,怎知道哪里有老鼠?

老鼠行踪有一定路线,路线上留下了气味。猫寻踪找到洞口,就在洞口守候,很有耐性,有时要等上几个小时。

13. 人类的大患老鼠为什么难对付?

鼠类是哺乳动物中体形最小的,数量最大,它要吃掉十分之一的粮食,它还破坏草原,咬坏电线和衣物,传播疾病。原子弹袭击后唯一幸存的动物就是它。鼠药没有减少它的数量,原因何在?除了因它的天敌减少外,就是老鼠有识别鼠药的本领。老鼠对周围新出现的食物有警惕性,尽管香饵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它也慎重从事,一般都让年老体弱的先吃,证明无毒以后大家才分享。一旦发现上了当,信息会马上传开去,其它鼠知道什么气味的食物有毒,毒饵就无用了。所以现在都采用了慢毒性鼠药,吃下去几个小时不发作,以使更多的鼠上当。尽管如此,一种鼠药用几年后就失灵了。鼠的穴居在防御上占据了优势,能入洞捕鼠的蛇对人造成的恐惧甚于鼠,在有人群的地方蛇无以藏身,蛇的厄运也是造成鼠患的原因之一。

14. 狗怕虎骨,从未见过虎的狗也怕,为什么?

动物的嗅觉有识别敌害动物的本能,家犬遇虎的机会几乎不复存在,但狗对虎的气味的识别能力一直在嗅觉基因中一代一代地遗传下来。 

15. 狗记归途靠什么?

老马识途,不知靠什么,而狗识归途靠撒尿做标记。撒尿的地方很有选择,村头的屋角,道旁的独立树木,三五里以志之。

16. 老虎独霸山林,何以划界?

老虎身上的气味蹭在树干上就成了界桩,它山之虎闻之趋避。

17. 夹过鼠的鼠夹为什么要用火烤?

老鼠被夹时,报警气味留在了鼠夹上,其它老鼠就不会靠近鼠夹,火烤以后气味就消失了,可以再捕鼠。

18. 猴王的王气是从哪里产生的?

王气是从心理活动中产生的,猴王是猴群中的强者和智者,它肩负着保护儿猴群安全、引导行动、传种的任务,群猴都很敬畏它。有修养的人或地位高的人有一种气质,时时处处都可以感受到,但是又说不出所以然。心理活动是以体内的化学变化为物质基础的,思维能产生电波,同时也产生气味。只是人嗅不出罢了。

19. 狗为什么单咬怕狗的人?

恐惧引起的生理变化非常明显,如出冷汗、毛发直竖、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脸发白、腿打颤等等,更有甚者心跳停止。这些生理变化改变了人的正常气味,狗能嗅到,它会逼近你撕咬你,你若不怕它还想攻击它,它就不敢近身,只在远处狂吠并时时后退准备逃走。

20. 骆驼的鼻子有什么特异功能?

骆驼称沙漠之舟,沙漠缺水,驼峰能蓄水,鼻子能节水还能找水。节水的办法是将呼出的水蒸气吸收回来,这就减少了水的大量消耗。骆驼能闻到八十公里内的水源,而其它动物闻不到水味。

21. 海龟一出壳就从海滩直奔大海,靠什么定向?

靠海水的气味定向。

22. 猫头鹰入宅不吉利,有道理吗?

猫头鹰吃腐肉,危重病人散发一种尸腐胺,招引它到宅院。

23. 鹰觅食靠眼还是靠鼻子?

鹰的眼光锐利,飞翔在高空,对杂草萋迷中的小动物明察秋毫是利用静景中之动景最容易引起注意之故。食腐肉的鹰单靠眼睛就不行了,须有灵敏的嗅觉,在动物界靠嗅觉觅食的品种很多,它们对食物的气味非常敏感,在浓度很低时亦能嗅到,发现的距离也很远,超乎人们的想象。

臭肉挂在院中能聚千米以内的苍蝇;蜜蜂寻花数千米;受伤出血的人最易遭鲨鱼攻击;患肝炎的人夏季立在室外,头顶上会蚊子成群;蚊帐的头脚两处蚊子最多,汗味大之故。

24. 求偶素传播距离有多远?

决定的因素在于动物的活动半径和是否群居生活。动物在发情期才产生求偶素,求偶素是求爱的信息素。有些动物过成双成对的配偶生活,有些动物仅在发情期才配为夫妻,鸟和兽属于上属两类情况,灵长类动物有一夫多妻情况。家禽家畜受人类活动影响有别于野生动物。山区的家猪会引来野猪交配,狗可能引来狼种。

蚕蛾是全变态昆虫中特殊的一种,它的成虫期很短,不吃也不喝,交配产卵之后就死去。不像其它蛾类或蝶类,蚕蛾从茧中一爬出来就急于交尾。家蚕蛾不能飞,爬行能力也差,养蚕人通常把雄雌分别孵化,两箩离得很近,雄雌亦不能交尾。要把体壮的雄蛾放到雌蛾群体内,雌蛾全部扇翅起舞,挠着尾部,以雄蛾为中心滚成一团。天蚕蛾能飞,雄蛾的求偶素能传播千米。雄蛾的求偶素能影响人的生理功能,于是就成为药物使用了。

25. 动物体臭的功能是什么?

臭虫是躲藏在墙缝和床缝中偷食人血的节肢动物,随着人们卫生条件的改善几乎绝迹了,放屁虫生在树上,这两种昆虫平时不产生臭味,触动它时就产生臭味,动物皆不侵犯它。黄鼬是一种食肉类小型兽类,它遇到危险时就放臭赶走敌人并趁机逃之夭夭,它捕食小动物时,排放又是进攻武器。一般的兽类虼不了刺猬,它缩成一团成为刺球,动不得它。而黄鼬的臭味是麻醉剂,刺猬闻到后无法卷缩成球,将没有保护刺的腹部暴露出来,给黄鼬一个可乘之机。

26. 钓鱼用什么作诱饵

多数鱼类是脊椎动物,已经形成完善的嗅觉系统,最明显的特征是头部有鼻孔。鱼类的鼻孔不是呼吸器官,鱼用口吞水,水从腮排出,腮能吸收水中之氧气,水中的视野比空气中差,所以鱼类觅食不仅靠视觉,亦靠嗅觉。钓鱼者知道用香饵撒在下钩处,以引诱鱼群。多数鱼类对阿魏的气味敏感,气味又传得远,用阿魏泡米作诱饵最佳。钓鳖当然用猪肝,肝有血腥味,在水中易扩散。

27. 蚂蚁的嗅觉用处大吗?

蚂蚁过群体生活,犹如蜜蜂,挖洞靠群体,搬运大食物也靠群体。它们怎样辨认同族?靠气味,若将一只蚂蚁单独喂养两个月后再放回,它还认识同族,同族也接纳它。蚂蚁排队行动来来往往,气味就是路标。头上长着小球的两根触须不停地探测路径和食物,小昆虫尸体人和动物的食物残渣,都由它们清除。非洲一种蚂蚁排成一队行动。若将队伍中的一只拿走,后边的队伍立即四散,而前面的队形不乱,原来是蚂蚁用气味报警,一个接着一个向后传达。

蚂蚁有识别毒物的能力。用人造樟脑丸(萘球)在地上划个圈,圈内的蚂蚁绕圈走,走几圈后,它就要突围出去,你再给它前面划条线,它也不绕道,径直穿过。说明蚂蚁有智慧。

蚂蚁单独觅食时,其路线是无规则的,一旦找到食物,它会从一条比较接近于直线的路径回洞,或者自己拉回食物,或者回去搬兵,它能准确记住食物的位置。

小结:各种动物都以不同的方式巧妙地利用嗅觉为自己和同族谋求生存,嗅觉对它们至关重要。无法分出哪种动物的嗅觉最灵,因为无法制定统一的比赛标准。

 

第二节  植物的嗅觉

 

动物的绝大多数是人类的朋友,植物更是人类的朋友,它们供给我们食物、能源、建材、药材,还供应氧气、改善气候、调节雨水等等。我们要保护它们,合理地利用,不能掠夺和灭绝,就必须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气味学会给你一点启示。

大地是绿色的,海洋是蓝色的,沙漠荒山是黄色的,这就是我们的地球的色彩。绿色是生命色,是植物染就的。太阳是生物之父,地球是生物之母,阴阳结合孕育了万物。太阳光可分为七色,绝大多数植物的叶子为什么选择了绿色?花朵的颜色有红黄白紫各色,以红色居多,这又为什么?

植物的叶子吸收阳光和空气,根系吸收营养和水分,叶子也有吸收营养和水分的作用,根系也呼吸,但后者是次要的,陆生植物的叶子全部没在水中会窒息而死,某些植物生长的土壤中水分过多也会淹死。这和动物窒息而亡是同样道理。

动物的卵、植物的种子是生命的特殊阶段,它们仍需要呼吸,呼吸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生命的象征。

生命的诞生要有一定的条件,空气、水和阳光是天赐的,生物可以无报酬地利用。但是,生物也不是无忧无虑的自然而然地成长,生命的旅程也充满着斗争,无斗争就没有进化。就植物而言,寒暑的交替、旱涝不均、狂风暴雨、酸雨盐碱、虫灾病害,要有适应的本领才能存活。植物的适应本领是什么呢?

一年生植物靠宿根或种子来延续生命,多年生植物有靠休眠(落叶)来度过难关。在它们的生长旺盛期,仍然有许多危及生命的因素存在,不可回避,只有抗争。让我们深入它们的生活,了解它们的奋斗过程,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当好万物的主宰者。生物的多样性是生态平衡的基础,我们已在这方面犯下了不可弥补的罪行,虽然有时我们是出于好心。

天气的突变是灾难性的,植物不能逃避,人对天气变化仍无力控制。在对付病害虫灾方面,人们的帮助有点事与愿违,又不自觉地污染了环境,救救植物亦刻不容缓了。

1.问:植物的五种语言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看来,常说的“人非草木岂能无情”这句话不对?请你先谈谈邀请语言吧。

    答:邀请人对被邀者一般都有盛情招待或馈赠的,植物作为邀请人也很深得其道。

    花开了,要邀请昆虫为其传粉,它用花粉招待昆虫,邀请函就是花香。花香在一昼夜间其浓度是不相同的,只有在传媒昆虫活动期间香味最浓。风媒花不劳昆虫传粉,它们不传送香味。

2.问:植物也是惜玉怜香的好手瓜果熟了发出香味是何目的?

    答:让鸟兽吃掉它,然后把种子随粪便播种到远处。瓜果不熟不香,生瓜果的种子不成熟,被吃掉就断子绝孙了。

3.问:植物要传粉就招待昆虫,植物要播种就招待鸟兽。人们求人帮助也要举行招待,大概就是从植物那里学来的吧。

    你再谈谈警告语言。

    答:警告语言就是一句话:“我有毒,请离开!吃了我会要你的命。”这是一种善意的提醒,当动物触动它时,这种提醒便强硬起来,成为呵斥。

4.问:挺有意思,说得再详细一点好吗?

    答:所有植物都有一种青草味,但又都不完全相同,有浓有淡、有香有臭,人的嗅觉不灵,有些味淡得几乎闻不到。食草动物能分辨得很清楚,什么草可以吃,什么草不吃,一闻便知,黑夜里也吃不错。

    植物能防动物吃,但不能防一切动物,动物能吃植物,但不能吃所有植物,这是生物间的相生相克。

    你是否有过这种体会:薄荷艾蒿不触动它时,气味并不大,一旦触动了它,气味立刻浓烈起来。你换一种方式去触动它,比如用木棍搅动它和用手触摸有无区别?

5.问:没有这种体会。风吹动它,枝叶相互摩擦又如何?

    答:手触动芳香植物时其气味变浓,棍棒或风触动它时,其气味浓度无变化。

6.问:不自觉的动物不听植物的善意警告,植物又该如何?

    答:那就不客气,该驱赶了。

7.打跑?

    答:不打,放毒。 地蛆(土蚕)啃了香瓜的皮,“好吃,好吃”,香瓜立即释放毒物,地蛆觉得变味了,“好苦”,就不再去吃了。

8.问:现在正是吃香瓜的季节,大家去挑选个地蛆啃过的瓜,尝尝被啃处苦不苦?

    答:吃过瓜的人都知道,不用试了。有的黄瓜皮苦,这就是黄瓜小的时候虫子爬过了。

9.问:先警告后驱赶,先礼而后兵,植物挺讲仁义的,谁说草木无情。

    呼救语言又是怎么回事?

    答:呼救就是“搬兵”。

10.问:植物扎根泥土中,搬得来兵吗?

    答:植物使用的是化学武器,即毒气战,远距离操作,不打交手战。

    柳林中一棵树遭到了虫灾,它下达了驱赶令而无效,它就向周围的柳树发出求救信号,周围的柳树立即响应,自己未遭虫灾也发出驱赶令,害虫在毒气战面前闻风丧胆,立即逃散。

11.问:这说明植物能闻味,能识别气味语言并做出反映,这是柳树特有的现象吗?

    答:不是柳树所特有的现象,但也不是普遍现象。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阿拉斯加的森林里突然窜来一群野兔,它们疯狂地啃吃着树皮和树芽,由于兔子在那里没有天敌存在,繁殖很快,森林眼看遭到毁灭,投入大量人力捕捉也无济于事。谁料到第二年春天,所有的树都能散发一种特殊的气味,被兔子啃食的树皮和幼芽都冒出一种白色液体,兔子食后腹泻不止,兔子连病带饿,逃之夭夭了,森林得以保全。

12.问:树木的团结性很强,善打全民战争。植物的语言是从什么地方产生的?

    答:从植物的次生代谢物中产生。植物的化学成分可以分为二大类,一类是初生代谢物,即淀粉、脂肪和蛋白,是维持自身生长和繁衍后代所需要的,另一类是次生代谢物,如生物碱、生物酸、酮、醌、醛等,这两类代谢物不能截然分开,往往结合成生物甙,保护着初生代谢物不被动物或微生物利用。

13.问:上面谈的植物的五种语言,是对付虫害的,还有其它作用吗?

    答:有。植物的天敌除动物外,还有微生物。微生物有呼吸也就有嗅觉,能接受气味语言。植物还受非生物性伤害,如高温、强光、紫外线、低温、霜冻、风暴、旱涝灾害、酸、碱、盐侵蚀、化学毒物、毒气、农药等等。对非生物性侵害,气味语言就无能为力了,只有靠化学武器──次生代谢物了。

14.植物是怎样对付微生物伤害的?

    答:植物和动物一样有表皮,表皮能有效地抵御细菌入侵,表皮一旦破损,细菌便乘虚而入。植物有两种办法应付,一是分泌汁液,直接杀灭细菌病毒或封伤口,二是破损部位的邻近细胞产生自杀行为,发生干枯,微生物得不到营养供给而不能繁殖。腐生菌无法适应植物的分泌物,也可以说成是微生物闻到活植物的气味,便知道遇到了毒物,拒绝吸收它。芳香植物的气味达到一定浓度时有杀灭微生物作用。

15.问:端午节时,门口挂艾叶不是避邪而是灭菌了?

    答:不错。点燃艾叶能灭菌又驱蚊,中国民间流传甚广,历史久远。

16.问:植物和微生物永远是对头吗?

    答:不是。植物有病害,但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能使植物生病,若那样植物就没有活路了。腐败菌能分解动植物尸体,给植物提供有机肥,还有一种叫根瘤菌的细菌,寄生在豆科植物的根部,能吸收空气中的氮,给植物提供氮肥。

    榨菜和茭白都是病菌作用于植物的结果,榨菜的叶柄被病菌侵入后生成瘤子叫榨菜,菰的嫩茎被病菌入侵后生成茭白,它们都是很好的蔬菜。但是病菌侵犯了大麦、小麦、高粱、玉米、谷子会造成减产。

17.植物体中防虫灭菌能力最强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答:生物碱。目前已经查明的有十一个科的植物含有生物碱,口味苦涩,经高温易破坏,豆科植物多含之,对人有毒,蚕豆、黄豆、豆角等不能生吃。

    中药村中黄连极苦,是灭菌植物之冠,它含有27种生物碱。夹竹桃是毒力很强的植物,昆虫、鸟兽很少接近它,它含有72种生物碱,目前还没有应用于灭菌和治病,但是不久的将来,夹竹桃会成为农药替代化学农药,它含的毒物易分解,不会造成残留,不污染环境。

18.问:植物的气味和中药材有什么关系?

  答:植物药大部分有特殊气味,有浓有淡,无嗅的草药在粉碎或煎熬时几乎都产生气味。这种气味物质基本上都是药的有效成份。植物的化学成份有11类,即生物碱、甙类、有机酸、树脂、挥发油、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及酶类、鞣质、色素、油脂及蜡、无机成份。每类又可细分为许多种。其中生物碱、甙类、有机酸、挥发油、酶类均有气味,有生物活性的成份居多,余者也有为有效成份的,或者具有潜在药用价值待研究。

用嗅觉可以辨药材真伪,又可定质量优劣,有实用性。没有药性与气味有机地联系起来实为遗憾!

 

第三节  细菌传递抗药性初探

 

不知从何年何月起,人们开始抱怨起细菌来了,说它太狡猾。人们辛辛苦苦研究十年才能搞出一种抗生素,应用四个月细菌就找到了对付它的办法,并办法教给其它细菌,医学术语称抗药性传递。细菌确实比人聪明。人是高智能生物,人的大脑细胞有数亿,而细菌仅是个单细胞生物。说细菌太狡猾是出于对细菌的恐惧心理。

滥用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狡猾细菌反击抗生素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1928年,青霉素的问世开创了抗生素的神奇时代。然而,由于人类对于抗生素的滥用,狡猾的细菌开始对人类展开致命的反击……

耐药性细菌越来越多

9个月过去了,辛西亚·吉尔伯特——这位华盛顿VA医疗中心的专家对她57岁的肾病患者使尽了一切办法。她给患者使用了一种又一种抗生素,不管是片剂、胶囊或针剂,还是使用单个疗法或混合疗法,该患者的血液里还是流动着链球菌,这种细菌慢慢地侵蚀着血细胞。不久,这位患者死于血液和心脏大面积的细菌感染。

以上仅仅是每年死于抗生素耐药性细菌感染的成千上万人中的一例。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仅1992年全美国就有13300名患者死于抗生素耐药性细菌感染。二十世纪80年代,人类几乎可以征服所有的感染疾病,当时医学界将注意力集中在癌症、心脏病和其它慢性疾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耐药性细菌越来越多,这些狡猾的细菌在人类的“帮助”下开始对人类展开致命的反击。

抗生素走向穷途末路

路透社报道了美国科学家在肉鸡饲料中发现超级细菌,这种肠球菌对目前所有的抗生素具有耐药性。而《发现》杂志则直接对抗生素的前途加以定论,他们认为这种神奇药物已走向穷途末路。而公众对在家畜家禽体内使用助生长用抗生素越来越不满。人们最大的担忧是,动物细菌将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从而通过食物链将这种耐药性转移给危害人类的病菌。如果上述可能成为现实,目前抗生素对付疾病的效力将毫无价值。

细菌如何获得抗生素耐药性?科学家们积极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据美国奥特奇生物技术中心的奇勒·纽曼博士介绍,细菌可以通过下述方式获得抗生素抗药性:二分裂阶段通过代与代之间进行传递,自发的基因突变或从附近其它细菌细胞上获取耐药性基因。

各国纷纷颁布禁令

面对抗生素耐药性这一全球性难题,世界卫生组织向科学家们发出倡议寻求对策。1981年成立的慎用抗生素联盟组织,其成员遍布90多个国家。而越来越多的国家更是采取立法手段禁用抗生素。欧盟委员会颁布了四种抗生素在欧盟范围内使用的禁令这四种抗生素包括杆菌肽锌、螺旋霉素、弗吉尼亚霉素和泰乐菌素磷,它们占抗生素市场总份额的80%,自1999年7月1日起不得用于家畜家禽饲养。

在美国农业部及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推动下,美国国家科研委员会建议有必要开发研究能保护动物健康和产量的抗生素替代品。而在寻找抗生素替代品的过程中,科学家们从酵母细胞壁中提取出一种复合碳水化合物——甘露寡糖(MOS),这种物质能够在细菌侵害寄主之前将其束缚住并能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因而极具潜力。

细菌产生抗药性已成为烽火燎原,据1993年出版的《实用消毒学》的引用资料,一些细菌R因子(抗药因子)的分布:

细菌种类

检查株数

R+株数

百分比

痢疾杆菌

1700

1275

75.0

大肠杆菌

        520

         301

58.0

沙门氏菌

1312

420

32.0

变形杆菌

        78

         32

42.0

  克雷伯氏菌

170

120

70.5

绿脓杆菌

204

         70

34.3

由R因子介导的细菌抗药性常常为多重抗药性。据日本三桥1957年的分析报道,在痢疾杆菌中,带四种抗药性基因者占75.5%,带三种抗药性基因的占86.7%,带两种者占35.1%,带一种者仅为9.6%。

最新的抗生素万古霉素,已有许多种细菌对其产生了抗药性,更可怕的是竟然有一种细菌专吃万古毒素,没了万古毒素该菌就死去。

五十年代,青毒素的使用量仅20万国际单位,现在使用数百万国际单位还不见效,道理就在于抗药性的存在。

寻找不产生抗药性的新型抗生素的努力失败了,阻止抗药性传递的努力也是徒劳。

药物诱导细菌产生抗药性是适应性的表现,不但细菌有,昆虫也有,一切生物都有。基因的变异在某些方面是进化的标志。细菌的基因中带有抗药因子R可以通过细菌分裂传给子代,还可以通过性毛接触直接在细菌不同个体间传递,如动物的交配或植物的传粉。细菌和动植物不同之处是,在基因拟核区之外还有一种DNA在胞浆的质粒中,也带有抗药因子r,它随细胞的分裂而分裂,传给子代。

细菌的间接传递抗药性更可怕,它加速了细菌抗药株的发展。据我用气味学的观点分析,这种传播的介质是空气即呼吸传播。植物有风媒传播花粉的现象,细菌的r因子(质粒)可以透过细胞壁的气孔排出体外,也可以在细菌死亡裂解后散布于空气中。同种植物的雌蕊接受同种植物的花粉,细菌是否也有这种特性呢?细菌有呼吸,还有吸收,呼吸和吸收都是通过气孔这一通道来完成的。巨噬细胞是吞噬,是例外。

这里又牵涉到一个新问题,即细菌的吸收营养问题。多种书籍上讲,细菌通过细胞壁上的气孔吸收营养物质,气孔直径约一微米,只允许水分子和溶于水的物质通过。众所周知,细菌能腐蚀的物质很多,包括二氧化硅玻璃和脂等,有许多是不溶于水的。是否可以细菌的吸收过程看成是这样的:① 细菌附着在物体表面;② 通过呼吸分辨出是否是它的营养物质;③ 在温度、湿度、酸碱度、盐份和水份都合适的情况下,细菌先分泌出一种分解酶将食物分裂成小分子,然后才能吸收;④ 细菌能产生外毒素和酸性物质,这也是它用于分解食物的一部份物质。

假若这个推论成立,那么细菌间接传递抗药性的机理也就清楚了。

多重抗药性的产生不仅给治疗疾病带来了困难,还有比这重大的潜在威胁。

其一是扩大了细菌的分解能力,食硫酸的细菌有了,食万古霉素的细菌有了,加速了细菌的变异,很有可能促使那些原来不致病的细菌成为致病菌,或者原来仅能使动物致病的细菌危害人类;

其二是破坏细菌间的生态平衡,使细菌间的拮抗作用失效,人体内的正常菌群在敌御有害菌入侵方面起着巨大作用。土壤中的细菌在为植物默默地制造养分,它们保卫自己领地的本领在被人们滥用之后就会失灵,细菌间就会打起乱仗。为什么呢?因为抗生素的来源是真菌、放线菌或细菌,这些菌类有独占地盘的本领,它分泌一种外毒素,能抑制或杀死异种细菌。抗生素就是外毒素的提纯物,或是半合成物。外毒素是复合物,细菌适应不了,复合物的毒性是多方面的,好比海陆空立体作战很难防御。人们复合毒分解开来,让细菌对每种单项毒物产生适应性。当抗生素的种类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细菌再也没有秘密武器用来对抗它类细菌,人的口腔、大肠、阴道里就不再有优势菌种,各种杂菌丛生将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细菌没有天敌,靠菌种间的拮抗作用相互制约维持其生态平衡。

农业害虫有天敌,首先是吃昆虫的益虫益鸟,还有微生物。农药的大量使用,几乎灭绝了益虫益鸟,造成害虫泛滥成灾,这与抗生素的使用极其相似。

科学造福人类,科学的失误会毁灭人类。

维护生态平衡亦应维护微生物之间的生态平衡包括在内。

第四节  食品的营养与气味的关系

 

    民以食为天,天天要吃饭,以补充人体能量的消耗。饮食要讲究营养科学,吃出健康。提起营养,有人会说那是富裕人家的事,寻常百姓家只讲果腹,什么便宜吃什么,有什么吃什么。但长寿者不出在富贵之家,国的长寿县恰恰是贫困地区安徽的宿县。这里不讲山珍海味营养补品的价值,只谈粗茶淡饭中的科学。

凡食物皆有色香味,色香味俱佳就是最好的营养品,哪怕它是青菜、红薯、玉米、大豆之类贫寒人家的糊口之物。

菜肴讲究色香味形器,食品的原料也要讲色香味形器。

色不仅是外观形象,它与内在质量关系极为密切。蔬菜类的色泽可以决定其老与嫩、新鲜度、存放期、生长情况、有无病虫害等,颜色鲜艳水灵的蔬菜,无病虫斑,表明它的生长状况良好,营养就丰富。发蔫的、黄的蔬菜其维生素大量丢失,浸水的蔬菜叶柄硬挺易折。生吃的瓜果类一定要成熟,黄色的一定要金黄,绿色的要翠绿,红色的要鲜红或紫红。就西瓜而论,颜色不艳丽者是瓜秧不壮或是死秧瓜,油光的不熟,瓷光的成熟,瓜不圆而有棱的是瓜瓤空心,是后期缺墒所致,瓜脐深的皮厚,瓜脐浅的皮薄,瓜的一面发黄的是瓜在成长期未见阳光,背阳面瓜瓤不好吃,朝阳面先熟口味好,所以卖瓜的切瓜时切口切在朝阳面让人看。

稻粱菽类也要看色泽,生长旺盛的庄稼,籽粒饱满色泽亮丽,营养成份丰富。存放过久的粮食少光泽,口味营养都有所降低。有霉变颜色的更不能食用。

新鲜的肉类鱼虾禽蛋有亮光,肌肉有弹性。

绿色蔬菜在炒、焯时要保持绿色不能盖锅盖,因在缺氧状态下加热会发生还原反应,氢取代锌,绿色退成黄色。破坏了营养成份。

菜肴的颜色代表了烹饪方法合理与否(加色素除外),色泽搭配合理时赏心悦目,能增进食欲,不可轻视。

香气与食物的营养关系最为密切。

所有的食用植物油中,以芝麻油最纯正,属天然脂肪酸中的上品,人人皆爱之,它之所以最香,是因它的营养价值最高。它是不饱和脂肪酸,不使血管硬化,还有软化血管作用,它含有三十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且不含有任何对人体有害的成份。棉籽油、大豆油、菜籽油不经精炼皆有一种讨厌的气味,产生讨厌气味的物质是有害成份。

脂肪是生物能量的储备库,果仁里有大量的脂肪,为发育成树而准备。蛋黄里有脂肪,为孕育出鸟禽而准备。庄稼籽粒、草籽里也有脂肪,三酰甘油是动植物细胞贮存的主要组成部分,冬眠的动物必须贮存大量的脂肪。所以食用油是主要的调味品,也是必须的营养品,许多食品的香味都与脂肪有关。

蛋白质是鲜味物质,蛋白质的构成是氨基酸,它是一切生命体中最具有活性的物质,是生命的基础。以微生物为例,酵母中含蛋白质为40-60%,霉菌的蛋白质含量为20-40%,细菌的蛋白质含量为80%。发酵的热馒头那股诱人的香味来自酵母,和酵母片的味道一样。小麦含淀粉多,含蛋白质少,经发酵后就增加了蛋白的含量,另一方面淀粉的一部分被转化成双糖,甜度增加了更利于吸收。秸杆发酵作饲料动物也爱吃。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构成的,有二十种L-型α氨基酸首尾相连而成共价多肽链,有的蛋白质完全由氨基酸构成,称为简单蛋白质,如核糖核、胰岛素等。有些蛋白质还含有非蛋白质性的辅基而成为结合蛋白质,如血红蛋白、核蛋白。蛋白质按功能分类有酶、运输蛋白质、营养和贮存蛋白质,收缩蛋白质或运动蛋白质,结构蛋白质和防御蛋白质。生理功能都由它们担任。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体的化学组成部分的不断的自我更新。”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蛋白体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是蛋白体存在的方式;这种存在方式就是与外部自然界不断的新陈代谢。由此可见,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高营养成份。

自然界生物体中含有180种氨基酸,除二十种含在蛋白质内,其余不存在于蛋白质内。人体可以合成氨基酸,仅有八种氨基酸不能合成或以微小的速度合成它,需要从食物中补充,它们是:赖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甲硫氨酸、色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及苏氨酸。对婴儿来说,组氨酸也是必需的。小米、高梁、土豆中都含有少量蛋白质,但缺乏赖氨酸和苏氨酸。

奶、瘦肉、蛋类中含有各种氨基酸,大豆、花生的植物蛋白丰富,它们的气味极佳,人人都喜爱。但是对多数人来说,如婴幼儿,他们是因为这些食品的气味好而爱吃。不懂得是营养的需要。

人主要是吃熟食的,食物在加温过程中会引起一些化学变化,这些变化有些对人有利,有些则有害,不可不讲究一番。

先从大众食品的加工说起。

食品热加工的作用有很多,有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物理作用有:杀灭微生物、小昆虫及虫卵;使食物酥烂、膨化、溶化、溶解,易于消化。化学作用较复杂,分别叙述之。

破坏生物碱,防止中毒。黄豆、蚕豆、多种豆类及豆角含有生物碱,多数具有毒性或较强的毒性,煮熟以后生物碱就遭到破坏,失去毒性。含生物碱的食物其气味令人厌恶,俗称豆腥味,且涩口。

蛋白质不耐高温。烧焦了的蛋白质有毒,可以生成环状衍生物,其中有些具有较强的致突变性或致癌的苯并芘。色氨酸在高于200℃时转变成咔啉,半光氨酸和光氨酸残基脱硫,生成硫化氢、二甲基硫化物和磺基丙氨酸,谷氨酰胺和天门酰胺残基脱酰胺。在有氧的条件中,热处理还部分破坏色氨酸。在碱性条件下加温至200℃以上时会使氨基酸残基异构化,使B-型氨基酸形成L或D型氨基酸,得到一个氨基酸残基的外消旋混合物。D-型氨基酸无营养价值。

在碱性条件下加热,精氨酸转变成乌氨酸、尿素、瓜氨酸和氨,半光氨酸变成脱氢丙氨酸。脱氢丙氨酸残基可与赖氨酸、半胱氨酸或乌氨酸残基缩合交联。温度再升高,可导致异肽间的赖酸残基与谷氨酰胺残基或赖氨酸残基与天冬酰氨残基之间发生共价交联,其结果是降低了蛋白质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

煮肉的温度以80℃为最适宜,肉质鲜嫩,肉的份量损失也少,出熟肉率高。煮牛羊肉时宜冷水下锅,开锅以后有血腥味的白沫要除去或连汤倒掉。再加热水煮。无血腥味的猪肉或鸡应在水开后下锅,使肉的表面蛋白先固化,避免了肉中的水分损失,煮出的肉嫩味浓。肉块宜大不宜小,小块肉久煮失水,若必须小块应先上芡粉再炸、炒、煮。

煮骨头汤时放盐使骨中的蛋白质易于溶出,一般骨头含20%的蛋白质。

禽蛋类的蛋白质是球状蛋白质,易溶于水,在常温下遇碱生成蛋白冻,松花蛋就是例子。蛋类打碎后加碱再蒸就是速成松花蛋糕。

煎蛋不宜过老,深黄色或棕色时部分蛋白已变性,不易吸收且有毒。烤肉的表面焦糊了也有害。

燃烧蛋白质产生难闻的焦糊味,毛发、蹄甲、茧丝是角质蛋白,它们燃烧时的气味和瘦肉(纤维蛋白)、牛奶(球蛋白)燃烧的气味一样。

油脂在常温下会与氧分子氧化。原因是脂肪酸中的双键被氧化成过氧化物,再分解成有臭味的醛或酮,称酸败,有哈喇味。腌肉腌鱼腌鸡常有这种现象,这虽与细菌作用的腐败不同,但仍是有害的。

现在市场上多打出精炼油的招牌,精炼油下锅后无油烟,自然氧化的速度也慢。油脂中的不饱和键可以氢化成饱和键,防止了氧化酸败发生。利用氢化反应,可将液体的棉籽油豆油等制成半固体脂肪。葵花籽油或棉籽油经氢化可制成人造奶油。

色拉油是碘值为110-115的氢化油,再经过缓慢的冷冻,让油脂中的脂凝固后过滤除去,这样就成为液态油和固态油两部分,前者即称作色拉油。未脱脂的油脂在天冷时会更稠。

色拉油不易氧化酸败,市场上已占主导地位。

反复炸食物的油会在氧或氢氧的作用下产生聚合物,使油变稠,同时还会裂解成醛、酮、烃、醇、酸和脂,产生挥发性怪味,对健康不利。

淀粉类食物较耐高温。炒面粉、烤红薯、炒黄豆、炒花生都很香,煮黄豆煮花生是鲜味,其风味迥异。其香味来自淀粉的焦糖化,鲜味来自蛋白质。食品都是多成份的混合物。榨油是取其油脂,磨豆腐是取其蛋白,也可沉淀其淀粉。淀粉是多糖,无甜味,只有被淀粉酶分解成寡糖后才有甜味。人体的酶能将多糖和寡糖转化成单糖,只有单糖才能被人体吸收。食品加工的目的是使淀粉分解,以增加风味和利于吸收。

淀粉是制酒、制醋和制糖的原料,还能用细菌将淀粉转化成蛋白质。味精就是将淀粉转化成谷氨酸单钠、5'-肌苷酸以及5'-鸟苷酸。

中国的蔬菜中,辣椒、葱、姜、蒜占很重要的地位,前三者在加热过程中挥发出一种辣味,是很好的佐食之品,含有维生素,还有杀菌功能。辣椒里的辣椒素及二氢辣椒素接触皮肤有灼热感,常用作膏药的透皮剂。鲜姜的辣味物质叫姜醇(苯烷酮),其中以6-姜醇最活泼。干姜中姜醇转化成姜脑,比姜醇更辣。在高温烹调过程中产生姜酮,辣味适中。

蒜的辛辣成份是一类硫醚类化合物,主要有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它们由蒜氨酸分解产生。

葱的刺激气味的前体化合物是S-(1-丙烯基)-L-半光氨酸亚砜。它经蒜酶水解产生丙烯基次磺酸中间体及氨和丙酮酸。次磺酸重排后产生硫代丙醛亚砜。部分次磺酸重排分解成硫醇、二硫、三硫化物及噻吩等。

十字花科植物如芥菜、甘蓝的香气,主要由异硫氰酸盐产生。

这些蔬菜提供维生素和矿物元素,还有药用价值,药食同源,所以人们喜欢它们的气味。

饮料中的茶、咖啡和可可,都以其香味诱人,皆以气味定优劣。东西方的茶文化已水乳交融。

品酒、品茶、品菜肴,气味是重要指标之一。

食物中也有不愉快的气味,是有害物质产生的,应尽量除之。如鱼腥味、内脏的臭味等。

鱼腥味是三甲胺,它能溶于乙醇,加热时随酒一起挥发掉。也可以用油炸的办法除去。膻味多用姜、辣椒、花椒等调料矫正。气味研究发现,用解毒灭微药酒能尽除之。

内脏类食物中有粪便臭素,很难去除,因为内脏表面有粘液,用石膏的水溶液浸泡可以将其络合成乳状物落入水中,再将几滴解毒灭微药酒滴入水中,将内脏浸泡数分钟,臭味尽除。

各种肉食被细菌污染后产生尸腐胺,奇臭无比,用解毒灭微药酒的水溶液浸泡可以除臭,又解肉毒素。除异味剂解毒灭微药酒是食品添加剂中独具特色的新门类,其特色在于它只除腥臭臊膻怪味,而不增加其它气味,用量合适,解毒灭微药酒的气味也不存在。

花是美的天使,爱美是人的天性,所以人人爱花、种花、画花、雕花、绣花,人名中选用花、华、芬、芳的颇多。

香是花之魂,花均有个性,香味均不同,人力难夺天工,所以才种花,赏花插瓶、戴花、提取花精,更有饮花食花者。茉莉花茶成为茶中一个大系列,一种极普通的茶,经茉莉花一熏,就别具特色。用荷花花蕊熏茶是夏季难得的一种享受。一盅香茗在案,好像清风送来阵阵荷香,五脏六腑清凉透彻。菊花亦茶亦药,它祛头风,养肝明目,可作枕。

食花的由来久远。阳春三月,洋槐树叶似钱串,花赛梨花,香飘四野, 农家争采而食之,气香味甘。葛花穗硕大艳紫,拌面粉蒸之,比洋槐花柔而甘。清明前后,榆花生钱,榆钱谐音“余钱”,吃榆钱取其吉利。洋槐花、葛花、榆钱为救荒三佳品。一年之中,可食之花多也,或以其味美,或取其营养或取其药效。数量大的是南瓜花,此花有雄雌之分,雄花多于雌花,花朵成喇叭状,色金黄,花粉多,肉质,做菜肴或蒸而食之。近年来发现松花粉有特殊效果,为营养佳品,但采花期极短,又难以保鲜,制取困难,价格不菲。食菊之说最盛,食法也最多,除制茶外,尚可煮粥、做羹。桂花香味浓烈,以糖浸以蜜制,成为糕点糖果之一大风味。桂林乃桂树之林,街头巷尾处处栽之,花香袭人。湖北咸宁更是桂花之乡,桂树成了经济作物。

蜂蜜是花粉酿就,富含营养,是滋补之上品,口味极佳且价格低廉,百姓多食之。蜜之成份因蜜源而异,大宗的蜜有油菜花蜜、洋槐花蜜、枣花蜜、葛花蜜等。油菜种植面积大,幅原辽阔,遍及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洋槐花蜜产量次之,药性凉。枣花蜜产于郑州地区,黄河故道盛产枣子以新郑县为中心,其药性温补,芝麻产地狭小,中原地区才有种植,为蜜中奇珍。江南地区花香四季,产蜜多但蜜源杂,蜜不分类。在椿树楝树开花季节蜜的质量不佳,此两种花有微毒。

食用蜂蜜不可不择其类!香味,人体之所需,香味与营养的关系,医学家多关注。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科研所地址: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南街168号家属院3号楼2单1楼 电话:0710-3515449 E-mail:xfldm1936@163.com
    Copyright © 2006-2011 襄阳市襄城区清菁气味科研所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