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气味医学 > 文章资讯 > 技术转让 > 正文
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试用教材
作者:李德敏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13

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试用教材

     

 

生命科学教育将大量错误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不能够治愈疑难顽症非学校之责教师之错,历史给人类开了一个大玩笑。有初中文化知识的人看一看生命科学的误区和盲区有多少不吓一身冷汗才怪呢!48个新观点

一、凡生命体皆有嗅觉,包括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二、凡物质皆有气味,气味与挥发有关,没有绝对不挥发物质;

三、任何生物的嗅觉都有特定的感知范围,其感知范围与其生存需要息息相关,有益的称正相关,有害的称负相关,与其生存需要不密切的物质的气味往往是嗅觉的盲区。某些物质虽与生存关系密切但大量存在,不需要刻意寻求的也可能成为嗅觉的盲区,如氧和水;

四、生物的嗅觉对某些气味特别灵敏,是该生物的谋食方式决定的或防御的需要;

五、复合物质产生的气味也是复合的,嗅觉能从复合气味的特征辨别其物种,但嗅觉不能分析出复合气味的组成成份;

六、生物的嗅觉器官千差万别,但是任何生物的嗅觉都是为维系生命而设,气味学称之为生命的守护神,气味是生物界的共同语言;

七、生物的进化程度愈低级,它对嗅觉的依赖性愈高;

八、气味靠物质的分子扩散传递,向四周呈发射状,其浓度与距离成反比,距离近浓度高,距离远浓度低,受空气流动影响很大,但亦可逆风发射;

九、香与臭是生物体对气味的感受,愉悦的气味为香,厌恶的气味曰臭,香味物质往往是生存需要的,臭味往往是对生物有害的;

十、香与臭不仅与生物物种有关,还与气味的浓烈程度有关,物极必反,香极变臭,臭微亦香;

十一、气味是物质的外部特征,又是最代表本质的东西,物质不变气味不变,物质变气味亦变,一种物质一种气味,世界上没有相同气味的两种物质;

十二、生物利用接收和释放气味的方式与同种和异种生物交流信息,因此气味是生物界的共同语言,细菌间接传递抗药性就是例证;

十三、生物的气味是复合的,其组成成份是有变化的,受生理变化、病理变化、食物变化、情绪变化而变化;

十四、植物的气味语言是:邀请语言、警告语言、驱赶语言、求救语言和应答语言等;

十五、动物利用气味达到以下目的:寻食、辨毒、求偶、识别亲族、威胁或进攻、防御、记路线、划疆界等;

十六、气味和口味是两种不同的感受,食物的香和味有相关性,但有着本质的区别,嗅觉以辨毒为主,味觉以辨营养为主;

十七、生物的嗅觉对天然物质的辨别定性极其准确,对人工合成物或对从生物体中提取的单一物质缺乏准确的定性判断,特别是对毒与非毒的判断会产生错误;

十八、生物中毒以后会对中毒毒物的气味敏感,或修正其错误判断;

十九、生物对单一化学成份的毒物极易产生适应性;

二十、植物靠产生复合物质防虫害和病害的,化学成份越复杂,防病虫害能力愈强

二十一、产毒与解毒是生物进化的原动力,贯穿生物进化的始终,消化酶就是解毒剂,食物广泛的生物标志着进化程度高,生物的进化程度愈低,越依赖产毒保护自己;

二十二、中医以四性五味定药性,甘、咸、酸、辛、苦是味觉,能辨营养而不能辨毒,所以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七十毒。先闻而后尝可大大避免中毒发生;

二十三、现代中药药理研究以苦寒药治微生物大方向搞错了,苦药多属生物碱是防动物的,芳香药才是防微生物的良药;

二十四、植物净化空气主要靠释放解毒气体而非吸收毒气,这种解毒气体以固态或液态物质存在于植物中,干枯的植物中仍存在部份解毒物质,可以提取利用;

二十五、气味有互补性,两种互补的气味结合以后产生新的物质,新物质往往丧失了毒性;

二十六、芳香植物中存在许多种解毒物质和杀菌物质,国家机密级科技项目异味消就是利用气味学原理制成的气味医药,广谱解毒、全谱灭菌,称之为气味医药;

二十七、单一化学成份的农药和抗生素极易使昆虫和细菌产生适应性即抗药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化学农药和抗生素正在帮助人类的敌人战胜人类的朋友和人类自己。

二十八、植物的初生代谢物是维系自身生长需要与繁衍后代的,植物的次生代谢物是适应环境和御敌的,中医以植物为主要药物用于解毒治虫治微生物是极科学的。初生代谢物和次生代谢物结合能有效防止初生代谢物被其他生物利用;

二十九、气味致病又治病,植物依天又医天是气味医学的重要理论;

三十、走出生命科学的误区,实现人类自救是气味科学对人类的忠告,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都被生命科学的错误观点误导,医药、农药与兽药研究与使用出现方向性错误;

三十一、破坏致病菌和病毒的膜蛋白,可使它们失去腐蚀生物细胞的能力,失去致病性并很快死亡,能破坏所有细菌和病毒的膜蛋白的药物已经找到,解毒灭微药酒就是例子;

三十二、化解致癌物质的毒性的药物可以治愈癌症;

三十三、凡植物皆有保护自身的本领,凡植物皆有药用价值;

三十四、食物链讲的是生物界相生关系,反食物链讲生物界的相克关系,即谁都不让谁吃掉;

三十五、巧妙利用多种植物的防御物质,可以达到一药灭百菌、解百毒、治百病的目的;

三十六、利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是医学的研究总纲;

三十七、气味学是生命科学的核心,气味医学就是发挥生命守护神的作用,气味医药是气味学在医学上的具体应用;

三十八、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必然在气味医学基础上走向统一,统一的理论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中药精炼化与西药复合化;

三十九、治疗癌症就是消除致癌物质的毒性。细胞癌变就是细胞的凋亡因子受致癌物质毒化而失去作用,细胞的凋亡因子与增殖因子的平衡被打破而无限增殖。植物消毒剂异味消能解各种致癌物质之毒。癌变了的细胞失去致癌物质的支持后,细胞的凋亡因子就恢复功能,使非正常增殖的细胞凋亡,被淋巴细胞清除掉,所以解毒是治癌的根本出路;

四十、肾炎的致病因素是毒物,毒物能破坏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功能,解毒是治肾炎的根本出路,异味消能化解毒物,使肾功能恢复正常。

四十一,植物的次生代谢物有促进人体细胞与肌肉的再生能力。实践证实,褥疮的溃疡面积达24平方公分,露出尾骨,使用一种植物制剂喷涂后创面快速愈合,长出的皮肤完全正常,无凹陷,无疤痕。奇迹发生在80岁的老人身上,并且长期卧床。

四十二,剖腹产无疤痕也是植物制剂创造的奇迹,手术后刀口区不红不肿不痛不痒。树干的木质层受到损伤也要留下突起的伤疤,何况人类。不红不肿的机理是活血化瘀和促进微血管再生,不痛不痒的机理是无淤血不肿涨,药物化解了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

四十三,气味学将生病的原因归为一种——中毒,因为致病微生物是生物毒素的一大类,进一步将药物归为一种——解毒,只要解毒药的解毒范围达到一定广度,药品有一种就够了。治百病的药物由此而诞生。物理因素可以致伤致残致死,但不能直接致病,只是致病的诱因。

四十四,防治植物病害的最佳办法是饿死害虫,一种昆虫吃的植物品种是有限的,它辨别可食性靠嗅觉,把它不吃的植物的浆液喷洒在需要保护的植物上昆虫就拒食而死,这种农药对动物无害,有效地解决了农药污染问题。

四十五,糖尿病人禁糖也是一个误区。尿中糖多不是吃糖多,二是吸收率过低,不吃糖和淀粉血液中照样有葡萄糖,蛋白或脂肪不转化成葡萄糖就不能够被人体吸收利用,吃进蛋白脂肪有转化过程,饭后血糖不会过高,消化时间长所以耐饥。治疗糖尿病不是控制血糖,而是要增强葡萄糖的吸收率。促使胰岛素分泌正常。禁糖是舍本求末。

四十六,乙肝病人禁酒也是一个误区。酒伤肝指的是过量饮酒,什么食物过量都伤身体,水和盐过量也有害,肝炎病人从不饮酒者多亦。

四十七,高血压病人不治本而求末,一味扩张血管,血管的弹性是有限度的,长期处于过账状态弹性必然降低,后患无穷!置引起高血压的原因于不顾,与饮鸩止渴何异?

四十八,复方中药中的成分来自远缘植物的,其治疗范围广阔,可以包括药物需要的一切药效,如退热、止痛、止痒、灭菌、解毒、消炎、促微血管再生、促愈合、防疤痕等等,解毒灭微药酒就是成功的例子。

四十九,永恒的医学永恒的药物。世界上只有两件事物是永恒的,一是时间,时间不因为没有了人类而静止,第二是元素,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可以千变万化,而元素不增不减。只要有人类存在就有医学保护生命,而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都将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因为地球的气候在变,生物三界为适应环境在变,生物在为谋食而战,变与战的结局就叫进化。这种渐变只有用嗅觉才能够感受到。用嗅觉的科学研究的药物会随着生物的渐进而渐进,药不变化学成分在变,生物三界的平衡不会被打破,《解毒灭微药酒》的功效不会改变。

 

编著    李德敏、李晓、李梅心、李艺、何晨

二零一一年第一版

 


 

图片说明:

20031218吴仪副总理到河南省艾滋病重灾区文楼村视察工作。前排中吴仪,前排左艾滋病病人代表孙宝山,原为文楼村村民,服用李德敏先生的《解毒灭微药酒》治愈了艾滋病,被上蔡县政府树为使用中药治愈艾滋病的典型,安排他在村卫生院工作,负责接待中央领导人。

 


 

 

 

 

 

 

 

 

 

 

 

 

 

 

 

 

 

 

 

 

 

 

 

 

 

 

 

 

 

 

 


     

 

第一章  气味学概论

第一节    气味学的主要论点 ···························4

第二节    气味波 ·····································10

第三节    气味研究的误区 ·····························10

第四节    气味是生物界的共同语言 ·····················11

第五节    气味学在生命科学与医学中的地位 ·············13

第六节    嗅觉与味觉的传感媒体是蛋白质 ·············· 17

第七节    人类嗅感的分类 ···························· 19

第八节    人的嗅觉退化的原因分析 ···················· 20

第九节    气味学研究现状与前景 ······················ 21

第二章  用嗅觉闻世界

第一节    动物的嗅觉 ································ 23

第二节    植物的嗅觉 ································ 25

第三节    细菌传递抗药性的原理初探 ·················· 28

第四节    食品的营养与气味的关系 ···················· 30

第三章        气味医学

第一节    气味对情绪的影响··························· 33

第二节    以气味治气味 ······························ 34

第三节    身边的空气污染物 ·························· 35

第四节    用植物制剂杀灭微生物 ······················ 36

第五节    新版《消毒技术规范》带来的新问题 ·········· 38

第六节  气味医药的灭菌消炎性能及应用 ·············· 39

第七节  从华药22466例使用调查看中药的前景 ········ 42

第八节    气味学为中西医学之争划上句号 ··············

第九节  气味医药在公安消防和军事上的应用价值 ······

第十节    永恒的药物是怎样研究出来的

第十一节  农业病虫害防治的根本出路 ··················

第十二节  已发表的气味学与气味医学论文题目

第十三节  有什么医学理论就有什么药

第四章  治疗篇

        第一节    癌症治疗

        第二节    艾滋病治疗

        第三节    禽流感防控      

第四节    流行性传染病治疗

        第五节    呼吸道感染治疗

        第六节    口腔感染治疗

第七节    肺部感染治疗

        第八节    消化道感染治疗

        第九节    肾源性高血压治疗

        第十节    脑中风后遗症治疗

        第十一节  风湿类风湿治疗 

        第十二节  淋巴系统感染治疗

        第十三节  生殖及泌尿系统感染治疗 

        第十四节  手术不留疤痕技术动物疾病治疗

        第十五节  外伤治疗

第十六节    治疗蝎蜇虫咬

第十七节    婴儿常见病治疗

第十八节    皮肤病治疗

第十九节    眼科疾病

第二十节    净化空气

 

图片说明:

20031218吴仪副总理到河南省艾滋病重灾区文楼村视察工作。前排中吴仪,前排左艾滋病病人代表孙宝山,原为文楼村村民,服用李德敏先生的《解毒灭微药酒》治愈了艾滋病,被上蔡县政府树为使用中药治愈艾滋病的典型,安排他在村卫生院工作,负责接待中央领导人。

 

目录

第一章  气味学概论

第一节    气味学的主要论点 ···························4

第二节    气味波 ·····································10

第三节    气味研究的误区 ·····························10

第四节    气味是生物界的共同语言 ·····················11

第五节    气味学在生命科学与医学中的地位 ·············13

第六节    嗅觉与味觉的传感媒体是蛋白质 ·············· 17

第七节    人类嗅感的分类 ···························· 19

第八节    人的嗅觉退化的原因分析 ···················· 20

第九节    气味学研究现状与前景 ······················ 21

第二章  用嗅觉闻世界

第一节    动物的嗅觉 ································ 23

第二节    植物的嗅觉 ································ 25

第三节    细菌传递抗药性的原理初探 ·················· 28

第四节    食品的营养与气味的关系 ···················· 30

第四章     气味医学

第一节    气味对情绪的影响··························· 33

第二节    以气味治气味 ······························ 34

第三节    身边的空气污染物 ·························· 35

第四节    用植物制剂杀灭微生物 ······················ 36

第五节    新版《消毒技术规范》带来的新问题 ·········· 38

第六节  气味医药的灭菌消炎性能及应用 ·············· 39

第七节  从华药22466例使用调查看中药的前景 ········ 42

第八节    气味学为中西医学之争划上句号 ··············

第九节  气味医药在公安消防和军事上的应用价值 ······

 第十节    永恒的药物是怎样研究出来的

第十一节  农业病虫害防治的根本出路 ··················

第十二节  已发表的气味学与气味医学论文题目

第四章  治疗篇

        第一节    癌症治疗

        第二节    艾滋病治疗

        第三节    禽流感防控      

第四节    流行性传染病治疗

        第五节    呼吸道感染治疗

        第六节    口腔感染治疗

第七节    肺部感染治疗

        第八节    消化道感染治疗

        第九节    肾源性高血压治疗

        第十节    脑中风后遗症治疗

        第十一节  风湿类风湿治疗 

        第十二节  淋巴系统感染治疗

        第十三节  生殖及泌尿系统感染治疗 

        第十四节  手术不留疤痕技术动物疾病治疗

        第十五节  外伤治疗

第十六节    治疗蝎蜇虫咬

第十七节    婴儿常见病治疗

第十八节    皮肤病治疗

第十九节    眼科疾病

第二十节    净化空气

 

第一章   气味学概论

第一节                气味学的主要论点

 

气味学是嗅觉的科学,是生命科学的范畴,是专门研究生物界如何利用嗅觉谋生的科学。它与生物学、医学、化学密切相关,属于边缘科学。气味学是个空白学科,词典上无这一名词,世界上无此学科,亦无专著。

人有眼耳口鼻身(皮肤)五种感觉器官,脊椎动物也有,它们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视觉建立了光学,听觉建立了声学,触觉产生了许多物理量,唯味觉与嗅觉没有建立相关的学科,原因何在?味觉与嗅觉是化学反应,而化学起步较晚,人们对味觉与嗅觉的产生机理还处在朦胧阶段,研究难度较大,也没有专门机构进行系统地研究。对气味的研究是各取所需,分属于食品、化妆品、侦察、环保、虫害的生物防治等不同领域。

嗅觉在五种感觉器官中的地位应该是排第一位的。对动物而言,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觅食与繁衍后代。多数动物觅食靠嗅觉,辨别毒物更离不开嗅觉,鼻子长在口的上方,鼻孔正对嘴巴。找配偶交配靠嗅觉感知求偶素,认亲子亦靠嗅觉。关于动物、植物、微生物对嗅觉的依赖程度作为专题讨论。本文就气味学的主要论点概述如下:

生命科学的错误和盲区可以归纳为44个,分述如下:

一,食物链与反食物链问题。

生物群有动物界、植物界和微生物界,他们的关系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吃动物的动物称食肉动物,吃草的动物称食草动物,草和动物皆吃的称杂食动物。微生物分寄生菌和腐生菌两类,寄生菌是变相的“吃”动、植物,腐生菌类吃植物或动物的尸体。植物永远是被食者,极少数植物吃动物(如猪笼草等),生物相吃的现象叫食物链,弱肉强食天经地义,好像没有反抗斗争。实际上不是这样简单,不吃不能活,被吃活不成,怎么会没有斗争?您死我活如火如荼,一刻也没有停息过生死斗争。追逐打斗躲避是明斗,仅存在于动物之间。暗斗的方式是产毒与解毒,称为化学战争,这才是主要的,存在于生物三界之间。以植物为例,植物的化学成分最为复杂,大致分为两大类——初生代谢物和次生代谢物,前者是自身生长和繁育后代的需要,后者是防御武器,适应环境、化解毒物和防止动物和微生物物伤害。

但是植物的防御能力必定有限,否则就是植物的一统天下了。动物和微生物要生存,产生解毒(消化)能力是谋生的前提。同样,这种解毒(消化)能力也有一定限度,表现在动物的食源有限,微生物的寄生体也有限。

部分动物也产毒,有进攻与防御两项功能。所有动物的消化能力都可以看作是另一类解毒形式,这个问题涉及到“毒” 的定义问题,后面会提到,这里暂不解释。

寄生菌也分为两类,一类不破坏寄生体的细胞,对生物无害或有益,另一类破坏寄生体的细胞(统称腐蚀),是有害菌,对植物称作病害,对人或动物称作致病菌,致病菌的包膜含外毒素是腐蚀物质,包膜内的内毒素能够引起生物的各种生理变化,以病毒的DNA为最可怕,它能够与生物体的DNA结合成为病毒的后代,由于它受到细胞膜保护,药物不能直接杀灭它。但是,危害动植物的细菌(包括病毒)只占庞大微生物群体的极小部分,它们能危害的动植物种类也是有局限性的。

上面谈了生物三界之间的产毒与解毒的化学战争,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化学战争。

动物以毒物为武器看得分明,毒虫产毒防鸟兽吃,毒蛇蝎子产毒是进攻武器,河豚鱼产卵期产毒是保护后代,兽类打斗时吼出的气体有毒,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明明是反食物链为什么不认识?

不同植物、微生物之间有争夺地盘的斗争,某些植物有排斥非同类植物生存的本能,艾蒿、车前草等植物密集的地方其它植物便不能生长,类似于细菌的拮抗作用,某些细菌、真菌、放线菌占优势时其它菌类不能存活,抗生素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这些虽然不能够说成是反食物链,但是由此可以看出生物斗争的普遍性与残酷性。

低等生物利用毒物的频率高于高等生物,杂食动物的解毒能力高于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反刍动物高于非反刍动物,食性杂表明它的消化酶种类多,消化酶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解毒物质。

生物不会停留在一个进化水平上,进化的动力就是生存斗争,除了形态变化以外就是生物化学成分的增加而引起的生理功能的提高,产毒与解毒的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原动力,谁吃谁的关系好像没有变化,被吃的生物在变,吃的生物岂能够不应变乎。达尔文的进化论从生物的化石形态上找到了生物进化的轨迹,李德敏的反食物链揭示了生物进化的原动力。可否这样认为:食物链是从表面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反食物链是辩证唯物主义。

二,植物净化空气靠什么?

植物能净化空气人人皆知,是靠吸收吗?

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叶面能吸收营养成分,不等于能吸收毒气,一切结论要用实验证实。二氧化碳对动物是有害气体,对植物是营养成分,植物白天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将其中的碳结合成有机物而释放出氧气,到了夜间植物又吸收氧气完成营养物的转化而释放出二氧化碳。吸收与释放不是均等的,因为一部分碳元素被利用了。吸收二氧化碳不能够说明植物能够吸收毒气。我们做进一步分析:植物吸收毒气干什么用?是分解了、利用了或是排除了?利用了毒气中的哪些元素或化合物呢?固然,植物体内会有某些矿物成分积存,这些积存与吸收量等同吗?植物没有排泄系统,毒物或毒物所含元素那里去了呢?

我们利用反证法来说明问题。

我们已经从干枯的植物中找到了解毒物质,提取14种植物的解毒物质合成一种解毒剂——《解毒灭微药酒》,此药可以化解10万余种毒物,根据是什么?

能够杀灭芽孢的药就可以杀灭一切微生物,把腐生菌杀灭以后便使它失去腐蚀作用,对致病菌杀灭以后使它失去致病性。微生物有多少种?超过10万种吧?不同微生物的外毒素与内毒素皆不相同,蛋白质也不尽相同;

对含氮、氨、胺类有毒化合物都有解毒作用,如二氧化氮、杀虫米、氨水、尸腐胺、三甲胺等等;

化解甲醛、丙酮、氯仿、二氧化硫、硫化氢等等的毒性。

怎样实验证实一药解万毒?

光谱实验,质谱实验,化学性能实验,小白鼠中毒毒性实验,气味实验等等。光谱实验比较简单易行,气味实验最简单,不需要仪器,靠嗅觉感受,具体方法如下:把能够闻到气味的毒物放在广口瓶里,上面罩一层纱布,把解毒灭微药酒喷洒在纱布上,用鼻子嗅闻,会有两种现象出现,一种是闻不到毒物气味和解毒灭微药酒的气味,两种气味全消,另一种情况是两种气味同时存在。物质不变气味不变,这个定律是无法推翻的。假若毒物的气味淡薄,可以加温,增加毒物的挥发量。用各种实验方法的实验结果一致。

合成解毒灭微药酒的14种植物皆是对人无毒的植物,分别提取它们的次生代谢物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成为一种合剂,合剂对小白鼠和人类无毒,但是对微生物是剧毒,对有机毒物和无机毒物解毒能力极强,以无毒解剧毒是医学史上的伟大创举,是消除空气污染的法宝。

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大致上恒定,科学家一致认为,氧气在减少,二氧化碳在增加,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增高,对人类有害的气体在剧增,也就是令人担忧的空气污染问题,靠植物吸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出路在哪里呢?出路来了,就是利用植物提取解毒剂,植物是再生资源,可以人工栽培,提取其次生代谢物的工艺简单,成本低,还地球一个清新不是梦。

空气解毒剂的发现过程。

1975年为了破译《千年古尸不腐之谜》,我着手研究纯植物消毒剂,历时三年1978年研究成功,在实验消毒剂防腐过程中偶然发现它有除异味作用,鱼不腥了,羊肉不膻了,腐肉不臭了,许多物质的怪味不见了。种豆得瓜,无心插柳柳成荫,除臭与解毒是同一个产品的功能,纯植物消毒剂与纯植物解毒剂同时出现了,鬼斧神工!什么原理呢?不是氧化作用,不是还原作用,也不是络合作用,是植物特有的有机化学反应,像叶绿素一样神奇,人力不可为也!中医的“四性五味”理论解决不了问题的,西药的有效成分提纯方法也不管用,什么方法管用呢?生物的相生相克理论,利用嗅觉的功能,气味是生物界的共同语言,称做《气味学》,请在中药创新网(www.zycx.net)上查看,学术理论栏目有一篇《走出生命科学的误区实现人类自救》一文,也许对大家有所启发。. 漫山遍野的植物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有待人们去发现。

三,凡生物皆有嗅觉,气味是生物界的共同语言。不仅动物有嗅觉和语言、植物有、微生物也有。动物有嗅觉是不言而喻的,多数脊椎动物的嗅觉是鼻子,蛇的嗅觉是舌头(信子) ,昆虫的嗅觉是触须或是别的部位。植物的嗅觉是叶面上的气孔,微生物的嗅觉是外膜上的蛋白质,通过隧道实验可以推理微生物嗅觉的存在。

实验方法:

两个装有同种细菌的器皿分别放置在空气隧道的两端,一个器皿里是产生了抗药性的细菌,另一个器皿里是没有产生抗药性的细菌,逐渐发生抗药性传递,两端的细菌都有抗药性,假若空气隧道用纸板隔开,传递抗药性不会发生。

传递渠道分析:

声音传播的可能性可以排除,因为纸板不隔音。

光线传播的可能性可以排除,用透明玻璃做隔板实验也不发生抗药性传递。

只有气味传播抗药性不能够排除。也就是说,细菌可以接受气味,气味是物质,产生抗药性的细菌与没有抗药性的细菌的蛋白质不同,气味也不同,细菌能够感受出来并引起化学变化,所以说细菌有嗅觉功能。

生物界的嗅觉器官的结构是生物学家的研究对象,隔行如隔山,我们且不去理会它,但是,我们必须知道生物的嗅觉的功能。

动物嗅觉的功能是觅食、求偶、记路线、划疆界、辩毒、识别亲族和辨别敌人、进攻或防御等。植物有五种气味语言和两种作用,五种语言是:邀请语言、警告语言、驱赶语言、求救语言、应答语言。两种作用是:解毒作用与灭菌作用,微生物的语言我们只知道一点,那就是传递抗药因子。这些功能后面还要仔细解释。

不懂得生物界的气味语言就如同不懂外语,无法与它们交流信息,不能够和它们交朋友;不懂得气味语言就不能够培育、管理、使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不懂得气味语言就不能够充分利用植物战胜微生物、昆虫、治理空气污染,就不能构建生态平衡;不懂得气味语言就无法认识植物药的真正价值,中医药就必然停留在历史水平上;了解生物界的嗅觉功能,学会使用气味语言,才能走出生命科学的误区实现人类自救。读完全篇文章之后就会认可上述观点。

嗅觉是生物界的感觉器官之一,高等动物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五种感觉器官,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协调大脑完成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低等动物不完全具备五种感觉器官。植物的感觉器官的研究尚无定论,微生物的感觉器官的研究仍是空白。气味学的研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新动向。“气味是生物界的共同语言”是一个了不起的新发现,开创人类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交流的新纪元,对生命科学研究有划时代的意义。

四,生物释放气味有两类,一类是非意识的释放,是物质自然挥发的结果,另一类是有意识有目的和有节制地释放,它是生物进行信息交流的行为。

关于第一类情况,生物界与非生命物质没有任何区别,生物是高复合物,其气味也是复合的,同种生物有共性,同族同宗生物与非同种同宗之间有差异,个体之间也有差异,单个生物体在不同生长周期、不同的生长生活环境或生理病理变化都会有微妙的区别,这就为气味的利用提供了巨大空间。生物的排泄系统也产生气味,如汗腺系统、呼吸系统、粪便排出等。

第二类情况更复杂,是生物的自主行为,也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将气味作为语言使用的,另一种是作为进攻或防御武器使用的,这在后面第八个问题中讲解。

五,任何生物的嗅觉仅有一定的感知范围,与其生存需要相关,对生存有益的物质的气味与嗅觉的关系称正相关,对生存有害的物质的气味与嗅觉的关系称负相关,生存不需要也无害的物质的气味往往是该生物的嗅觉盲区。有些物质生物需要它但是处处都存在不需要刻意寻求的也是嗅觉的盲区,比如空气和水,但是沙漠之舟的骆驼需要找水,它能在80公里以外闻到水源的方向。

生物的嗅觉器官能够感知气味,感知的范围很奇妙,与听觉器官不同,听觉器官接受范围由频率和振幅大小决定的,一般人的接受频率是每秒20~2000周,振幅大小因人而异,有耳聪与耳背之差异。人的视觉观察范围的光的波长,不能观察的短波叫紫外线,不能观察的长波叫红外线。听觉和视觉的感知范围可以用数值界定,是物理量,嗅觉的感知范围不能用物理量界定,生存的需要是决定因素,是先天的遗传基因主宰一切。正是由于这一点,生物的嗅觉对天然物的气味的判断率极准确,对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的毒性缺乏判断力,往往根据已知的物质气味的相似性做出判断,会出现误差,失误以后大脑会修正错误产生新的记忆,也就是学习提高过程。动物学习获得的知识能够告诉同类,老鼠吃鼠药中毒以后就会告诉伙伴,伙伴就能够间接识别毒物。人类也有类似情况,一氧化碳的气味成年人感受不到,是因为闻的多了,浓度不高没有死人,婴儿对一氧化碳敏感,闻到就哭闹不止。人的嗅觉老化比耳聋眼花快。

六,气味是物质的主要外部特征,是最能代表本质的东西,是生物感知世界的重要途径。

人类对气味的利用出于生物的本能行为。人类重识书本知识而轻视动物本能,由于没有建立嗅觉科学,不了解嗅觉的重要性,造成人类嗅觉器官的严重破坏和退化,英国生物学家研究得出结论,人类的嗅觉基因有62%丧失原来的功能。本人以为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人类战胜了猛兽没有天敌要防;2固定的婚姻关系求偶素丧失作用;3,食物不需要靠嗅觉寻找;4烹调技术掩盖了食物的原味;5,常年生活在毒气包围之中嗅觉被严重破坏;6,相信书本知识不相信自身感受。

七,嗅觉是毒物鉴别器,是生命的守护神,生物三界皆如是。 气味分为两大类——香与臭。字典上的解释过于简单,“好问的曰香,与臭相反”,“不好闻的曰臭,与香相反”。为什么“香”为什么“臭”的原因没有讲清楚。应该这样解释:“对人有益的物质散发的气味使人感到愉悦,这种嗅觉感受曰“香”,对人有害的物质散发的气味使人感到厌恶,这种嗅觉感受曰“臭”。不同的生物有自己的香臭标准,没有这种辨别能力生物就不能存活,所以称嗅觉是生命的守护神。看似简单的问题几人知晓?不建立嗅觉的科学,不相信嗅觉消息的重要作用,不保护嗅觉器官,这是人类的悲哀!

八,气味是生物三界的共同语言,同界生物之间、不同界生物之间都使用气味进行交流。

单一物质有气味,混合物质有气味,生命体也有气味,万物皆有气味。生命体有嗅觉,气味是生命体对气态物质的感受,没有嗅觉便没有气味的概念。感知气味,释放气味是生物的本能,生物体对嗅觉的利用率远远高于对视觉、听觉、触觉,人类应该充分利用嗅觉,懂得生物的语言,扩大信息来源,增加知识,增长才干。

九,不存在非气味物质,在绝对零度以上时任何物质都有分子逃逸到空气中,人感受不到它不等于不存在,而是忽视了其它生物也能感知气味。正如光有可见光与不可见光,声有次声波与超声波,都不是以人划线的。气味物质的提法不够严谨。

十,没有气味相同的两种物质,物质不变气味不变,物质改变气味必变。气味有互补性,互补气味就是能起化学变化的两种气味,一旦相遇必起变化,两种气味同时消失而产生新的气味。颜色有互补性,全色(白光)滤去一种颜色剩下的颜色就是互补色,两种颜色混合以后出现调和色,这与波长有关,气味互补没有数值关系。它的存在可以用植物的解毒机理解释。

十一,植物的五种气味语言和两种作用,五种语言是:邀请语言、警告语言、驱赶语言、求救语言、应答语言。两种作用是:解毒作用与灭菌作用。

邀请语言就是给其它生物发出请求信息,花儿开了,邀请昆虫采花粉,顺便帮它授粉,瓜果熟了请鸟兽来尝,顺便播撒种子。

警告语言就是不准碰我,我有毒!昆虫鸟兽闻而避之。

驱赶语言就是把来犯者赶跑,动物接触它或者吃了它,它的气味变浓,动物闻之逃之夭夭。例如薄荷、番茄叶、艾蒿等等植物,人手触摸它以后气味就浓烈。许多瓜果不成熟时气味难闻,虫鸟避之。

求救语言,当树木遭受虫灾时它的驱赶气味产生不足,昆虫不退却时,遭灾树木就散发出一种虫咬的特殊气味,向周围同种树木发出求救信号:大家来帮助我驱赶害虫吧!

应答语言,周围同种树木闻见求救语言后也发出驱赶气味,昆虫受不了就逃之夭夭。柳树最团结,互助精神好。

十二,动物利嗅觉达到以下目的:觅食、求偶、记路线、划疆界、辩毒、寻找治疗疾病的药材、识别亲族和辨别敌人,进攻或防御等。

觅食,动物觅食靠气味是不言而喻的,鸟语花香就是这番景象。这种能力很强超乎人们想象,可以远征几公里。骆驼可以在80公里闻到水源,野猪能够闻到埋在地下的植物根茎。

求偶气味是雌性动物发出的雌激素,仅同类的雄性动物能够闻到,传播距离与动物的分散度有关。记路线、划疆界、辩毒、识别亲族和辨别敌人,进攻或防御等是常识,不必赘述。

十三,  毒与非毒是相对的,不能以人为标准划线,不同的生物物种有不同的毒与非毒标准,能消化吸收的物质叫食物,无毒。不能够吸收或吸收后又能够排泄掉,且不影响生理功能的叫无害物,能吸收会破坏生理功能的叫毒物。毒与非毒是相对的,还表现在与人体的耐受性有关,表现为特异体质和过敏体质。物极必反,酸性物质是人体需要的,酸度过高会腐蚀细胞和破坏电解质平衡。食盐是人体需要的,咸极则苦,细胞内外钠要平衡否则细胞会失水或膨胀,有益的物质过量反而有害;

十四,消化是一种特殊的解毒过程,消化酶可以称为解毒物质。消化酶少了不仅影响吸收,腹内食物会腐败变成毒物。食源广的动物标志它进化程度高,食源窄的动物标志进化程度低。植物的化学成分复杂表示它的生存能力强,解毒能力强,进化程度高。羊吃百样草,它的适应能力就强,防病能力也强。这是一种新提法,将灭菌和消化并入解毒范围。

十五,产毒与解毒的斗争贯穿生存斗争的始终,是生物进化的原动力。达尔文从化石的形态变化中找到了生物进化的轨迹,笔者找到了生物进化的原动力。

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生物斗争使用最多的武器是化学武器,形体变化、组织器官的增加与完善看得分明,前者瞬息万变,后者历经沧桑。微生物个体小,变异快,变异就是进化。

十六,味苦性寒的中药材抑菌灭菌力强是一种误解,生物碱味苦性寒,对多种动物有毒,出乎意料的是芳香植物反而抑菌灭菌力最强,这又是作者的又一个伟大发现。中药研究搞错了方向,中医治疗感染性疾病用错了药,所以中药斗不过抗生素,其根源就在这里。这看似一个极简单的问题,殊不知它是中医药史上的里程碑,口头禅“芳香开窍”迷惑误导了中国人几千年,有五千年中医药历史的中医药没有产生消毒剂,也没有出现抗生素,西药抗生素把传统中医药打得落花流水,几乎赶下了历史舞台。

十七,植物是最好的驱虫灭虫药。利用植物的气味驱虫是最好的农药。昆虫和大动物一样都是利用气味辨别食物的,若把它不吃的植物打成浆喷洒在要保护的植物上,会飞的昆虫闻之而逃匿,不会飞的拒食饿死,无毒农药就是漫山遍野的草木庄稼。一种植物的防虫能力有限,多种植物就能够合成广谱农药。杂草丛生的地方虫害少,混交林少虫害,单一树林和农田虫灾多,缺少不同植物联防之故。

十八,动物和微生物对单一成分毒物容易产生适应性,化学农药和抗生素失败的根源即在于此。单一成分的药物容易产生抗药性,植物的化学成分复杂,有效的抵御了病虫害,动物吃植物吃者恒吃,不吃者恒不吃,这样才保证了生态平衡。

十九,解毒药物能杀灭体外的细菌病毒,也能杀灭体内的细菌病毒,通过临床证实,体内消毒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化学高水平消毒剂可以杀灭一切微生物,但是不能够用于体内抑菌或灭菌,不能够作为抗感染药使用,抗生素的作用不是直接杀灭细菌病毒,是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控制致病微生物。植物消毒剂是利用化解致病微生物的毒素的原理杀灭微生物,可以用于体内灭菌消毒,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药物,从此,消毒的概念就要更新了。

二十,植物之间也有拮抗作用。当有些植物在一个地盘占优势时,其他植物就不能生长,如野菊花、艾蒿、车前草等。这与细菌间的拮抗作用是一样道理。起拮抗作用的物质不是单一化合物,将它提纯为单一成分后拮抗作用不能持久。抗生素的发现和利用带来的利弊难以评说。细菌间拮抗作用犹存而抗生素则严重失效,可见药物提纯并非良策。

二十一,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界进化分野过程形成纲、目、科、属的亲疏关系,微生物当中有亲属关系,所以用细菌制细菌不会有全谱抗菌的。

以多种植物的制剂方可以全谱灭菌。对微生物是致命的物质恰恰对动物无毒的植物制剂,人们把“毒”的概念理解为单纯对人有毒,把“无毒”理解为对人无毒,忽视动物与微生物的差异,所以医学研究进入了死胡同。

二十二,嗅觉不会疲劳。把“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解释为嗅觉疲劳是错误的,因为嗅觉的产生是化学反应,当大脑接受一种气味信号一段时间之后,这一信号就自动屏蔽掉了,准备接受新的信号,当老信号的强度突然变化时,大脑又会做出反应。视觉疲劳是因为长期注视目标造成的,视力不专注眼睛不会疲劳。

二十三,气味是一种分子波,具有波的三要素:发生源,放射性,可接受性。传递速度与分子量成反比。受风的影响,但是能逆风传播。气味是一种分子波,可以在空气和水中传播,与光电磁波或声波都不相同,这两种波是能量波,光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声波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气味波在真空中是扩散,速度最快。

二十四,味是一种感受,气味是嗅觉感受,口味是舌头味觉的感受,品味、滋味和韵味是心灵的感受,都是气味的“味”的延伸。

二十五,气味与口味的关系。两者同是感受,同是化学反应受体不同。舌头辨营养,鼻子辨毒,鼻子为口把关,食物进口以前鼻子先闻到味,难闻的东西就拒食,鼻子长在口上方即为此。猫、牛、狗、猪的嗅觉区延伸到鼻端,表面布满粘液利于扑捉气味分子,温度低减少粘液挥发。食道与气管为什么要有交汇处会厌?已经入口的食物或咽下的食物有怪异气味时,气味可以通过会厌到达鼻腔再次感受有无毒性,决定吐出或呕出,这叫二次把关。

二十六,香与臭有量的界限,香极则臭,臭味极淡则香。麝香近闻极臭,远闻则香。柳桂花开花季节树下臭如大便,远闻芳香扑鼻。化工产品香蕉水淡时香浓时臭。

二十七,癌症因毒而生,癌症因毒解而消失。

正常细胞受到毒物攻击有可能造成细胞繁殖机能失控,抑制细胞繁殖的功能丧失,正常细胞变为癌细胞,即基因突变。体外实验证实,用广谱解毒剂浸泡过的离体癌组织在培养基中不会增殖。临床实验证使用外擦法可以治愈体表癌症,用雾化吸入法可以治愈肺癌,用灌肠法可以治愈肠癌,用内服法可以治愈体内癌症。解铃还须系铃人。

二十八、植物的初生代谢物是维系自身生长需要与繁衍后代的,植物的次生代谢物是适应环境和御敌的,中医以植物为主要药物用于解毒治虫治微生物是极科学的。初生代谢物和次生代谢物结合能有效防止初生代谢物被其他生物利用。

二十九、气味致病又治病,植物依天又医天是气味医学的重要理论。

三十、走出生命科学的误区,实现人类自救是气味科学对人类的忠告,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都被生命科学的错误观点误导,医药、农药与兽药研究与使用出现方向性错误。

三十一、破坏致病菌和病毒的膜蛋白,可使它们失去腐蚀生物细胞的能力,失去致病性并很快死亡,能破坏所有细菌和病毒的膜蛋白的药物已经找到,解毒灭微药酒就是例子。

三十二、化解致癌物质毒性的药物可以治愈癌症。

三十三、凡植物皆有保护自身的本领,凡植物皆有药用价值。

三十四、食物链讲的是生物界相生关系,反食物链讲生物界的相克关系,即谁都不让谁吃掉。

三十五、巧妙利用多种植物的防御物质,可以达到一药灭百菌、解百毒、治百病的目的。

三十六、利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是医学的研究总纲。

三十七、气味学是生命科学的核心,气味医学就是发挥生命守护神的作用,气味医药是气味学在医学上的具体应用。

三十八、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必然在气味医学基础上走向统一,统一的理论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中药精炼化与西药复合化。

三十九、治疗癌症就是消除致癌物质的毒性。细胞癌变就是细胞的凋亡因子受致癌物质毒化而失去作用,细胞的凋亡因子与增殖因子的平衡被打破而无增殖。植物消毒剂异味消能解各种致癌物质之毒。癌变了的细胞失去致癌物质的支持后,细胞的凋亡因子就恢复功能,使非正常增殖的细胞凋亡,被淋巴细胞清除掉,所以解毒是治癌的根本出路;

四十、肾炎的致病因素是毒物,毒物能破坏肾小管的功能,解毒是治肾炎的根本出路,异味消能化解毒物,使肾功能恢复正常。

四十一,植物的次生代谢物有促进人体细胞与肌肉的再生能力。实践证实,褥疮的溃疡面积达24平方公分,露出尾骨,使用一种植物制剂喷涂后创面快速愈合,长出的皮肤完全正常,无凹陷,无疤痕。奇迹发生在80岁的老人身上,并且长期卧床。

四十二,剖腹产无疤痕也是植物制剂创造的奇迹,手术后刀口区不红不肿不痛不痒。树干的木质层受到损伤也要留下突起的伤疤,何况人类。不红不肿的机理是活血化瘀和促进微血管再生,不痛不痒的机理是无淤血不肿涨,药物化解了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

四十三,气味学将生病的原因归为一种——中毒,因为致病微生物是生物毒素的一大类,进一步将药物归为一种——解毒,只要解毒药的解毒范围达到一定广度,药品有一种就够了。治百病的药物由此而诞生。物理因素可以致伤致残致死,但不能直接致病,只是致病的诱因。

四十四,防治植物病害的最佳办法是饿死害虫,一种昆虫吃的植物品种是有限的,它辨别可食性靠嗅觉,把它不吃的植物的浆液喷洒在需要保护的植物上昆虫就拒食而死,这种农药对动物无害,有效地解决了农药污染问题。四十五,糖尿病人禁糖也是一个误区。尿中糖多不是吃糖多,二是吸收率过低,不吃糖和淀粉血液中照样有葡萄糖,蛋白或脂肪不转化成葡萄糖就不能够被人体吸收利用,吃进蛋白脂肪有转化过程,饭后血糖不会过高,消化时间长所以耐饥。治疗糖尿病不是控制血糖,而是要增强葡萄糖的吸收率。促使胰岛素分泌正常。禁糖是舍本求末。

四十六,乙肝病人禁酒也是一个误区。酒伤肝指的是过量饮酒,什么食物过量都伤身体,水和盐过量也有害,肝炎病人从不饮酒者多亦。

四十七,高血压病人不治本而求末,一味扩张血管,血管的弹性是有限度的,长期处于过账状态弹性必然降低,后患无穷!置引起高血压的原因于不顾,与饮鸩止渴何异?

四十八,复方中药中的成分来自远缘植物的,其治疗范围广阔,可以包括药物需要的一切药效,如退热、止痛、止痒、灭菌、解毒、消炎、促微血管再生、促愈合、防疤痕等等,解毒灭微药酒就是成功的例子。

48个新观点有的是新发现,有的是纠正现在的错误观点,有的是将零星知识加以综合归纳,形成理论。本文只是一个提纲,欲知详情请看www.qiweiyixue.com,八万字的《气味学与气味医学》发表在中国科学院主管的《科学新闻》周刊2001年第14期上。 

四十九,永恒的医学永恒的药物。世界上只有两件事物是永恒的,一是时间,时间不因为没有了人类而静止,第二是元素,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可以千变万化,而元素不增不减。只要有人类存在就有医学保护生命,而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都将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因为地球的气候在变,生物三界为适应环境在变,生物在为谋食而战,变与战的结局就叫进化。这种渐变只有用嗅觉才能够感受到。用嗅觉的科学研究的药物会随着生物的渐进而渐进,药不变化学成分在变,生物三界的平衡不会被打破,《解毒灭微药酒》的功效不会改变。

 

第二节                气味波

 

人类的生存空间存在着四种波,即光波、声波、电磁波和气味波。前三者已建立了相应的学科,唯后者我们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司空见惯,说它陌生是很少有人提到它。

气味波的发生源是挥发性物质和生物体,它比光波、声波、电磁波的发生源要广,且被一切生物所利用,堪称生物界的共同语言。

光波、声波、电磁波与气味波共有的特点是:有发生源;具有传播性;能定向;有可接收性。

气味波是气味学研究的范畴,因为气味学尚未建立系统的学科,所以气味波这一名词还未提出。气味波是气态分子,有空气的特性,但又有别于空气。

空气是指充满大气层的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汽和微量的隋性气体氦、氖、氩、氪、氙,尘埃和微生物是它的杂质。它的密度随海拔高度而渐减,又受温度影响形成气压差而成风。空气分子的布朗运动是空气的等密度性和成份均匀性的原因。

气味物质是物质和生物散发在空气或水中的气态分子,它有扩散性,它的密度与扩散的距离成反比,所以显示出方向性。物质的挥发度和蒸汽压差异很大,所以有许多物质不能成为气味波发生源。生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往往具有很强的挥发性(包括它们呼出的气体和有意识地释放的气体),所以每个生物体都是一个气味波发生源。

新陈代谢是生命存在的表征,呼吸是新陈代谢的表现,而呼吸系统与嗅觉密切相关。植物和微生物都有呼吸,而它们是否都有嗅觉是个有待证明的公理。

 

 

第三节                气味研究的误区

 

人有鼻子,天天在闻味,遇到难闻的气味就逃避,遇到腐臭或怪味的食物就拒食,还经常靠鼻子分辨一些东西,还用香味美化环境,刺激食欲。但是对气味的研究还很肤浅,甚至还有许多模糊或错误的观念,使气味学的研究误入歧途,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以人为标准划线,将人能闻到的气味称气味物质,把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嗅觉排除在外。

光波与声波同是感觉器官得到的信号,它们并未以人划线。对人而言,可见光的波长在7.7×10-54×10-5CM之间,在此区域以外的称红外光或紫外光,它们有可能被其它生物感知。声波频率在20—2000周之间,在此区域以外称次生波与超声波,也会被某些生物感知。以此推理,对气味可以分为可感知气味与不可感知气味方妥。可感知气味与不可感知气味是相对人类而言,它不能以某种物理量定量。但是它也可以用标准划分,即用与生存相关(有益或有害)与不相关来划分。嗅觉是为维系生命而设的,它的感知范围有特定性。有些气味要接收,有些气味要舍弃,以防干扰,像电台要调频一样。假若一切光、一切声都接收,眼睛和耳朵也受不了。

美国学者蒙克里夫花了很大精力试图找出气味物质与非气味物质的分界线,他用挥发度、蒸汽压、丁泽尔效应、拉曼位移等物理或化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没有收获。

求偶素是每种动物都有的,但各不相同,求偶素仅对同种动物有吸引力,即能被嗅知,不同种的动物嗅不到。而找出不同动物的求偶素的物理特征却很困难,虽化学成份不同但无明显规律可循。

(二)嗅觉疲劳说有待商榷。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人们将这种现象解释为嗅觉疲劳。

视觉会疲劳,是长期注视某种目标(如看书、刺绣)眼肌需要调节水晶体的焦距,会有酸楚的感觉,要做眼睛保健按摩或远眺一会儿,放松一下晶体调节肌,若是漫无目的地浏览,则视觉不会疲劳,对眼下的景物可能视而不见,没有印象或印象很淡泊。长期在噪音下工作,也有充耳不闻的感觉,而对留意的声音,尽管很细小,混在噪音中也能听得见,这是听觉神经的屏蔽与选择作用的结果。

嗅的过程没有肌肉运动,是嗅觉细胞接受化学刺激,神经的传递也靠化学物质,用疲劳一词不妥。为什么久而不闻其臭呢?当嗅觉把气味信息传递给大脑以后,若假人没有离开这个环境,原气味又没有发生浓度的变化,大脑就屏蔽了这一气味信号,准备接收新的信息。

(三)人的嗅觉的退化是不用则废吗?

人和狗相比,嗅觉的灵敏度差异太大了。

人的生存条件的改善,使对嗅觉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不再靠鼻子找食物,固定的夫妻不靠求偶素的吸引,过家族生活和社会关系人情化不需要靠气味辨血缘关系,不用担心猛兽的侵袭等等,这些动物必需具备的嗅觉功能人类亦不再是迫切需要。

法国国家科学院微分子生物研究中心一小组对人的20—50不同的染色体区域进行仔细搜寻之后,找出了1000个有关嗅觉的基因,并对它们分别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这1000个嗅觉基因中,有72%的基因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

“不用则废”是自然规律,是进化的表现,勿需操心,这是社会的现实。但是人们忽略了隐藏在背后的极大危险,即嗅觉被破坏的严峻现实,任其发展,将有灭顶之灾。

不会说话是哑巴,听不见叫聋子,看不见叫瞎子,闻不见叫什么?不算病。不以为是病,也不医治,也无法医治。嗅觉不灵或完全失灵的人有多少?谁也不去调查。长期在化工厂工作或接触有毒气体的人有几个有灵敏的嗅觉?毒气对嗅觉的破坏作用确实存在着,就成年人和儿童的嗅觉加以比较,差别就很明显,比年龄对视觉、听觉的影响明显得多,这并没有引起重视,甚至不屑一提。

人们失去了对毒气的警惕,认为臭一点没关系,把臭与毒割裂开来。臭味,就是嗅觉告诉大脑有毒气存在,要逃避。这一点人没有动物聪明。人要研究并合成毒物,并把它当成建筑材料、生活用具、化妆品,用它来美化生活,人们强迫自己从事有毒气的工作,安于在有毒的环境中生活,破坏了嗅觉,损害了健康而不自知。环境污染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加重的。生活在充满毒气的环境里的动物,它们的嗅觉能不被破坏?它们觅不到食物,找不到配偶,花儿没有昆虫传粉,它们不就断子绝孙了吗?

嗅觉是生命的守护神,保护嗅觉就是保卫生命。忽视嗅觉健康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第四节                气味是生物界的共同语言

 

全世界有多少个民族?使用多少种语言?没有翻译是无法沟通的。同是操汉语的中国人,各地的方言也阻碍着交流,所以提倡普通话,以利交往。

地表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居住在地球上,互相依存,彼此要沟通信息,它们有一种共同语言——气味。

谁言草木无情?

你碰一碰含羞草,它会立刻合上叶子低下头,你试用木棍触动它一下,看它含羞不?

紫荆树怕痒,你用手掌轻轻地摩擦它的枝干,它的枝条便摇个不停。你试用木块橡胶或塑料摩擦它,看它动不动。

你用手搅动一下薄荷、蕃茄、艾蒿、臭绣球花的叶子,这些花草的气味立即浓烈起来,你再观察一下风吹动它们的时候叶子互相摩擦或用木棒轻轻搅动它们时,气味有无变化。

以上两种情况会告诉你,人的触摸与风吹或木棒的搅动截然不同。植物能分辨人或热血动物,它靠红外线分辨,敏感区是30-40,含羞草则对机械触动也敏感。

植物的茎叶被虫兽咬伤时,它会分泌一种多巴胺的化学物质,这和人的情况一样,涂上一种止痛药后就停止分泌多巴胺。

植物的枝条、茎蔓都向阳光处延伸,攀缘植物的多数茎蔓都能找到攀缘物,没有找到攀缘物的茎蔓就停止了生长。

谁说植物无知觉?

花儿开了,芳香四溢,引来虫儿、蜂儿、蝶儿飞舞采蜜,花儿得以授粉,花儿用香甜的花粉招待它们,花儿笑了,虫儿饱了,有偿劳动,长期合作。

瓜果熟了,香甜可口,鸟兽来了毫不客气,大吞大嚼一顿,瓜果的种子随粪便播撒开来,行贿与受贿两厢情愿。

谁说植物无情谊?

香味就是请柬,动物应邀而至,气味就是“语言”。

有些动物甘做强盗,某些植物也有对付强盗的办法,请看:

地蚕要吃红薯,红薯被咬的部位就产生一种有毒的苦味物质,地蚕受不了就停止进食。一种蜂专叮梨子,吸其甜液,梨子就在被叮咬处变硬变苦。嫩黄瓜有青虫爬过,其皮也变苦,虫子不敢下口。烟草会被烟虫咬得百孔千疮,收购烟叶的商人将它列为下品,因为它变了味。这叫以毒防身。

植物还会组织统一战线,联合御敌。例如一棵柳树遭虫害时,它会发出报警气味信号,周围未遭虫咬的柳树闻讯后也发出驱赶气味,将虫群赶跑。

综上所述,可以归纳为植物的五种“气味语言”。即:邀请语言、警告语言、驱赶语言、求救语言和应答语言。前三种是植物对动物的语言,后两种是植物对同类植物的语言。

动物之间用气味做信号的情况更是多样化。动物识别种群新族主要靠气味。蜜蜂进不错蜂箱。将一只蚂蚁隔离两个月后放回原蚁群,同群蚂蚁还认识它。母猪认仔靠气味,不是它下的崽不让吃奶,若把母猪的粪尿涂在其它窝小猪身上,母猪便认作亲仔。

一群猴子有个猴王,猴王有股王气,同群的都恭维它,若被新猴王战败,它就不再释放王气。

不同蚁群咬架,它们靠气味指挥进攻或后退。非洲一种蚂蚁行进时总排成一字长蛇阵。你从行列中间任意取走一只蚂蚁,被取的蚂蚁立即释放一种报警气味,后面的蚂蚁一个一个接着释放,后面的蚂蚁就四处逃散,而前面的蚂蚁仍排队行进不受影响。不同类的动物也能用气味进行信息交流,包括人与动物之间。人遇到恶狗,人若怕狗,人就散发一种恐惧气味,狗会靠近你狂吠甚至咬人,人若不怕狗并准备进攻,狗就与人保持一定距离,并随时准备逃跑而不断地后顾。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少年住在海边,非常喜欢海鸥,海鸥与他成了朋友,常落在他的肩上,任其抚摸。少年的母亲知道了,要儿子捉回一只让她看一看,儿子不允,母亲承诺绝不伤害它,儿子无奈便来到海边,海鸥知道了少年的心事,不再落在他身上,总与他保持距离。少年非常后悔,从此他失去了亲近的朋友。人的心理活动会引起气味的改变,并被动物觉察出来。

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病危之人发出的气味能被猫头鹰闻到,从远处飞来落在树上或屋顶上鸣叫。

和尚化缘必拿一禅杖,见狗时一指狗,狗就跑开了,原来杖头镶有一虎骨。

人发怒时呼出的气体是有毒的,把它充入水中可以杀死老鼠。所以猫或狗咬架前大声呜呜,是一种示威语言,也是释放毒气,弱者往往不战自退。

昆虫靠气味保护自己的例子不胜枚举,鸟儿知道哪种虫子是否能吃。

老虎用尿划定疆界,尿就是警示语言。

动物病了,它们会凭气味找到草药,而这些草药是它们平时所不吃的。

有关动植物的嗅觉功能,以后章节专门叙述。

微生物的发现才三百多年,是一个名叫列文虎克的荷兰人用自己制作的放大镜看到的。微生物虽小,它的胃口却很大,一个细菌在一小时内消耗的糖份换算成粮食,够一个人吃五百年。细菌无口,它的体表都能吸收营养,它落到了营养物上,就分泌一种酶,把食物分解了再一点一点地吸收。细菌怎么知道它落到了什么地方呢?该不该分泌消化酶进食呢?是靠看还是靠闻味?大家不难分析。

细菌会传递抗药性,不直接接触亦可完成传递,那么这种间接传递靠的是什么呢?就目前的科学水平而论,无外乎光、声、味三类,三者哪种可能性较大呢?气味。敏感细菌变成了抗药菌株,它体内的物质有了化学变化,这变化必然引起气味改变,气味也是物质,生物接受了物质刺激而引起改变是现实的。

隧道试验更能说明问题。

在空气隧道的两端,分别放置同种细菌,一端是已产生抗药性的菌株,另一端是未产生抗药性的菌株,这样敏感菌株就可以获得抗药性。若将空气隧道中间隔断,使空气不能流通,而不妨碍光和声的通过,结果是抗药性的传递不复存在。

微生物同族相亲,排斥异已,这一点是所有生物的共性。微生物排斥异已是为了争夺食物,独占地盘,使自己有更大的繁衍空间。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各有不同的独占地盘的办法。

微生物的办法是产生外毒素和造成只适合自己生存的酸碱环境,使得某些微生物不能在它的势力圈内存活或繁殖。在自然界和人体内这种现象很普遍。抗生素就是巧妙地利用了微生物治微生物的办法。外毒素的气味掩盖了周围物质的气味,使优势菌生存的周边地区,其它菌也不能生长。识别食物、独占地盘、传递抗药性,这三者对微生物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呢?而微生物的这三种能力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依赖嗅觉器官。

微生物工程已经渗入到许多领域,成为当代尖端科学的重要方面军,因此,研究微生物的感觉器官,研究它们适应环境的能力,气味学不失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特别是找到产生抗药性的根源是战胜疾病的当务之急。提出一种假设,不啻于打开一个通道。单一化合物是细菌产生抗药性根源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单纯毒物易使基因产生突变。

气味是生物的共同语言,这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大命题,也是医学界必须搞懂的问题,此文仅仅是提出问题,彻底解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第五节                气味学在生命科学与医学中的地位

   

气味学涉及到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四门学科,是一门边缘学科。

气,是物质的一种形态,它从物体中逸出后以分子形态在空气中或水中以波的形式流动,这属于物理学的范畴。

气味,是生命体对气态物质的一种感知,是气态物质与生命体的嗅觉细胞分泌物的化学反应后产生的一种信号,经嗅神经传递给嗅神经中枢嗅球后,生命体的一种感受。嗅觉细胞的分泌物质是多种免疫蛋白的混合物。

气味的产生是化学反应的结果,属于化学范畴。

嗅觉器官是生命体的一个防御系统,属于生物学范畴。

气味对生命体有正反两种作用,一是维系健康,一是破坏健康,是医学的范畴。

给气味学下个定义,应该是:气味学是研究生物界利用嗅觉谋求生存的科学。这里的生物界包括了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物的嗅觉在生命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觅食、防毒、防敌害、繁衍后代等重要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嗅觉,所以气味学在生命科学中理应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空气中、水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气味物质,通过生命体的呼吸而进入机体,对生命有极复杂的影响。气味物质一部份来自无生命的物质,一部份来自生命体,后者对生命的关系更重要更密切,它是信息交流手段,又是进攻防御武器,在研究生物界的相互关系时,不了解这一点,必然走上歧途,得出片面甚至错误的结论。

生物链(食物链)理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生物链理论在生物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它的片面是在于相互依存方面,强调谁吃谁,忽略了相互斗争的一面,谁都不让对方吃。错误的根源在于只用眼睛看,未用嗅觉闻。

现在将发表在《科学新闻周刊》(2000年第六期)上的全文转录于下。

一、反食物链与嗅觉

达尔文的进化论,揭开了生命科学的序幕。他提出了生命体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即适应自然环境能力的提高与食物链问题,主要观点是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孟德斯鸠提出基因学说,基因的遗传与变异问题,为生物的进化找到了内在依据。

我创立的气味学则提出反食物链理论,一切植物都是天生反抗动物和微生物吃的,草食动物都是天生反抗肉食动物吃的,它们的反抗本领主要表现在产生毒物——气味物质。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有生命的守护神——嗅觉。

食物链与反食物链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反食物链则占主导地位。

构成生命主体的物质是蛋白质,其次是淀粉和脂肪(三者在生物体内可以相互转化),它们是由植物的叶绿素通过光合作用由无机物转化而来。动物和微生物是从植物中掠夺营养(极少数的微生物也能自己制造营养)。植物反掠夺而产生次生代谢物,如生物碱、生物酸、醌、酮、醛、醇等等,这些次生代谢物分布在根、茎、叶、花和果实中,往往还和初生代谢物结合在一起形成生物甙。次生代谢物是植物的保护物质,除有适应环境的功能外,主要是防病虫害。植物产生大量的品种繁多的次生代谢物,其化学成份比动物和微生物繁杂,这就说明植物是千方百计防动物和微生物吃的。一部分低等动物的体内也产生形形色色的毒素,是防肉食动物吃的。微生物都会产生毒素(内毒素或外毒素),是它们的攻防武器。

植物产生次生代谢物(毒素),部分低等动物和微生物产生毒素,就形成了反食物链。草食动物和微生物要获取食物,就得产生化解植物毒素的分解酶。鸟类要吃昆虫,也得产生解毒的酶。这种产毒与解毒的斗争,贯穿生存斗争的全过程,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以植物为例,它的化学成份随着它的生长周期而变化,还随气温、日照、水份、肥料、土质、空气的成份改变而变化,还因虫害、病害而变化,这变化指化学成份种类的增减和化学成份数量的改变,日积月累就会引起基因的突变。动物和微生物要适应植物的化学成份的变化,也必须调整体内的解毒物质,日积月累也会突变。

植物不能防一切动物和微生物伤害,同样,动物和微生物也不能侵害一切植物,就构成了动态的生物平衡。这是生存斗争的表现形式。

是什么在支配着这种生存斗争呢?是生命守护神——嗅觉。

植物和微生物都有呼吸,呼吸和嗅觉是相关联的,因此它们也都有嗅觉系统,这是气味学的一大贡献。嗅觉是它们的重要感觉器官,它们要识别营养物与毒物,就是靠嗅觉。除嗅觉外,它们还能感知温度与光线。植物还产生气味物质(次生代谢物),有目的有控制地散发出去,成为信息交流工具和攻防武器。气味学把植物气味信号定名为五种“气味语言”,即:

1.邀请语言:花香引诱昆虫传粉,瓜果成熟后的芳香邀请鸟兽吃它为其播种;

2.警告语言:植物平时散发的气味,不让动物和微生物伤害它,意思是“我有毒”;

3.驱赶语言:当动物接触它或伤害它时,它散发出比平时更浓烈的气味,以赶走它们;

4.呼救语言:有些植物,当使用驱赶语言无效时,就发出求救语言,通知邻近的同种植物帮助它;

5.应答语言:邻近植物接到求救气味时,在自身未遭虫灾时也发出驱赶语言(气味),帮助受害者驱赶敌人。

植物利用气味达到十项目的,这个问题在其它文章中已有论述。

微生物在进入生物体以前,它的移动主要靠气流、水流或附着物的运动而完成的。细菌不落到它的营养物上它是不会繁殖的。它怎样感知它的降落处是否是它的营养物呢?除嗅觉以外其它可能性不大。细菌嗅到它接触到了它所需要的营养物时,温度、湿度和酸碱度又适合时它就分泌一种分解酶将营养物分解,吸收其中某些成份,再自身分裂繁衍后代。落在动物或植物体表的细菌,受到动、植物散发的气味的影响和体表保护膜的屏障作用,既不能入侵又不能繁殖。森林中细菌少,住人的房屋比空房细菌少,皆因呼吸杀灭了细菌。动物一死虽皮肤未破损,细菌也可以由表及里地繁殖。动物靠免疫系统免疫,死亡后免疫系统功能丧失。植物靠免疫物质免疫,植物死亡其免疫物质犹存,所以比动物抗腐作用强。这就是从植物中提取杀菌剂的理论根据。

反食物链是指生物界的相克现象,草食动物不能吃一切植物,所有植物皆有毒,食虫昆虫和鸟类不能吃一切昆虫。植物产生的毒物即次生代谢物很复杂,就以生物碱为例,目前查明的产生生物碱的有十一个科的植物,这十一科植物产生的生物碱都不是单一成份,有几种、十几种甚至几十种,黄连碱有27种,夹竹桃碱有72种。动物的生物酶,其一种酶仅对一种物质有分解作用,这就决定了动物食性的单一性或局限性。反刍动物食性最杂,杂食动物的食性更杂,表明它们的进化程度更高。

动物对单一化学成份的毒物易产生耐受性,从鱼中就发现了它们体内积蓄的毒物量远远超过该毒物的致死量。非洲的一种血蛙,它喷出的毒液能使人致命,这种蛙是从普通蛙变异而成的,它长期接触某一种化学毒物,由适应而变异成新的物种。单一毒物的毒性再强,也没有复合物的作用强,因为生物对复合物很难产生适应性。试验证明,从草药中提取的单一有效成份,总不具备该草药的全部药效。

昆虫不吃的植物它永远不吃,而化学农药毒性很强昆虫却能适应。单一成份的化学农药与抗生素的末日已经来临,但人们没有找到失败的根源,更不可能吸取教训,气味学理论则给予一个圆满的解释,不了解反食物链,就抓不住生存竞争的核心,防病害与虫害、防病与治病就无主动权。

二、基因工程是生命科学的前沿

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由美、英、法、德、日、中六国联合研究的人类基因图谱宣告完成,这是生命科学史上的一个巨大里程碑,有划时代的意义。

基因是生命进程的记录,基因是生物特性的决定者,基因又支配着生物的生老病死全过程,基因决定了物种,同种生物的个别基因上的细小变化又决定着生物的个体差异。生物经历了亿万年的进化,所得来的适应环境的生存本领全部保存在基因这个生命密码中,所以基因是解释一切生命现象的源头。

 

基因是生物适应环境能力的记录

伟大的唯物主义者恩格斯说: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方式。蛋白质的物质基础是氨基酸,氨基酸的组成元素是碳氢氧氮。构成生物的三大物质是蛋白、脂肪和淀粉,它们也是以碳氢氧三元素为主体的。磷参与了神经系统,铁参与了血液系统,钙参与了骨骼系统。硅大量存在于植物的细胞壁,成为植物的“骨架”。实际上,绝大多数元素都存在于生命体,发挥着不同的生理作用。

动物有口器,是食物的进入渠道,由味觉把住辨营养关,由嗅觉把住毒物关。植物主要靠根系摄入营养,叶面起辅助作用,植物没有口器,也就没有味觉,只有嗅觉,嗅觉起着辨营养和辨毒物的双重功能。植物的根系也有呼吸,所以土壤不能板结,土壤板结不利于植物的生长,也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

微生物的体表是呼吸器官,也是营养物的摄入渠道,能辨营养与毒物,靠的是嗅觉。

营养物进入生物体参与化学反应,反应有两个过程,一是同化作用,把营养物转化成自体的一部份,是生长发育更新的需要,另一个过程是异化过程,把体内吸入的物质再转化,释放出能量,排出废物,这一过程又叫氧化过程。废物中也包括了不能被生物吸收的部份和毒物。

这两个过程由生物体的不同器官和组织分工负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器官和组织的功能由不同的基因支配着。基因的任何不正常改变都会直接引起生理或病理变化。引起基因变化的是毒物或不良的生存环境,反过来说,在生存环境一成不变的情况下,基因是稳定的并一代又一代地遗传下去。基因变化后适应了变化了的环境,这就叫生物的进化,这是一个漫长的渐变过程。外部环境变化剧烈(如毒物过量)会引起基因突变,这就导致生理、病理的剧烈变化,人体这台化学机器发生故障,其后果是生病或死亡。

 

嗅觉是预防毒物进入生物体的重要器官

生物物种的多样化,是由于原始生物采用了截然不同的适应环境的方法而引起的形态上的变化而造成的。动植物的亚种则是同种生物为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而发生的局部改变。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最快,一昼夜就是上千代,很容易发生变异,所以它的适应能力最强。但是它的形体太小,对光的适应能力最弱,尤其是穿透能力极强的紫外光,是它的宿敌。紫外光对动植物和人也是具有破坏性的,但一般局限于表面。

基因的变化是可逆的,这就为用药品改变病变了的基因提供了机会与可能。基因药物的出现是医药史上的重大突破,检查基因可以预卜人的智愚、疾病和寿命。

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生物的性状形态甚至创造出新的物种。这与杂交嫁接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不同的是,动植物的杂交与嫁接仅限于近缘的同物种之间,而转基因工程突破了动物、植物与微生物三界之大界线。杂交与嫁接的新品种,有的可以保持下去即传给下一代,而有些只保持本代不遗传。

转基因食品,人们持谨慎的态度

基因变化的依据是生物本身生存的需要,人为改变了生物的基因,其新品种能否遗传并保持不变,还靠时间来证明。苹果嫁接了多少代,苹果籽长出的总不是苹果树。

三、气味学提示了抗药性产生的根源

嗅觉的分辨复合气味的能力是有限的。

将葱、姜、蒜末混在一起,人们能分辨出来,葱、姜、蒜各自的气味也不是一种物质产生的,而嗅觉则不能分析出有几种气味组成的葱味、姜味或蒜味。人体也一样,人的汗味、尿味和粪味都含有几十种、上百种物质组成,都是混合味,汗味能代表一个人的气味特征,成为侦察追踪的重要线索。

生物适应毒物能力的建立,依赖于嗅觉的辨毒能力。假若人们长期在某一种毒气环境中生活,是单一毒气,又没有引起急性中毒的情况下,久而久之人们对这种毒气的适应能力就提高了,人体的毒物积蓄很高,也不一定引起严重病变。对于复合毒气,适应性就很难建立。

本节第一部份已经谈了许多,这里引出一个结论;化学成份单一,是昆虫和细菌产生抗药性的根源,化学农药、消毒剂和抗生素的致命弱点就在于此。草药是复合物,它使用的是植物对付病虫害的全部武器,复方更集中了多种植物,微生物是适应不了的。所遗憾者,草药还未用作消毒剂和抗生素,而植物农药正方兴未艾。

四、用气味诊断病是一种科学方法

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的任何病变,必然引起人体分泌物、呼出气体和排泄物的物质改变,通过这些物质的气味可以断病,中医四诊中的闻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在已经不用了,原因是不卫生,不方便,人的嗅觉灵敏度不高。

现在,气体分析仪器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完全可以代替医生的嗅觉,快速、准确、全面是可以做得到的。微生物在肺里、呼吸道里作祟,呼出的气体可以查出是何种菌;微生物在口腔、胃内作祟,可从哈出的气体中查出;脏腑的病变,可在汗液中、在大小便中查出来。不同的微生物在体内作祟所产生的毒物是不相同的,这种气味采集对病人无痛苦,应该倡导。

五、用气味定草药药性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伏羲尝草制砭,所用者皆尝也。这就奠定了以“五味”定药性的基础。一日而遇七十毒,教人知趋避。中毒以后取得教训,让人知道啥可食可药,啥不可食。这是人类发现药物之始。

在殷商甲骨文中,有“鬯其酒”的记载。据汉代班固解释:“鬯者,以百草之香,郁金合而酿之为鬯”。可见“鬯其酒”就是芳香的药酒。药酒治病,当始于殷商,草药中芳草植物多亦,以花入药的有40余种(本草纲目统计)。芳香开窍药是中药之一类,此类不以“五味”定性。

素问·六节脏象论中有: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又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此处的五气,系指寒、热、风、燥、冲。

王冰对此作以下解释:五气者,臊气凑肝,焦气凑心,香气凑脾,腥气凑肺,腐气凑肾也。心荣色,肺主音,故气藏于心肺,而明色彰声也。气为水之母,故味藏于肠胃而养五气。此处的臊、焦、香、腥、腐合称五臭。

孙思邈曰:精以食气,气养精以荣色,形以食味,味养形而生力。精顺五气以灵,形受五味以成。若食气相反则伤精,食味不调则损形。是以圣人先用食禁以存生,后制药以防食,气味温补以存精形。

中药典集中谈及气味者,大抵如是。

四气五味中的“四气”,即温、热、寒、凉,后改称为“四性”,非气味之气。

天有春夏秋冬四季,药有温热寒凉四性,病分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表证实证属阳,里证虚证属阴。

人有肺、肝、肾、心、脾五脏,药有辛酸咸苦甘五味,地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相生相克。

金生辛,辛入肺

木生酸,酸入肝

水生咸,咸入肾

火生苦,苦入心

土生甘,甘入脾

金克木,辛胜酸

木克土,酸胜甘

土克水,甘胜咸

水克火,咸胜苦

火克金,苦胜辛

用五行相生相克关系来比喻五味与五脏关系,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人患病乃六淫所致,即风、热、湿、火、燥、寒。风淫以辛治之,热淫以咸寒治之,湿淫以苦热治之,火淫以酸冷治之,燥淫以苦温治之,寒淫以辛热治之。

六淫为邪,是致病的外部环境因素,因当时还不知毒气细菌为何物,但是六淫确实是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体内有许多细菌,但未必生病。正气旺,邪不能入。

五味扶正,用药增强免疫力,扶正祛邪。中药中解毒灭菌成份多矣,有待研究。

但是不知侵入人体的是何菌何毒,不知药物的有效成份,实为憾事。这就是中医中药必须与现代科学接轨的关键所在。

将中药材的化学成份全分析出来,逐项试验它的生物活性,恰似大海捞针。有无捷径?捷径在哪里?气味学给予了有益的提示。

1.药味甘淡者为滋补药,成份以淀粉(包括糖份)、脂肪、蛋白质为主,兼有香味者有杀菌作用,香味愈浓杀菌力愈强;

2.味辛,嗅之有刺鼻香味者杀菌力最强且广谱;

3.味苦,嗅之有刺激臭味者能杀虫、能杀菌抑菌,多有毒性;

4.味苦涩,嗅之有酸香味,杀虫力强,亦能杀菌,有毒,但能解化学毒物之毒;

5.凡难腐的草木皆有芳香,必灭菌;

6.凡虫害少的草木味必怪异;

7.人厌恶的气味必有毒,莫近之;

8.苦味浓烈的药杀菌力强,有误解,芳香药中亦多杀菌成份;

9.以毒解毒,失之偏废,无毒物亦能解毒;

10.多药配伍,方能增强杀菌效果。

气味致病又治病,植物依天又医天。谁将植物的本领学到手,谁就能医天又医人。

 

 

第六节  嗅觉和味觉的传感媒体是蛋白质

   

光分七色,人们又称红黄蓝为七色的三要素,由这三色可调出各种颜色来。色就是一定波长的光,物体表面反射某种波长的光,就显示出某种特定的颜色来,若全反射即为白色,若全吸收则为黑色。波长不同折射率也不同,所以白色光通过三棱镜能折射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条色带,七色圆板旋转起来,同时反射七种色,因而成了白色。

在七色可见光之外,还有超长波称红外线,超短波为紫外线。人眼睛的水晶体是个凸透镜,有折射作用,不能把红外线与紫外线聚焦于视网膜上,所以人们看不到它们。在可见光的不同区域,也有个别人不能分辨,被称为色盲。

音分七阶,又有CDEFGAB七调之分,按旋律构成音乐。音的高低以频率而定,人能听到的频率一般为20-2000赫兹,在高音区与低音区人们存在着接收的差异。人耳膜的厚薄与结构决定了次声波和超声波不能引起震动。这是生理需要,是一种保护措施。空气中和地面存在着大量的次声波(如空气低速流动与地面物质的摩擦,海水波浪产生的低频)和超声波,耳朵若接收了它,声波就会被掩盖住。

气味也和光波、声波一样大量存在于空气中和水中。气味是一种气态分子,不论其分子量大小,它都有向四周无限扩散的特性,但密度与距离成反比关系,即与气味发生源距离愈近,其气味密度愈大,据此能辨明气味源的方位。它的扩散速度很慢,两个鼻孔很近,仍能感受到浓度的差异,不像耳朵定声音的方位那样需要时间差,所以若两耳距离太近就不行。

气味的种类太多,据调查,一般人能分辨两千种气味,经过训练的人可以分辨一万种。气味以什么来分类呢?

有人主张将气味分为七类,依据是人有七种嗅盲,这七种嗅盲物质称作嗅原物质,简称嗅素,人的嗅觉细胞也有七类,一类嗅觉细胞感受一种嗅素,七种嗅素的组合构成了千变万化的气味。也有人主张把嗅素细划为三十二类或一百多种。这个观点类似于色盲理论,也接近于味觉理论,舌上不同部位的味蕾感受不同的味道。

苦、辣、酸、甜、咸五味的划分被人们普遍接受了,尽管每一味又可以分为无数种,但总的特征是很明显的,人们找到了构成五味的化学结构上的特点,并据此特点合成了多种甜味剂、苦味剂。

气味物质的分类法被公认的只是香、臭两类分类法,即好闻的曰香,不好闻的曰臭。

好闻与不好闻,无法用物理量(如波长与频率)表示,也无法找到化学分子式的结构特点。更何况香味极浓时也不好闻,如麝香味极浓时是臭的,臭的东西极淡时又变成香的了,如龙涎香(抹须鲸的粪便),柳桂花开花时树下如粪场,远处香气袭人。

嗅觉与味觉是靠化学反应而获得信息的,嗅觉与味觉器官的结构比视觉与听觉器官简单得多,但机理复杂,至今仍未弄清楚,化学起步晚于物理,多数物理变化比较直观,化学反应则不能观察到分子结构的变化过程,所以对嗅觉和味觉的研究仅仅是起步。

嗅觉和味觉分辨的都是味,对同一物质有两种不同的感受,即气味与口味。嗅觉与味觉的差异是什么呢?嗅觉只能感受气体,味觉只能感受液体,对入口的固体非溶于唾液而不能品味;嗅觉的阈值大大低于味觉,某些气体在空气中的浓度在几个PPM时就可觉察到,品尝味道的液体浓度要高得多;有些物质能嗅到也能尝到,如酸味、辣味,感受虽不同但有相近之处。而又有些物质能嗅到却尝不到如花香,或可尝到而嗅不到如糖精,香烟能嗅能尝,但感受迥异,酒也如是。这表明嗅觉与味觉的化学反应机理不同,即参与化学反应的鼻液和唾液是不同的物质。

味觉要分辨某些物质的浓度是否适合人体如酸碱度、咸度、苦味度,涩度等,至于是否有毒则要靠嗅觉把关了。

嗅觉的反应速度快于味觉。

味觉的感受物质是唾液,嗅觉的感受物质是鼻液(非鼻涕),二者都是蛋白质和水的混合物,唾液是消化酶,鼻液是免疫蛋白。

人体最缺乏的物质一旦入口,它的口感就非常好,比如饥饿时爱吃糖,食后能很快纠正低血糖,出汗多血液中的盐份低时吃咸味食物就觉得很香。

嗅觉喜欢的气味,一是引起精神兴奋的物质气味,二是引起食欲的营养丰富的物质的气味,三是生理病理改变后人体需要补充的物质的气味,四是性感气味。嗅觉厌恶的气味是有毒的物质的气味。

花香、薄荷香、荷叶的清香等有醒神作用,这类气味被鼻液捕捉到后直接由嗅神经感受传导给嗅感中枢嗅球,非精神刺激性气味则要先与鼻液的蛋白发生化学变化,化学反应的化学信号刺激嗅神经,引起两种感受,好闻与不好闻。好闻的气味是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产生的,不好闻的气味是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产生的,它对鼻液的蛋白有破坏作用。

味觉神经中枢还可能指挥消化酶的产生和分泌,进食的淀粉类食物多,制造和分泌的淀粉酶就多,进食的蛋白质食物多,就多制造蛋白酶,脂肪亦然。生病时味觉失灵,分泌的消化酶就会减少,消化功能也就下降。

嗅觉神经接收到毒气信号,会引起下列反应:一是屏蔽呼吸,二是逃离有毒环境,三是提醒全身免疫系统处于戒备状态。从口进食的毒物,其气味能从会咽上返至上腭上方的嗅觉细胞,传给大脑,使胃迅速收缩,引起呕吐。

口腔中有免疫球蛋白,具有杀菌作用,牲畜和猫狗有舐伤口的习性,就是用唾液杀菌。鼻腔中免疫蛋白更多,但当侵入的感冒病毒或支原体太多时,首先破坏上呼吸道的免疫蛋白,使信号不能传给嗅觉中枢,不仅嗅觉失灵,全身免疫功能也下降,进而诱发多种疾病。嗅觉失灵的人易患病与防毒报警系统失灵有关。

 

 

第七节  人类嗅感的分类

 

科学发展至今,嗅觉机理对于人类仍然是一个难解之谜。为什么有些气体有味,另一些气体无味?可以闻到味的气体浓度可相差十万倍,如丙酮的气味阈值为100PPM,硫化氢的阈值为0.00047PPM,为弄清这个问题,许多科学家做了不懈的努力,想把气味分类,想从物质的化学成份与分子结构上寻找答案,遗憾的是谁也没有取得满意的结果。教科书上,气味学仍旧是空白。

让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世界上气味学研究的情况。

美国学者蒙克里夫(Moncrieff)是对嗅觉理论研究最多的人,他的气味理论是:一种物质要能放出气味,就必须是:① 挥发性的;② 这种物质能被嗅觉上皮的表面所吸收即兼有水溶性和脂溶性;③ 通常“气味物质”在嗅觉区是不存在的。

气味物质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通过下述过程形成嗅感:① 气味物质不断地向空气中挥发分子;② 上述分子有些通过鼻腔吸入,一般不必用力吸即可达到嗅觉腭裂处;③ 能够被吸附在嗅觉感受器上适当大小的位置上;④ 气体分子的沉积也同时带来能量交换,吸附是一个放热过程;⑤ 上述能量交换造成电脉冲,通过嗅觉神经到达大脑;⑥ 大脑作用形成嗅的感觉。

蒙克里夫提出,气味的感受包括鼻内的几个跇程:有些是物理的,有些是化学的。物理的可能在嗅觉上皮存有物理振动发生,而化学的则来自气味物质。

普通的观点是,气味并不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组成,而是取决于它的组分构成族类的排列顺序不同而形成的理化上的差异。对气味性物质进行了广泛研究之后,蒙克里夫做出结论说:气味与结构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一成不变的关系,必须认识到,气味特征由分子结构决定一说,只是事实的一半,另一半在于进行闻嗅的人的接收器官和大脑。

气味往往给人带来强烈的情绪作用,这将取决于个别人的亲身体验。一个人对某种气味喜爱的反应或没有反应都能影响它正确的判断。应该把分子结构和感受器的生理因素及神经通道一起考虑在内。

蒙克里夫编制了化学组成与气味关系的62条原则,又对气味物质的物理性质作了深入的研究,但是最终还是没有能把气味物质与非气味物质区分开来。

气味物质有其物理特性,总结起来有挥发度、溶解度、红外线吸收、紫外线照射的丁铎尔效应、喇曼效应和吸附。

挥发度的量度是蒸汽压,不能挥发的物质不能进入嗅觉器官,但是蒸气压很低的麝猫香、混合二甲苯等的麝香气味很浓,蒸气压仅为10-13-10-4毫米汞柱。水的蒸汽压为17.5毫米汞柱,而人闻不到味。这可以用水蒸气常存在于鼻腔内来解释,还可以用水不溶于脂来解释,但是水蒸气能被骆驼嗅到,而且嗅闻距离达80KM之遥。

溶解度是指气味物质能溶于水和脂肪,因为嗅觉鞭毛上有含水粘液,透过了它再穿过脂肪性的鞭毛才能接触嗅觉细胞,但是并不是所有具有水溶性、脂溶性的物质都有气味,如甘二醇,却是无气味的。

振动说是嗅觉理论之一。物质的振动与被它吸收的光线有相同的频率,因为对光的吸收是基于该物质分子振动与光线振动之间的干扰。气味物质能强烈地吸收红外辐射,因此把吸收红外辐射当作气味物质的特征之一,但是气味物质石腊和二硫化碳都不吸收红外线。

丁铎尔(Tgndall)效应是用来解释紫外线照射某些溶液后产生热效应的一种方法。例如气味物质丁子香酚、黄樟脑等的溶液经紫外线照射后会发出乳白色的光,这是由溶液的颗粒散射而产生的,这也是某些气味物质的一个物理特性吧。但是丁铎尔效应与嗅觉机理缺乏必然的联系。

喇曼频移是测量纯物质分子振动的一种方法。单色光通过一种纯物质后其散射的光不再是匀质的,其波长长于或短于原波长,是物质分子能的共振效应。假若气味是分子间的共振引起的,就可以找到气味与喇曼频移的关系。但实际上有喇曼频移的物质不全有气味。

吸附作用也常用作嗅觉机理的解释,因为气味物质常被活性炭所大量吸附,如对苯、氨等,但也能吸大量的水分。

以上论述引自《空气污染来源与控制》一书,美国肯尼思·沃克和塞西尔·沃纳合著,蔡亲颜等译。

另一种理论是“原臭”学说,原臭即“基本臭”,基本观点是有20-30种原臭,一切臭味均是由这些原臭的组合,人的嗅觉鞭毛有分工,分别感受一种原臭。而且发现了人有嗅盲,调查的嗅盲发生率如下:

原臭物质

原始嗅觉

发生率%

 

    异丙酸

甜汗酸味

         3

 

    1—二氢吡咯

        精液臭

16

 

    三甲胺

        腥味

         6

 

    异丁醛

麦芽气味

36

 

    L—香芹酮

薄荷气味

         8

 

    5X-雄甾-16--3-_       

尿臭

47

    W—十五烷内脂

麝香气味

12

 

    L—1.8—桉树脑

樟脑气味

33

 

 

这种理论类似于味觉的理论,认为舌尖、舌心、舌边、舌根的味蕾分别分辨不同的口味。味蕾是一组味觉细胞,像菜花一样。而嗅觉细胞组成一条条狭长的鞭毛,鞭毛有两片,长在嗅觉腭裂处,喉的上方,左右两片,每片面积成人约一平方英寸。有无区域分工尚无人研究。嗅盲的成因也无论述。

本文作者认为,对于人类,气味应分为六种类型:

精神兴奋型:花香、薄荷、荷叶、樟树、艾蒿等植物的香味。

食欲型:肉香、水果香、脂肪酸、焦糖、维生素、味精等的香味,乳香味。

性欲型:青春期胴体及腋下的气味、麝香。

食物毒性型:恶臭味、腥膻味、强酸强碱的刺激味。

吸入毒性型:氨味、氯味等呛人的气味。

神经麻痹型:如硫化氢、乙醚、氮氧化物等。

对动物而言,还有一种恐惧型气味,产生于猛兽。

气味的受体是嗅觉鞭毛上的粘液,由消化系统产生的消化酶和免疫系统产生的免疫蛋白构成。生病时会因上两种物质的改变引起嗅觉异常或失灵。

生物物种间嗅觉功能上的差异也来自嗅觉分泌的粘液成份上的差异。

能引起鞭毛上粘液化学变化的物质称气味物质。

化学反应理论可以解释“嗅觉抑制”和“嗅觉疲劳”现象,连续的气味物质的介入,使粘液中的参与反应的蛋白与酶饱和,反应即停止,化学刺激亦停止。大脑对嗅的感受来自记忆,由遗传得来,又可以后天建立,还可以加强记忆。强烈的毒物刺激可以破坏其功能。

大脑记忆的强弱与嗅觉的灵敏度有直接的关系,嗅觉的衰退与年龄有关,痴呆症患者的嗅觉同样低下。

嗅觉受气味刺激后能引起情绪、食欲、性欲的变化,同时能提高免疫功能,嗅觉失灵的人健康状况会欠佳。

 

 

第八节    人的嗅觉退化的原因分析

 

人的嗅觉严重退化是一个现实。表现在主管嗅觉与情感的嗅球体积的缩小,还表现在与嗅觉相关的基因大部分失去原功能,这表明人类的智力发展以后,谋生的手段越来越多的依靠科技而不是体能。交通工具的出现替代了奔跑,无线电延长了听觉距离,雷达、电视开扩了视野,烹饪改变了饮食结构,衣服增强了御寒能力,养尊处优的人类让动植物微生物为人类服务。嗅觉的防御功能也大大缩小了,表现在:

觅食不靠嗅觉。考古发现,恐龙的嗅球大小超过了大脑的体积;

不需要防备猛兽的攻击;

求偶不靠性引诱素,有固定的配偶,性行为不单纯是为了延续后代,认血缘关系不靠气味;

认窠穴、识归途的嗅觉功能留给了动物界。作为嗅觉的主要功能,人类似乎可有可无,所以嗅觉的科学无人重视了,嗅觉的疾患无人关心了,甚至嗅觉完全失灵的人仍若无其事,不像盲、聋一样成为残疾人。

唯嗅觉的防毒功能是不可缺的,要预防食物中毒、呼吸中毒和接触中毒,人在这个生死攸关的防线上恰恰力量薄弱。对于腐败的食物,若眼睛未发现腐败迹象,就很少使用鼻子嗅闻,而动物恰恰相反,主要靠闻。自从燃料工业和化学工业出现之后,人们每时每刻都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毒物与毒气。嗅觉疾病,除了婴儿几乎人人都有,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比视觉听觉障碍严重得多。人们强迫自己使用有毒的器物,又强迫自己从事有毒作业,所以环境污染日甚一日,对于嗅觉的疾病没人调查统计,而对癌症、艾滋病的漫延惊恐万状。癌症不正是毒物侵犯人体所导致的吗?

值得庆幸的是人们非常重视环境污染。且莫忘记,人人都有一个防毒武器鼻子,重视它、利用它,让它保卫健康与生命。外国已有闻臭师这一行业,他们用鼻子来监督工业毒气的排放。

更不能忘记,虫媒植物靠昆虫传粉,我们一旦破坏了昆虫的嗅觉,饿死的不仅是昆虫,许多靠昆虫传粉的植物也要断子绝孙了。处于五官之中的鼻子可不是摆设!

 

 

第九节  气味学研究现状与前景

 

本书作者李德敏天生一个灵敏的嗅觉,多数婴儿爱把手中抓到的东西放在嘴里尝一尝,而他却放在鼻子下面闻上好一阵子,也许这对嗅觉的发育起了作用。爱吃味道浓烈的食物,特别是葱、姜、韭菜、蒜、芥菜之类的气味大的蔬菜,这恰恰是小孩子不喜欢吃的蔬菜。他到田园里,野草、树叶成了手中的玩物,并对野花非常钟爱,宁肯趴到地上去闻也不肯轻易采上一朵,它太美丽可爱了,怎能伤害它!学生时期,上生物课、化学课时,总爱提出有关气味与嗅觉的问题,每每使老师答不上来。免不了受到善意的责难。无可奈何自己找书看,根本找不到一本系统的参考资料,获得满意答案的时候极少。这些只是出于好奇,谈不上研究,但每到一处,碰到奇花异草总不放过,摘一片叶子在手中揉捏的习惯一直保持了六十多年,中药铺的药香对他具有永恒的魅力。

真正从事气味研究是从1975年开始的。那年作者已步入不惑之年。

一场电影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进而转变了一家人的命运。

1972年,我国发生了一件震惊全世界的新闻,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一具两千一百年不腐的女尸,肌肉有弹性,关节能屈伸,血管能注射,胃中甜瓜子完好,肠中蛔虫卵清晰可辨,这种保存完好的机体,用今日之技术也办不到,吃甜瓜是在夏季,夏季的尸体一昼夜就腐败,肚子会鼓胀起来,关节四个小时就僵硬。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录制了电影片。1975年李德敏韩玉芝夫妇就决定再现这一历史奇迹。他们得到的全部信息就是一句话:绛红色的棺液。他们认为绛红色的棺液就是草药制剂。作为“国宝”,对在工厂工作的一般技术员是无资格接近它的,哪怕是看一眼、闻一闻也是不可能的。他分析,古人能做到的现代人亦应做到,第一个做到的不可能有资料借鉴。就这样,他就在家里用瓶瓶罐罐做起来了。

不出三年功夫,可以和汉代防腐液媲美的产品问世了。防腐与气味学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在做防腐试验时,发现臭肉不臭了,鱼也不腥了,中草药能除臭,这就是气味研究的导火索。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从偶然事件中引出来的,如万有引力定律、浮力定律、钟摆定律、X射线等等。

分别将多种中草药泡成水剂,对有机物、无机物及各种燃烧物进行除臭试验,用单味中药,用复合剂,试验方法很简单,把中草药水装在喷雾瓶中,往空中喷,能否除臭味立即被证实。试过的药材数百种,不同的组方数千种,试验的气味不知其数。从中找出了以气味治气味的规律,即气味有互补性,虽然一物一味,千差万别,但气味有一些特征,有某种特征的气味与另一种特征的气味一混合,两种气味就全消失,不必分其为酸碱盐,也不必分析其为烃基、胺基或是羧基,鼻子就是全部检测仪器。

臭味怪味消失了,草药和臭气结合后变成了什么成份,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变出来的气体有无毒性。用小白鼠做试验,它们无异常表现,能生儿育女,解剖看内脏亦无异常,就是无毒副作用。

从实践中悟出道理,上升为理论,本书的第一章第一节简单地总结了一些,有些是已经证实了的,有些还需要进一步考证。这里就其重要观点做简要叙述,也是对气味学研究进展情况的一个总结。

1.强力消毒剂藏在植物中。此文发表在《中国科学报》1996517

2.气味医学,治理污染的希望。此文发表在《中国医药报》1996423-5月14连载。

3.反食物链与嗅觉。此文发表在《科学新闻周刊》2000年第六期。

根据这一理论认定植物对付微生物、昆虫和毒气使用的是化学武器,还能释放于空气中,植物茂密的地方空气清新,细菌也少。纯植物的杀菌剂和空气净化剂的问世,解决了人类面临的两大难题:明知化学消毒剂有毒但不得不用,明知抗生素能产生抗药性又不得不用的尴尬局面可以解决了。

4.抗药性产生的根源问题是化学成份单一造成的应该定论。

5.细菌间接传递抗药性的秘密是气味传递信息,这一观点有待进一步证实。传递抗药性比产生抗药性更可怕。早一天停止使用抗生素就会减少无数隐患。

6.产毒与解毒永远是生物生存斗争的主战场,随时随地永无休止。生物形态上的变化容易引起重视,前者往往被忽视。

7.植物本身就是农药,任一种植物都能防一些病虫害,此植物就是彼植物的农药,杂草丛生和混杂林病虫害就少。

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同步进行,这在科技史上并不多见。这个理论与实践,一旦被社会所认识,一场医学大革命是无法阻止的。

我们展望一下它的前景。

8.假若将化学药物的出现视为第一次医学革命,气味学则是第二次医学革命。

对疾病认识的深化和对药物成份的分析是第一次医学革命的伟大贡献。但是过分地强调已知成份,又不了解生物对抗单一毒物的能力有多大,将数千年的传统医学当作垃圾,没有汲取其合理内涵,致使新医学百年而衰。

气味学观点熔中西医学于一炉,成为新兴的气味医学,将医药、农药、兽药和防治污染一体化。

9.将生物化学和遗传学捏在了一起。生物永远是新的有机化合物的创造者,生物体的新化学成份的出现,永远是和生存斗争联系在一起的,基因就是生物斗争史的卷宗。

10.嗅觉在一切生物的生存中起的作用将被人们重视,生命科学必将取得重大突破,用改变生物生存小环境的办法改造生物,培育出具有优良基因的新物种,又是基因工程的新门类。这个课题会从植物开始。

11.气味学的新发现,嗅觉功能的认识和利用,对许多自然科学将产生深远影响,前景无法预知。


 

第二章            用嗅觉闻世界

 

人们习惯于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没听说用鼻子去闻世界。动物的语言不发达,又无文字,它们的鼻子的利用率就高于人类。植物没有眼睛,听说树会说话,频率极高,用仪器能够接收到,但这不是植物感觉器官的核心,它们了解外界和相互交流用的是嗅觉,它们真正的“语言”是气味,借此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交流。我们不妨也使用我们的嗅觉走进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世界,“观察”它们的生活,同它们交上朋友。

 

 

第一节         动物的嗅觉

 

哺乳动物属于高等动物,它们的眼耳口鼻俱全,我们先观察它们的嗅觉。

    1. 猫狗猪羊牛马的鼻子和嘴生长在同一个平面上,开口的距离很近,猫兔的上唇还有一道豁口,这是为什么?

它们靠嗅觉辨别食物,先闻后吃。眼睛在觅食方面起辅助作用,引导接近食物,可食不可食的判断全靠鼻子。牛马能把毒草从食槽里挑出去,夜晚摸黑吃草也吃不错,落在食槽外边的草准有问题。形象再逼真的假鱼也不会令猫感兴趣,而把鱼汤拌进米饭里,猫吃得很香。猫兔是豁嘴唇,也是防毒物入口的巧妙安排,万一误将有毒食物入口,气味能顺利地进入鼻腔,防止误食。

2. 食道与呼吸道为什么要在会厌处联通?

作用有三。第一,进入胃中的食物若有毒气,能从会咽进入嗅觉细胞区辨别,引起呕吐;第二,为了发音;第三,口腔作辅助进气道,活动量大时需要大量氧气,鼻孔进气量不足或阻塞时。

3. 猫狗的鼻子为什么是凉的,且很湿润?

猫狗牛马羊等的鼻端无毛,且把它叫做鼻唇,鼻唇表面布有嗅觉细胞,鼻唇表层有粘膜,低温能减少粘液的挥发,粘液有吸附气味分子的功能,鼻唇干燥会影响嗅觉灵敏度。

4. 猫洗脸、牛舔鼻子为了什么?

猫洗脸是为了清除粘在腮边的食物,残留食物会给嗅觉带来错误信号。牛舔鼻子除有上述作用外,还有湿润作用。

5. 猫狗在争食物或斗架时,为什么要呜呜或噗噗叫?

一是表示愤怒,向对方示威,二是呼出有毒气体。人在愤怒时呼出的气体也有毒。

6. 笨猪也能辑毒吗?

猪的嗅觉也很灵,埋在地下的海洛因,猪比狗嗅得更深。在国外已有应用。野猪吃植物的根茎块茎,它的鼻子就是个掘土机,靠它发现,靠它挖掘,但是猪难解人意,因而很难训练。

7. 鸡为什么不吃生豆?

绿豆、黄豆、四季豆中都含有生物碱,有毒,鸡闻得出生物碱的气味,所以鸡不吃它们。煮熟以后生物碱的毒性被破坏掉了,鸡就吃了。

8. 猪怎样认猪仔?

母猪不让其它窝的猪仔吃奶,甚至靠近它也不行,若把母猪的粪便涂在其它窝的猪仔身上,母猪就认作亲子了。

9. 猫狗为什么要吃草?

它们胃部有病时才吃草,以草刺激胃壁,把积食混入草中一齐吐出来。

10. 狗为什么不咬主人的亲戚?

有血缘关系的人身上的气味有相同之处,狗能辨别。狗咬生人不咬熟人,也是凭气味辨认。

11. 猫叫春是怎么回事?

猫是家养动物,很少串门,母猫春季发情,在夜深人静时爬上屋顶呼唤公猫。公猫闻声赶来,嗅出求偶素气味要与之交配。母猫不会立即应允,要唤来多只公猫,公猫要打斗狂叫一番,胜利者才能得到情侣。

12. 猫逮老鼠靠守候,怎知道哪里有老鼠?

老鼠行踪有一定路线,路线上留下了气味。猫寻踪找到洞口,就在洞口守候,很有耐性,有时要等上几个小时。

13. 人类的大患老鼠为什么难对付?

鼠类是哺乳动物中体形最小的,数量最大,它要吃掉十分之一的粮食,它还破坏草原,咬坏电线和衣物,传播疾病。原子弹袭击后唯一幸存的动物就是它。鼠药没有减少它的数量,原因何在?除了因它的天敌减少外,就是老鼠有识别鼠药的本领。老鼠对周围新出现的食物有警惕性,尽管香饵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它也慎重从事,一般都让年老体弱的先吃,证明无毒以后大家才分享。一旦发现上了当,信息会马上传开去,其它鼠知道什么气味的食物有毒,毒饵就无用了。所以现在都采用了慢毒性鼠药,吃下去几个小时不发作,以使更多的鼠上当。尽管如此,一种鼠药用几年后就失灵了。鼠的穴居,在防御上占据了优势,能入洞捕鼠的蛇,对人造成的恐惧甚于鼠,在有人群的地方蛇无以藏身,蛇的厄运也是造成鼠患的原因之一。

14. 狗怕虎骨,从未见过虎的狗也怕,为什么?

动物的嗅觉有识别敌害动物的本能,家犬遇虎的机会几乎不复存在,但狗对虎的气味的识别能力一直在嗅觉基因中一代一代地遗传下来。也许有一天,这种狗怕虎的现象不复存在,谈虎色变一词也不再应用,虎成了难得一见的观赏动物,畏虎成了盼虎。

15. 狗记归途靠什么?

老马识途,不知靠什么,而狗识归途靠撒尿做标记。撒尿的地方很有选择,村头的屋角,道旁的独立树木,三五里以志之。

16. 老虎独霸山林,何以划界?

老虎把身上的气味蹭在树干上,就成了界桩,它山之虎闻之趋避。

17. 夹过鼠的鼠夹为什么要用火烤?

老鼠被夹时,把报警气味留在了鼠夹上,其它老鼠就不会靠近鼠夹,火烤以后,气味就消失了,可以再捕鼠。

18. 猴王的王气是从哪里产生的?

王气是从心理活动中产生的,猴王是猴群中的强者和智者,它肩负着保护安全、引导行动、传种的任务,群猴都很敬畏它。有修养的人或地位高的人有一种气质,时时处处都可以感受到,但是又说不出所以然。心理活动是以体内的化学变化为物质基础的,思维能产生电波,同时也产生气味。只是人嗅不出罢了。

19. 狗为什么单咬怕狗的人?

恐惧引起的生理变化非常明显,如出冷汗、毛发直竖、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脸发白、腿打颤等等,更有甚者心跳停止。这些生理变化改变了人的正常气味,狗能嗅到,它会逼近你,撕咬你,你若不怕它,还想攻击它,它就不敢近身,只在远处狂吠,并时时后退,准备逃走。

20. 骆驼的鼻子有什么特异功能?

骆驼称沙漠之舟,沙漠缺水,驼峰能蓄水,鼻子能节水,还能找水。节水的办法是将呼出的水蒸气吸收回来,这就减少了水的大量消耗。骆驼能闻到八十公里内的水源,而其它动物闻不到水味。

21. 海龟一出壳就从海滩直奔大海,靠什么定向?

靠海水的气味定向。

22. 猫头鹰入宅不吉利,有道理吗?

猫头鹰吃腐肉,危重病人散发一种尸腐胺,招引它到宅院。

23. 鹰觅食靠眼还是靠鼻子?

鹰的眼光锐利,飞翔在高空,对杂草萋迷中的小动物明察秋毫,是利用静景中之动景最容易引起注意之故。食腐肉的鹰单靠眼睛就不行了,须有灵敏的嗅觉,在动物界,靠嗅觉觅食的品种很多,它们对食物的气味非常敏感,在浓度很低时亦能嗅到,发现的距离也很远,超乎人们的想象。

臭肉挂在院中,能聚千米以内的苍蝇;蜜蜂寻花数千米;受伤出血的人最易遭鲨鱼攻击;患肝炎的人夏季立在室外,头顶上会蚊子成群;蚊帐的头脚两处,蚊子最多,汗味大之故也。

24. 求偶素传播距离有多远?

决定的因素在于动物的活动半径和是否群居生活。动物在发情期才产生求偶素,求偶素是求爱的信息素。有些动物过成双成对的配偶生活,有些动物仅在发情期才配为夫妻,鸟和兽属于上属两类情况,灵长类动物有一夫多妻情况。家禽家畜受人类活动影响,有别于野生动物。山区的家猪会引来野猪交配,狗可能引来狼种。

蚕蛾是全变态昆虫中特殊的一种,它的成虫期很短,不吃也不喝,交配产卵之后就死去。不像其它蛾类或蝶类,蚕蛾从茧中一爬出来就急于交尾。家蚕蛾不能飞,爬行能力也差,养蚕人通常把雄雌分别孵化,两箩离得很近,雄雌亦不能交尾。要把体壮的雄蛾放到雌蛾群体内,雌蛾全部扇翅起舞,挠着尾部,以雄蛾为中心滚成一团。天蚕蛾能飞,雄蛾的求偶素能传播千米。雄蛾的求偶素能影响人的生理功能,于是就成为药物使用了。

25. 动物体臭的功能是什么?

臭虫是躲藏在墙缝和床缝中偷食人血的节肢动物,随着人们卫生条件的改善几乎绝迹了,放屁虫生在树上,这两种昆虫平时不产生臭味,触动它时就产生臭味,动物皆不侵犯它。黄鼬是一种食肉类小型兽类,它遇到危险时就放臭屁,赶走敌人并趁机逃之夭夭,它捕食小动物时,臭屁又是进攻武器。一般的兽类虼不了刺猬,它缩成一团成为刺球,动不得它。而黄鼬的屁是麻醉剂,刺猬闻到后卷缩不成球,将没有保护刺的腹部暴露出来,给黄鼬一个可乘之机。

26. 钓鱼用什么造窝?

多数鱼类是脊椎动物,已经形成完善的嗅觉系统,最明显的特征是头部有鼻孔。鱼类的鼻孔不是呼吸器官,鱼用口吞水,水从腮排出,腮能吸收水中之氧气,水中的视野比空气中差,所以鱼类觅食不仅靠视觉,亦靠嗅觉。钓鱼者知道用香饵撒在下钩处,以引诱鱼群。多数鱼类对阿魏的气味敏感,气味又传得远,用阿魏泡米造窝最佳。钓鳖当然用猪肝,肝有血腥味,在水中易扩散。

27. 蚂蚁的嗅觉用处大吗?

蚂蚁过群体生活,犹如蜜蜂,挖洞靠群体,搬运大食物也靠群体,有时还要打全民战争。它们怎样辨认是同族?靠气味,若将一只蚂蚁单独喂养,两个月后再放回,它还认识同族,同族也接纳它。蚂蚁排队行动,来来往往熙熙攘攘,气味就是路标。头上长着小球的两根触须,不停地探测路径和食物,它们是勤劳的清道夫,死的小昆虫尸体,人和动物的食物残渣,都由它们清除。非洲一种蚂蚁排成一队行动。若将队伍中的一只拿走,后边的队伍立即四散,而前面的队形不乱,原来是蚂蚁用气味报警,一个接着一个向后传达。

蚂蚁有识别毒物的能力。你见过小孩斗蚂蚁吗?用人造樟脑丸(萘球)在地上划个圈,圈内的蚂蚁绕圈走,走几圈后,它就要突围出去,你再给它前面划条线,它也不绕道,径直穿过。说明蚂蚁有智慧,这在分兵运食物时也表现出来,同时遇上两个等重的食物,这群蚂蚁几乎是等兵力同时运,若一粒食物重于另一粒食物一倍,兵力分配也大致是二比一。

蚂蚁单独觅食时,其路线是无规则的,一旦找到食物,它会从一条比较接近于直线的路径回洞,或者自己拉回食物,或者回去搬兵,它能准确记住食物的位置。

小结:各种动物都以各种方式巧妙地利用嗅觉为自己和同族谋求生存,嗅觉对它们至关重要。例子就不用再一一列举了。也无法分出哪种动物的嗅觉最灵,因为无法制定统一的比赛标准。我们再进入植物世界观察一番。

 

 

第二节   植物的嗅觉

 

动物的绝大多数是人类的朋友,植物更是人类的朋友,它们供给我们食物、能源、建材、药材,还供应氧气、改善气候、调节雨水等等。我们要保护它们,合理地利用,不能掠夺和灭绝,就必须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气味学会给你一点启示。

大地是绿色的,海洋是蓝色的,沙漠荒山是黄色的,这就是我们的地球的色彩。绿色是生命色,是植物染就的。太阳是生物之父,地球是生物之母,阴阳结合孕育了万物。太阳光可分为七色,绝大多数植物的叶子为什么选择了绿色?花朵的颜色有红黄白紫各色,以红色居多,这又为什么?

植物的叶子吸收阳光和空气,根系吸收营养和水分,叶子也有吸收营养和水分的作用,根系也呼吸,但后者是次要的,陆生植物的叶子全部没在水中会窒息而死,某些植物生长的土壤中水分过多也会淹死。这和动物窒息而亡是同样道理。

动物的卵、植物的种子是生命的特殊阶段,它们仍需要呼吸,呼吸在某种意义上讲,它就是生命的象征。

生命的诞生要有一定的条件,空气、水和阳光是天赐的,生物可以无报酬地利用。但是,生物也不是无忧无虑的自然而然地成长,生命的旅程也充满着斗争,无斗争就没有进化。就植物而言,寒暑的交替、旱涝不均、狂风暴雨、酸雨盐碱、虫灾病害,要有适应的本领才能存活。植物的适应本领是什么呢?

一年生植物靠宿根或种子来延续生命,多年生植物有靠休眠(落叶)来度过难关。在它们的生长旺盛期,仍然有许多危及生命的因素存在,不可回避,只有抗争。让我们深入它们的生活,了解它们的奋斗过程,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做一个有道君,当好万物的主宰者。生物的多样性是生态平衡的基础,我们已在这方面犯下了不可弥补的罪行,虽然有时我们是出于好心。

天气的突变是灾难性的,植物不能逃避,人对天气变化仍无力控制。在对付病害虫灾方面,人们的帮助有点事与愿违,又不自觉地污染了环境,救救植物亦刻不容缓了。

1.问:植物的五种语言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看来,常说的“人非草木岂能无情”这句话不对?请你先谈谈邀请语言吧。

    答:邀请人对被邀者,一般都有盛情招待或馈赠的,植物作为邀请人,也很深得其道。

    花开了,要邀请昆虫为其传粉,它用花粉招待昆虫,邀请函就是花香。花香在一昼夜间其浓度是不相同的,只有在传媒昆虫活动期间香味最浓。风媒花不劳昆虫传粉,它们不传送香味。

2.问:植物也是惜玉怜香的好手哩!瓜果熟了发出香味是何目的?

    答:让鸟兽吃掉它,然后把种子随粪便播种到远处。瓜果不熟不香,生瓜果的种子不成熟,被吃掉就断子绝孙了。

3.问:植物要传粉就招待昆虫,植物要播种就招待鸟兽。人们求人帮助也要举行招待,大概就是从植物那里学来的吧。

    你再谈谈警告语言。

    答:警告语言就是一句话:“我有毒,请离开!吃了我会要你的命。”这是一种善意的提醒,当动物触动它时,这种提醒便强硬起来,成为呵斥。

4.问:挺有意思,说得再详细一点好吗?

    答:所有植物都有一种青草味,但又都不完全相同,有浓有淡、有香有臭,人的嗅觉不灵,有些味淡得几乎闻不到。食草动物能分辨得很清楚,啥草可以吃,啥草不可以吃,一闻便知,黑夜里也吃不错。

    植物能防动物吃,但不能防一切动物,动物能吃植物,但不能吃一切植物,这是生物间的相生相克,这个问题专门讨论。

    你是否有过这种体会:薄荷艾蒿不触动它时,气味并不大,一旦触动了它,气味立刻浓烈起来。你换一种方式去触动它,比如用木棍搅动它和用手触摸有无区别?

5.问:没有这种体会。风吹动它,枝叶相互摩擦又如何?

    答:这种联想很好。手触动芳香植物时其气味变浓,棍棒或风触动它时,其气味浓度无变化。

6.问:不自觉的动物不听植物的善意警告,植物又该如何?

    答:那就不客气,该驱赶了。

7.打跑?

    答:不打,放毒。地蛆(土蚕)啃了香瓜的皮,“好吃,好吃”,香瓜立即释放毒物,地蛆觉得变味了,“好苦”,就不再吃去了。

8.问:现在正是吃香瓜的季节,大家去挑选个地蛆啃过的瓜,尝尝被啃处苦不苦?

    答:吃过瓜的人都知道,不用试了。有的黄瓜皮苦,这就是黄瓜小的时候虫子爬过了。

9.问:先警告后驱赶,先礼而后兵,植物挺讲仁义的,谁说草木无情。

    呼救语言又是怎么回事?

    答:呼救就是“搬兵”。

10.问:植物扎根泥土中,搬得来兵吗?

    答:植物使用的是化学武器,即毒气战,远距离操作,不打交手战。

    柳林中一棵树遭到了虫灾,它下达了驱赶令而无效,它就向周围的柳树发出求救信号,周围的柳树立即响应,自己未遭虫灾也发出驱赶令,害虫在毒气战面前闻风丧胆,立即逃散。

11.问:这说明植物能闻味,能识别气味语言,并做出反映,这是柳树特有的现象吗?

    答:不是柳树所特有的现象,但也不是普遍现象。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阿拉斯加的森林里突然窜来一群野兔,它们疯狂地啃吃着树皮和树芽,由于兔子在那里没有天敌存在,繁殖很快,森林眼看遭到毁灭,投入大量人力捕捉也无济于事。

    谁料到第二年春天,所有的树都能散发一种特殊的气味,被兔子啃食的树皮和幼芽都冒出一种白色液体,兔子食后腹泻不止,兔子连病带饿,逃之夭夭了,森林得以保全。

12.问:树木的团结性很强,善打全民战争。植物的语言是从什么地方产生的?

    答:从植物的次生代谢物中产生的。植物的化学成分可以分为二大类,一类是初生代谢物,即淀粉、脂肪和蛋白,是维持自身生长和繁衍后代所需要的,另一类是次生代谢物,如生物碱、生物酸、酮、醌、醛等,这两类代谢物不能截然分开,往往结合成生物甙,保护着初生代谢物不被动物或微生物利用。

13.问:植物的化学成分比动物复杂得多,这里不能叙述得太细,否则就成了生物化学课了。我们把话题还拉回到气味语言上来。

    上面谈的植物的五种语言,是对付虫害的,还有其它作用吗?

    答:有。植物的天敌除动物外,还有微生物。微生物有呼吸,也就有嗅觉,能接受气味语言。植物还受非生物性伤害,如高温、强光、紫外线、低温、霜冻、风暴、旱涝灾害、酸、碱、盐侵蚀、化学毒物、毒气、农药等等。对非生物性侵害,气味语言就无能为力了,只有靠化学武器──次生代谢物了。

14.植物是怎样对付微生物伤害的?

    答:植物和动物一样有表皮,表皮能有效地抵御细菌入侵,表皮一旦破损,细菌便乘虚而入。植物有两种办法应付,一是分泌汁液,直接杀灭细菌病毒或封着伤口,二是破损部位的邻近细胞产生自杀行为,发生干枯,微生物得不到营养供给而不能繁殖。腐生菌无法适应植物的分泌物,也可以说成是微生物闻到活植物的气味,便知道遇到了毒物,拒绝吸收它。芳香植物的气味达到一定浓度时有杀灭微生物作用。

15.问:端午节时,门口挂艾叶不是避邪而是灭菌了?

    答:不错。点燃艾叶能灭菌又驱蚊,中国民间流传甚广,历史久远。

16.问:植物和微生物永远是对头吗?

    答:不是。植物有病害,但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能使植物生病,若那样植物就没有活路了。腐败菌能分解动植物尸体,给植物提供有机肥,还有一种叫根瘤菌的细菌,寄生在豆科植物的根部,能吸收空气中的氮,给植物提供氮肥。

    榨菜和茭白都是病菌作用于植物的结果,榨菜的叶柄被病菌侵入后生成瘤子叫榨菜,菰的嫩茎被病菌入侵后生成茭白,它们都是很好的蔬菜。但是病菌侵犯了大麦、小麦、高粱、玉米、谷子会造成减产。

17.植物体中防虫灭菌能力最强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答:生物碱。目前已经查明的有十一个科的植物含有生物碱,口味苦涩,经蒸煮易破坏,豆科植物多含之,对人有毒,蚕豆、黄豆、豆角等不能生吃。

    中药村中黄连极苦,是灭菌植物之冠,它含有27种生物碱。夹竹桃是毒力很强的植物,昆虫、鸟兽很少接近它,它含有72种生物碱,目前还没有应用于灭菌和治病,但是不久璄将来,夹竹桃会成为农药,替代化学农药,它含的毒物易分解,不会造成残留,不污染环境。

18.问:植物的气味和中药材有什么关系?

答:植物药大部分有特殊气味,有浓有淡,无嗅的草药在粉碎或煎熬时几乎都产生气味。这种气味物质基本上都是药的有效成份。植物的化学成份有11类,即生物碱、甙类、有机酸、树脂、挥发油、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及酶类、鞣质、色素、油脂及蜡、无机成份。每类又可细分为许多种。其中生物碱、甙类、有机酸、挥发油、酶类均有气味,有生物活性的成份居多,余者也有为有效成份的,或者具有潜在药用价值待研究。

用嗅觉可以辨药材真伪,又可定质量优劣,有实用性。没有把药性与气味有机地联系起来,实为遗憾!

 

 

第三节   细菌传递抗药性初探

 

不知从何年何月起,人们开始抱怨起细菌来了,说它太狡猾。人们辛辛苦苦研究十年才能搞出一种抗生素,应用四个月细菌就找到了对付它的办法,并把办法教给其它细菌,医学术语称抗药性传递。十年与四个月之比是301。细菌确实比人聪明。人是高智能生物,人的大脑细胞有数亿,而细菌仅是个单细胞生物。说细菌太狡猾是出于对细菌的恐惧心理。

请看《环球时报》王若愚的文章(全文)

滥用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狡猾细菌反击抗生素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1928年,青霉素的问世开创了抗生素的神奇时代。然而,由于人类对于抗生素的滥用,狡猾的细菌开始对人类展开致命的反击……

耐药性细菌越来越多

9个月过去了,辛西亚·吉伯特——这位华盛顿VA医疗中心的专家对她57岁的肾病患者使尽了一切办法。她给患者使用了一种又一种抗生素,不管是片剂、胶囊或针剂,还是使用单个疗法或混合疗法,该患者的血液里还是流动着链球菌,这种细菌慢慢地侵蚀着血细胞。不久,这位患者死于血液和心脏大面积的细菌感染。

以上仅仅是每年死于抗生素耐药性细菌感染的成千上万人中的一例。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仅1992年全美国就有13300名患者死于抗生素耐药性细菌感染。本世纪80年代,人类几乎可以征服所有的感染类疾病,当时医学界将注意力集中在癌症、心脏病和其它慢性疾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耐药性细菌越来越多,这些狡猾的东西在人类的“推波助澜”下开始对人类展开致命的反击。

抗生素走向穷途末路

今年2月,路透社报道了美国科学家在肉鸡饲料中发现超级细菌,这种肠球菌对目前所有的抗生素具有耐药性。而《发现》杂志则直接对抗生素的前途加以定论,他们认为这种神奇药物已走向穷途末路。而公众对在家畜家禽体内使用助生长用抗生素越来越不满。人们最大的担忧是,动物细菌将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从而通过食物链将这种耐药性转移给危害人类的病菌。如果上述可能成为现实,目前抗生素对付疾病的效力将毫无价值。

细菌如何获得抗生素耐药性?科学家们积极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据美国奥特奇生物技术中心的奇勒·纽曼博士介绍,细菌可以通过下述方式获得抗生素抗药性:二分裂阶段通过代与代之间进行传递,自发的基因突变或从附近其它细菌细胞上获取耐药性基因。

各国纷纷颁布禁令

面对抗生素耐药性这一全球性难题,世界卫生组织向科学家们发出倡议寻求对策。而1981年成立的组织——慎用抗生素联盟,其成员更是遍布90多个国家。而越来越多的国家更是采取立法手段禁用抗生素。去年年底,欧盟委员会颁布了四种抗生素在欧盟范围内使用的禁令。这四种抗生素包括杆菌肽锌、螺旋霉素、弗吉尼亚霉素和泰乐菌素磷,它们占抗生素市场总份额的80%,自199971日起不得用于家畜家禽饲养。

在美国农业部及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推动下,美国国家科研委员会建议,有必要开发研究能保护动物健康和产量的抗生素替代品。而在寻找抗生素替代品的过程中,科学家们从酵母细胞壁中提取出一种复合碳水化合物——甘露寡糖(MOS),这种物质能够在细菌侵害寄主之前将其束缚住并能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因而极具潜力。

细菌产生抗药性已成为烽火燎原,据1993年出版的《实用消毒学》的引用资料,一些细菌R因子(抗药因子)的分布:

细菌种类

检查株数

R+株数

百分比

痢疾杆菌

1700

1275

75.0

大肠杆菌

       520

       301

58.0

沙门氏菌

1312

420

32.0

变形杆菌

       78

       32

42.0

  克雷伯氏菌

170

120

70.5

绿脓杆菌

204

       70

34.3

R因子介导的细菌抗药性常常为多重抗性。据日本三桥1957年的分析报道,在痢疾杆菌中,带四种抗药性基因者占75.5%,带三种抗药性基因的占86.7%,带两种者占35.1%,带一种者仅为9.6%

最新的抗生素万古霉素,已有许多种细菌对其产生了抗药性,更可怕的是竟然有一种细菌专吃万古毒素,没了万古毒素该菌就死去。

五十年代,青毒素的使用量仅20万国际单位,现在使用数百万国际单位还不顶用,道理就在于抗药性的存在。

寻找不产生抗药性的新型抗生素的努力失败了,阻止抗药性传递的努力也是徒劳。

药物诱导细菌产生抗药性是适应性的表现,不但细菌有,昆虫也有,一切生物都有,不过低等生物高一些罢了。基因的变异在某些方面是进化的标志。细菌的基因中带有抗药因子R可以通过细菌分裂传给子代,还可以通过性毛接触直接在细菌不同个体间传递,如动物的交配或植物的传粉。细菌和动植物不同之处是,在基因DNA以外还有一种DNA在胞浆的质粒中,也带有抗药因子r,它随细胞的分裂而分裂,传给子代。

细菌的间接传递抗药性更可怕,它加速了细菌抗药株的发展。据我用气味学的观点分析,这种传播的介质是空气,即呼吸传播。植物有风媒传播花粉的现象,细菌的不在基因里的r因子(质粒),可以透过细胞壁的气孔排出体外,也可以在细菌死亡裂解后散布于空气中。同种植物的雌蕊接受同种植物的花粉,细菌是否也有这种特性呢?细菌有呼吸,还有吸收,呼吸和吸收都是通过气孔这一通道来完成的。巨噬细胞是吞噬,是例外。

这里又牵涉到一个新问题,即细菌的吸收营养问题。多种书籍上讲,细菌通过细胞壁上的气孔吸收营养物质,气孔直径约一微米,只允许水分子和溶于水的物质通过。众所周知,细菌能腐蚀的物质很多,包括二氧化硅玻璃和脂等,有许多是不溶于水的。是否可以把细菌的吸收过程看成是这样的:① 细菌附着在物体表面;② 通过呼吸分辨出是否是它的营养物质;③ 在温度、湿度、酸碱度、盐份和水份都合适的情况下,细菌先分泌出一种分解酶,将食物分裂成小分子,然后才能吸收;④ 细菌能产生外毒素和酸性物质,这也是它用于分解食物的一部份物质。

假若这个推论成立,那么细菌间接传递抗药性的机理也就清楚了。

多重抗药性的产生,不仅给治疗疾病带来了困难,还有比这重大的潜在威胁。

其一是扩大了细菌的分解能力,食硫酸的细菌有了,食万古霉素的细菌有了,加速了细菌的变异,很有可能促使那些原来不致病的细菌成为致病菌,或者原来仅能使动物致病的细菌危害人类;

其二是破坏细菌间的生态平衡,使细菌间的拮抗作用失效,人体内的正常菌群在敌御有害菌入侵方面起着巨大作用。土壤中的细菌在为植物默默地制造养分,它们保卫自己领地的本领在被人们滥用之后就会失灵,细菌间就会打起乱仗。为什么呢?因为抗生素的来源是真菌、放线菌或细菌,这些菌类有独占地盘的本领,它分泌一种外毒素,能抑制或杀死异种细菌。抗生素就是外毒素的提纯物,或是半合成物。外毒素是复合物,细菌适应不了,复合物的毒性是多方面的,好比海陆空立体作战,很难防御。人们把复合毒分解开来,让细菌对每种单项毒物产生适应性。当抗生素的种类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细菌再也没有秘密武器用来对抗它类细菌,人的口腔、大肠、阴道里就不再有优势菌种,各种杂菌丛生,那将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细菌没有天敌,就靠菌种间的拮抗作用相互制约维持其生态平衡。

农业害虫有天敌,首先是吃昆虫的益虫益鸟,还有微生物。农药的大量使用,几乎灭绝了益虫益鸟,造成害虫泛滥成灾,这与抗生素的使用极其相似。

科学造福人类,科学的失误会毁灭人类。

维护生态平衡亦应把维护微生物之间的生态平衡包括在内。

 

第四节   食品的营养与气味的关系

 

    民以食为天,天天要吃饭,以补充人体能量的消耗。饮食要讲究营养科学,吃出健康。提起营养,有人会说那是富裕人家的事,寻常百姓家只讲果腹,什么便宜吃什么,有什么吃什么。但长寿者不出在富贵之家,全国的长寿县恰恰是贫困地区安徽的宿县。这里不讲山珍海味营养补品的价值,只谈粗茶淡饭中的科学。

凡食物皆有色香味,色香味俱佳就是最好的营养品,哪怕它是青菜、红薯、玉米、大豆之类贫寒人家的糊口之物。

菜肴讲究色香味形器,食品的原料也要讲色香味形器。

色不仅是外观形象,它与内在质量关系极为密切。蔬菜类的色泽可以决定其老与嫩、新鲜度、存放期、生长情况、有无病虫害等,颜色鲜艳水灵的蔬菜,无病虫斑,表明它的生长状况良好,营养就丰富。发蔫的、捂黄的蔬菜其维生素大量丢失,浸水的蔬菜叶柄硬挺易折,蒜苔、菜苔吸水量大,浸过水的必硬而脆,蘑菇吸水量更大,能挤出水来。生吃的瓜果类一定要成熟,黄色的一定要金黄,绿色的要翠绿,红色的要鲜红或紫红。就西瓜而论,颜色不艳丽者是瓜秧不壮或是死秧瓜,油光的不熟,瓷光的成熟,瓜不圆而有棱的是瓜瓤空心,是后期缺墒所致,瓜脐深的皮厚,瓜脐浅的皮薄,瓜的一面发黄的是瓜在成长期未见阳光,背阳面瓜瓤不好吃,朝阳面先熟口味好,所以卖瓜的切瓜时切口切在朝阳面让人看。

稻粱菽类也要看色泽,生长旺盛的庄稼,籽粒饱满色泽亮丽,营养成份丰富。存放过久的粮食少光泽,口味营养都有所降低。有霉变颜色的更不能食用。

新鲜的肉类鱼虾禽蛋有亮光,肌肉有弹性。

绿色蔬菜在炒、焯时要保持绿色,不能盖锅盖,因在缺氧状态下加热会发生还原反应,氢取代锌,绿色退成黄色。破坏了营养成份。

菜肴的颜色代表了烹饪方法合理与否(加色素除外),色泽搭配合理时赏心悦目,能增进食欲,不可轻视。

香气与食物的营养关系最为密切。

所有的食用植物油中,以芝麻油最纯正,属天然脂肪酸中的上品,人人皆爱之,它之所以最香,是因它的营养价值最高。它是不饱和脂肪酸,不使血管硬化,还有软化血管作用,它含有三十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且不含有任何对人体有害的成份。棉籽油、大豆油、菜籽油不经精炼皆有一种讨厌的气味,产生讨厌气味的物质是有害成份。

脂肪是生物能量的储备库,果仁里有大量的脂肪,为发育成树而准备。蛋黄里有脂肪,为孕育出鸟禽而准备。庄稼籽粒、草籽里也有脂肪,三酰甘油是动植物细胞贮存的主要组成部分,冬眠的动物必须贮存大量的脂肪。所以食用油是主要的调味品,也是必须的营养品,许多食品的香味都与脂肪有关。

蛋白质是鲜味物质,蛋白质的构成是氨基酸,它是一切生命体中最具有活性的物质,是生命的基础。以微生物为例,酵母中含蛋白质为40-60%,霉菌的蛋白质含量为20-40%,细菌的蛋白质含量为80%。发酵的热馒头那股诱人的香味来自酵母,和酵母片的味道一样。小麦含淀粉多,含蛋白质少,经发酵后就增加了蛋白的含量,另一方面淀粉的一部分被转化成双糖,甜度增加了更利于吸收。秸杆发酵作饲料动物也爱吃。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构成的,有二十种L-型α氨基酸首尾相连而成共价多肽链,有的蛋白质完全由氨基酸构成,称为简单蛋白质,如核糖核酶、胰岛素等。有些蛋白质还含有非蛋白质性的辅基而成为结合蛋白质,如血红蛋白、核蛋白。蛋白质按功能分类有酶、运输蛋白质、营养和贮存蛋白质,收缩蛋白质或运动蛋白质,结构蛋白质和防御蛋白质。生理功能都由它们担任。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体的化学组成部分的不断的自我更新。”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蛋白体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是蛋白体存在的方式;这种存在方式就是与外部自然界不断的新陈代谢。由此可见,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高营养成份。

自然界生物体中含有180种氨基酸,除二十种含在蛋白质内,其余不存在于蛋白质内。人体可以合成氨基酸,仅有八种氨基酸不能合成或以微小的速度合成它,需要从食物中补充,它们是:赖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甲硫氨酸、色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及苏氨酸。对婴儿来说,组氨酸也是必需的。小米、高梁、土豆中都含有少量蛋白质,但缺乏赖氨酸和苏氨酸。

奶、瘦肉、蛋类中含有各种氨基酸,大豆、花生的植物蛋白丰富,它们的气味极佳,人人都喜爱。但是对多数人来说,如婴幼儿,他们是因为这些食品的气味好而爱吃。不懂得是营养的需要。

人主要是吃熟食的,食物在加温过程中会引起一些化学变化,这些变化有些对人有利,有些则有害,不可不讲究一番。

先从大众食品的加工说起。

食品热加工的作用有很多,有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物理作用有:杀灭微生物、小昆虫及虫卵;使食物酥烂、膨化、溶化、溶解,易于消化。化学作用较复杂,分别叙述之。

破坏生物碱,防止中毒。黄豆、蚕豆、多种豆类及豆角含有生物碱,多数具有毒性或较强的毒性,煮熟以后生物碱就遭到破坏,失去毒性。含生物碱的食物其气味令人厌恶,俗称豆腥味,且涩口。

蛋白质不耐高温。烧焦了的蛋白质有毒,可以生成环状衍生物,其中有些具有较强的致突变性或致癌的苯并芘。色氨酸在高于200时转变成咔啉,半光氨酸和光氨酸残基脱硫,生成硫化氢、二甲基硫化物和磺基丙氨酸,谷氨酰胺和天门酰胺残基脱酰胺。在有氧的条件中,热处理还部分破坏色氨酸。在碱性条件下加温至200以上时会使氨基酸残基异构化,使B-型氨基酸形成LD型氨基酸,得到一个氨基酸残基的外消旋混合物。D-型氨基酸无营养价值。

在碱性条件下加热,精氨酸转变成乌氨酸、尿素、瓜氨酸和氨,半光氨酸变成脱氢丙氨酸。脱氢丙氨酸残基可与赖氨酸、半胱氨酸或乌氨酸残基缩合交联。温度再升高,可导致异肽间的赖氮酸残基与谷氨酰胺残基或赖氨酸残基与天冬酰氨残基之间发生共价交联,其结果是降低了蛋白质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

煮肉的温度以80为最适宜,肉质鲜嫩,肉的份量损失也少,出熟肉率高。煮牛羊肉时宜冷水下锅,开锅以后有血腥味的白沫要除去或连汤倒掉。再加热水煮。无血腥味的猪肉或鸡应在水开后下锅,使肉的表面蛋白先固化,避免了肉中的水分损失,煮出的肉嫩味浓。肉块宜大不宜小,小块肉久煮失水,若必须小块应先上芡粉再炸、炒、煮、。

煮骨头汤时放盐,使骨中的蛋白质易于溶出,一般骨头含20%的蛋白质。

禽蛋类的蛋白质是球状蛋白质,易溶于水,在常温下遇碱生成蛋白冻,松花蛋就是例子。蛋类打碎后加碱再蒸就是速成松花蛋糕。

煎蛋不宜过老,深黄色或棕色时部分蛋白已变性,不易吸收且有毒。烤肉的表面焦糊了也有害。

燃烧蛋白质产生难闻的焦糊味,毛发、蹄甲、茧丝是角质蛋白,它们燃烧时的气味和瘦肉(纤维蛋白)、牛奶(球蛋白)燃烧的气味一样。

油脂在常温下会与分子氧氧化。原因是脂肪酸中的双键被氧化成过氧化物,再分解成有臭味的醛或酮,称酸败,有哈喇味。腌肉腌鱼腌鸡常有这种现象,这虽与细菌作用的腐败不同,但仍是有害的。

现在市场上多打出精炼油的招牌,精炼油下锅后无油烟,自然氧化的速度也慢。油脂中的不饱和键可以氢化成饱和键,防止了氧化酸败发生。氢化工艺是将油脂与催化剂(镍)混合,加热至140-225,然后接触氢气,压力为4.15×105Pa,不停搅拌。利用氢化反应,可将液体的棉籽油豆油等制成半固体脂肪。葵花籽油或棉籽油经氢化可制成人造奶油。

色拉油是碘值为110-115的氢化油,再经过缓慢的冷冻,让油脂中的脂凝固后过滤除去,这样就成为液态油和固态油两部分,前者即称作色拉油。未脱脂的油脂在天冷时会更稠。

色拉油不易氧化酸败,市场上已占主导地位。

反复炸食物的油会在氧或氢氧的作用下产生聚合物,使油变稠,同时还会裂解成醛、酮、烃、醇、酸和脂,产生挥发性怪味,对健康不利。

淀粉类食物较耐高温。炒面粉、烤红薯、炒黄豆、炒花生都很香,煮黄豆煮花生是鲜味,其风味迥异。其香味来自淀粉的焦糖化,鲜味来自蛋白质。食品都是多成份的混合物。榨油是取其油脂,磨豆腐是取其蛋白,也可沉淀其淀粉。淀粉是多糖,无甜味,只有被淀粉酶分解成寡糖后才有甜味。人体的酶能将多糖和寡糖转化成单糖,只有单糖才能被人体吸收。食品加工的目的是使淀粉分解,以增加风味和利于吸收。

淀粉是制酒、制醋和制糖的原料,还能用细菌将淀粉转化成蛋白质。味精就是将淀粉转化成谷氨酸单钠、5'-肌苷酸以及5'-鸟苷酸。

中国的蔬菜中,辣椒、葱、姜、蒜占很重要的地位,前三者在加热过程中挥发出一种辣味,是很好的佐食之品,含有维生素,还有杀菌功能。辣椒里的辣椒素及二氢辣椒素接触皮肤有灼热感,常用作膏药的透皮剂。鲜姜的辣味物质叫姜醇(苯烷酮),其中以6-姜醇最活泼。干姜中姜醇转化成姜脑,比姜醇更辣。在高温烹调过程中产生姜酮,辣味适中。

蒜的辛辣成份是一类硫醚类化合物,主要有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它们由蒜氨酸分解产生。

葱的刺激气味的前体化合物是S-1-丙烯基)-L-半光氨酸亚砜。它经蒜酶水解产生丙烯基次磺酸中间体及氨和丙酮酸。次磺酸重排后产生硫代丙醛亚砜。部分次磺酸重排分解成硫醇、二硫、三硫化物及噻吩等。

十字花科植物如芥菜、甘蓝的香气,主要由异硫氰酸盐产生。

这些蔬菜提供维生素和矿物元素,还有药用价值,药食同源,所以人们喜欢它们的气味。

饮料中的茶、咖啡和可可,都以其香味诱人,皆以气味定优劣。东西方的茶文化已水乳交融。

品酒、品茶、品菜肴,气味是重要指标之一。

食物中也有不愉快的气味,是有害物质产生的,应尽量除之。如鱼腥味、内脏的臭味等。

鱼腥味是三甲胺,它能溶于乙醇,加热时随酒一起挥发掉。也可以用油炸的办法除去。膻味多用姜、辣椒、花椒等调料矫正。气味研究发现,用解毒灭微药酒能尽除之。

内脏类食物中有粪便臭素,很难去除,因为内脏表面有粘液,用石膏的水溶液浸泡可以将其络合成乳状物落入水中,再将几滴解毒灭微药酒滴入水中,将内脏浸泡数分钟,臭味尽除。

各种肉食被细菌污染后产生尸腐胺,奇臭无比,用解毒灭微药酒的水溶液浸泡可以除臭,又解肉毒素。除异味剂解毒灭微药酒是食品添加剂中独具特色的新门类,其特色在于它只除腥臭臊膻怪味,而不增加其它气味,用量合适,解毒灭微药酒的气味也不存在。

花是美的天使,爱美是人的天性,所以人人爱花、种花、画花、雕花、绣花,人名中选用花、华、芬、芳的颇多。

香是花之魂,花均有个性,香味均不同,人力难夺天工,所以才种花,赏花插瓶、戴花、提取花精,更有饮花食花者。茉莉花茶成为茶中一个大系列,一种极普通的茶,经茉莉花一熏,就别具特色。用荷花花蕊熏茶是夏季难得的一种享受。一盅香茗在案,好像清风送来阵阵荷香,五脏六腑清凉透彻。菊花亦茶亦药,它祛头风,养肝明目,可作枕。屈原赋有食玉英之说,玉英乃甘菊三月之苗。

食花的由来久远。阳春三月,洋槐树叶似钱串,花赛梨花,香飘四野,昔日常闹春荒,庄稼青黄不接,农家争采而食之,气香味甘。葛花穗硕大艳紫,拌面粉蒸之,比洋槐花柔而甘。清明前后,榆花生钱,榆钱谐音“余钱”,吃榆钱取其吉利。洋槐花、葛花、榆钱为救荒三佳品。一年之中,可食之花多也,或以其味美,或取其营养或取其药效。数量大的是南瓜花,又名窝瓜,此花有雄雌之分,雄花多于雌花,花朵成喇叭状,色金黄,花粉多,肉质,做菜肴或蒸而食之。因地域不同,风俗各异,食花之习俗尚无考证。近年来发现松花粉有特殊效果,为营养佳品,但采花期极短,又难以保鲜,制取困难,价格不菲。食菊之说最盛,食法也最多,除制茶外,尚可煮粥、做羹。桂花香味浓烈,以糖浸以蜜制,成为糕点糖果之一大风味。桂林乃桂树之林,街头巷尾处处栽之,花香袭人。湖北咸宁更是桂花之乡,桂树成了经济作物。

蜂蜜是花粉酿就,富含营养,是滋补之上品,口味极佳且价格低廉,百姓多食之。蜜之成份因蜜源而异,大宗的蜜有油菜花蜜、洋槐花蜜、枣花蜜、葛花蜜等。油菜种植面积大,幅原辽阔,遍及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洋槐花蜜产量次之,药性凉。枣花蜜产于郑州地区,黄河故道盛产枣子以新郑县为中心,其药性温补,芝麻产地狭小,中原地区才有种植,为蜜中奇珍。江南地区花香四季,产蜜多但蜜源杂,蜜不分类。在椿树楝树开花季节蜜的质量不佳,此两种花有微毒。

食用蜂蜜不可不择其类也!

香味,人体之所需,香味与营养的关系,医学家多关注耳。


 

 

 

第三章            气味医学

 

气味影响人的情绪与健康,不良气味致病,良好气味治病,即气味致病又治病。嗅觉在谋生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是防毒的重要器官,可称之为健康的守护神。气味是物质的重要特征,用气味研究药物更接近于生物间的相生相克的手段,因此,将气味学的理论用于医学的研究和实践,可以成为医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姑且称之为气味医学。

气味能判断病症,气味能消除病原微生物和毒气,气味医药可以调节人体生理状态与提高免疫力。因此,气味医学有广阔的前景。

 

第一节    气味对情绪的影响

 

疗养圣地必须是山青水秀花繁林密的所在。竹影摇曳,荷叶飘香,清新的空气沁人肺腑,人在其中心旷神怡。

水面不扬尘,使空气湿润,空气中的颗粒悬浮物受湿后加大了质量容易沉降下来沉入水底,一些水溶性气体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有害气体,在接触水面时也会溶入一部分。在干燥的北方地区,清洁的水面亦是一大风景线。人吸入的空气必须是湿润的,干燥的空气需经鼻腔湿润后才进入肺泡,水蒸气虽然没有气味,但是人对空气的湿度是敏感的。

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保持了空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人对空气中氧的含量很敏感,空气不对流的房间,二氧化碳的含量就高,氧气含量低。一个人一昼夜要呼吸三十立方米空气,怎能不改变氧与二氧化碳的比例,缺氧状态的人昏昏欲睡,耗氧最多的大脑和心脏就感觉不适。由于水蒸气和氧一直存在于鼻腔粘膜上,故而嗅不到气味,仅有一种舒适感。

许多植物散发的清香是爽神的,如薄荷、荷叶、樟树、艾叶等。艳丽的鲜花赏心悦目,四溢的芬芳引得蜂舞蝶狂,对人的情绪影响也很大。

柠檬:使人兴奋,能提高工作效率。

茉莉:消除疲劳,使人沉静,治头晕鼻塞。

水仙、荷花:使人温柔缠绵。

紫罗兰、玫瑰:清新爽快。

兰花、百合花:令人激动,不可多闻,多闻使人晕眩、反应迟钝。

丁香:使人清醒。

薄荷:醒脑,提高注意力。

薰衣草:缓解紧张,治心动过速。

天竺葵:镇静。

迷迭香:平喘。

菊花:明目,使人沉思、思亲,止浮燥。

牡丹、芍药花:使人自尊、奋进、高昂、忘忧。

洋槐花:兴奋、思动。

凤仙花:使人思念情人。

桂花:使人思糪深沉,思乡。

芝麻花:镇定、解烦。

夜来香:幽静,起彷徨。

绿色是生命色,鲜活的植物象征着生机,它们散发的气味绝大多数是令人兴奋鼓舞的。而臭味代表着腐败与死亡,给人以厌恶、颓丧和凄凉之感。

柴草被焚烧是一种焦糊味,动物蛋白被焚烧含有多种毒气,尸腐胺是动物死亡的产物,厌恶中带有恐怖,三甲胺是鱼腐的气味,使人作呕。窒息性毒气对人的危险性最大,所以人的反应最敏感,如氯、硫化氢、还有四氯化碳、氯仿等,它们的刺鼻气味迫使人迅速逃避。

氨、二氧化硫、硫醇都是恶臭,对人的伤害也大。

 

第二节    以气味治气味

 

在接近地面的5.5Km高度内,占有大气质量的一半,其成份是极为复杂的,以干燥时的体积而论,氮气为78.09%,氧气为20.94%,氩气为0.934%,二氧化碳为0.033%,水蒸气为0.1-5%,一般范围在1-3%之间。稀有气体有氖1.818×10-3%,氦5.24×10-4%,氪1.14×10-4%,氙8.7×10-6%,氢5×10-5%。除此以外,还有痕量气体,列表如下:

近地面干燥空气中的痕量气体成份

成份

体积浓度,ppm

主要来源

甲烷              CH4

1.6

  生物活动

氧化二氮          N2O

0.3

  生物活动

一氧化碳          CO

0.12

  人类活动,光化学

氮氧化物          NOX

10-6-10-2

  光化学,雷电,人类活动

过氧化氢          H2O2

10-4-10-2

  光化学,

                NH3

10-4-10-3

  生物活动

硝酸              HNO3

10-5-10-3

  光化学

碳酸              H2CO3

10-4-10-3

  光化学

二氧化硫          SO2

2×10-4

  人类活动,光化学,火山爆发

硫化羰            COS

10-4

  人类活动,生物活动,光化学

二硫化碳          CS2

10-5-10-4

  人类活动,生物活动

过氧羟基自由基    HO2·

10-7-10-5

  光化学

羟基自由基        HO·

10-9-10-6

  光化学

氟里昂            CCl2F2

0.28

  人类活动

三氯乙烷          H3CCCl3

10-4

  人类活动

从上表可以看出,痕量气体中有七种与人类活动有关,加上数量较大的二氧化碳共八种。这些气体的不断增加,可能导致地球生灵的涂炭。在工业大城市,对人类有害的气体有上万种,现在世界上有700万种化学物质。工业生产中采用了五万种有害有机物质,每年还要新合成25万种新的化合物,其中有几千种是有害的。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世界工业生产中,使用了60万种有机的和无机的有毒有害物质,并且每年新增3千余种,仅美国就使用了6.4万种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在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中,要造成多少空气污染物?单就农药来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干事穆塔法·托尔巴宣布,全世界每年有一百万人农药中毒,死亡人数约20万。

由于空气污染造成的区域性灾难已经在比利时、英、美、苏发生多起,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浓度达0.65ppm,两天内死亡400余人。1970年日本东京一个市区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使两万多人患眼疾,1971年发展到神奈川、千叶县等地,受害人数猛增到五万人以上。1873年英国的伦敦因烧烟煤而发生的大烟雾天气,据说有268人因患支气管炎而突然死亡。

第一个以法律形式控制空气污染的国家是英国,1273年英国控制燃烧烟煤。美国国会颁布法律在1955年,时至今日,生态环境保护都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大法。所遗憾的是空气污染防治法都是对废气排放的限制性规定,对存在于空气中的污染物的消除问题尚存缺憾。人们似乎忽略了植物的净化空气的强大威力。

植物不仅仅是在维持氧与二氧化碳的平衡,它在吸收或化解毒气方面的作用决不能低估。下面列举一些例子:

月季花:能消除苯、苯酚、乙醚、氟化氢、硫化氢。

杜鹃:能消除臭氧、二氧化硫。

木槿:能消除氯气、氧化锌、二氧化硫。

吊兰:能消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硫、过氧化氮。

茶花:能消除氟。

刺槐、垂柳、悬铃木、臭椿能消除二氧化硫。

醉蝶花:能消除甲醛。

平百合、金石甘子、冬青:能消除一氧化碳、甲醛。

洋绣球、秋海棠:能消除二氧化硫、氯。

石榴、菊花:能消除汞、氟化氢。

无数种植物在默默无闻地清除大气中的污浊。

植物依天又医天。植物在大气中生存,依靠大自然,又不断地医治大自然的创伤。人们称仙人掌为绿色空气净化器,它净化空气的种类和数量都是极多的。

前面已经谈到植物是以产生次生代谢物以适应环境的,我从多种植物中找到了能消除毒气的化学物质,并把它们提取出来,以最佳的配比制成气雾剂,用来净化空气。为此事,《光明日报》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发表了文磠“还地球一个清新”(1994511第三版)。这是不是小题大做了呢?不!这是大题小作。用植物的提取物质,能消除地球上的大部分空气污染物,而且是空气中的主要有害成份,如烷烃、氨、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还有各种腐败物产生和各类有机胺、有机氮、乳酸和化工厂、药厂、印染厂、造纸厂、养殖厂、屠宰厂等各行各业产生的有害气体的大多数种类。大气中的有害气体是放出瓶子的恶魔,无法再收回瓶子里。人们对它失去了控制,消灭它很难。人们期望的目标是控制它的浓度不致损伤人类健康。毒气能扩散,将一种也能扩散的气体释放出去,跟踪追杀,以气味治气味。

经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的环境卫生研究所的检测证明,对氨的消除率为100%。试验方法是:在1M3的玻璃柜内,先释放氨气,测出浓度为1383mg/M3再释放定量的空气解毒剂(解毒灭微药酒),30分钟时测柜内氨的浓度,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氨的浓度比原来减少97%30分钟以后,氨100%消失。柜内无空气搅拌器,未使用催化剂,未加温,这种自动反应能达到100%,出乎检测人员的预料。

氨是弱碱性的,甲醛是弱酸性的,二氧化氮溶于水后呈弱酸性,用同一种净化剂,用同一种方法试验能得到同样的结果。

以气味治气味的办法,为解决空中和室内的的污染问题找到了一条途径。概括起来有以下优势:

一物解百毒,不必弄清污染物的性质或成份,虽然现在研究成功的解毒灭微药酒还不能消除三苯、有机氯、有机磷的毒性,但不久的将来就能解决。

可以在有人的场所喷施,对人无害,对食品无毒、无腐蚀。

兼有灭菌作用。

使用方便,人人会用,勿需掌握化学知识,过量使用也无妨碍。

经济实惠,处处能用,也用得起。原料全为中草药,到处都有。

离还地球一个清新的日子还会很遥远吗?

 

 

第三节    身边的空气污染物

 

人体就是一个污染源。在集会和集体宿舍,这种人体的呼吸及排汗造成的空气污染是很严重的。

排汗是新陈代谢的一个过程,汗液中有171种物质,主要成份为水、乳酸和盐分。出汗是散热的一种方式,水分的蒸发要带走热量,人在静止状态时,大脑要消耗三分之一的氧,所以头顶最易出汗。脚掌要承受体重的压力,此处的细胞生命力最旺盛,从汗腺中排泄出大量废物。鞋内通风不良,细菌大量繁殖,脚臭就成为人体最难闻的气味。少数人的腋下大汗腺发达,便成为讨厌的狐臭。裆部也产生不愉快的气味。

消除汗液产生的气味并不难,抑制体表细菌最重要。药物要对皮肤无刺激才能长期使用,植物除臭杀菌剂最适宜。头上的汗味会吸引蚊子,消除汗味蚊子就不近身。

呼出的气体有149种成份,还带有细菌,口腔炎症、肝病、胃病、肺病和糖尿病人呼出的气体最难闻。要预防呼吸系统传染病应从净化室内空气着手。

大便中有100多种成份,臭味成份主要是甲基吲哚,其中有大量的大肠杆菌,所以水源污染就以大肠杆菌作为指示菌。中国的饮用水标准是大肠杆菌<3/L。尿中的成份有151种,尿酸和氨是讨厌气味,要消除厕所的气味是举手之劳,喷洒一点药水就行了。小孩裤子上、尿布上的尿味用任何洗涤剂洗涤都无法彻底清除,衣服、尿布一烤便满屋臊味。在洗涤时加上几滴解毒灭微药酒就可以彻底除臊。

室内的气味有来自胶合板中的甲醛、油漆中的汽油和苯、粘胶中的丙酮和甲醛、塑料板中的溶剂等,地毯中的霉菌分解的霉味等。还有电视机、电脑、复印机产生的臭氧。

水泥中添加的防冻剂能产生氨气,缓慢地释放使新房长期不能住人。花岗岩中产生的氡更是永远的隐患。

空调房间空气不流通,温度适宜细菌繁殖,靠空气清新剂有一定的除臭灭菌作用,但不能根除。

厨房的有害气体来自炉灶中的二氧化硫、煤气、天然气和炒锅中的油烟,油烟中有致癌的物质。

吸烟又是室内空气污染的一大来源。

养狗、养猫和养鸟,它们的粪便也不时地散发气味。

气味医学已研究和顺利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第四节 用植物制剂杀灭微生物

 

对付致病微生物有物理化学两种办法。

物理办法包括通风对流、过滤、高温、电解、紫外线、洗涤等。

化学办法又分两种,一种是对付环境、物体表面、人体皮肤及孔窦的微生物,一种是侵入人体的微生物。前者是用消毒剂,后者使用消炎药或针剂。高效消毒剂可以杀灭一切微生物,但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使用范围有很大的局限性。低效消毒剂毒副作用小但杀菌不彻底。化学消炎药正面临着抗药性、耐药性、依赖性和积蓄毒性带来的严重挑战。消毒剂也同样有抗药性问题,由于使用不普遍未能成为公害。解决问题的出路在哪里呢?

气味学理论为战胜致病微生物开拓了一条坦途。

用对人无毒的物质灭菌是可行的。

气味学理论认为,毒与非毒是相对的,对人完全无毒而对微生物是致命的物质是存在的,这种物质要从植物中寻找,解毒灭微药酒就是成功的范例。五分钟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延长作用时间也可杀灭芽孢和破坏病毒。

无毒与高效灭菌,它就抹去了消毒剂与消炎药的界线,内服药与外用药的区别,口服与注射的分类,药用与防腐保鲜的差异。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原副院长、全国消毒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有森教授是这样评价的:“由李德敏先生研制的消毒剂,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消毒剂,是目前我国植物消毒剂中杀灭微生物能力最强的一种,因此该消毒剂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美好的前程。”

植物消毒剂不会产生抗药性。

气味学理论指出,单一物质是产生抗药性的根源。植物用多种次生代谢物对抗微生物,微生物永远适应不了,否则植物就灭绝了。

化学消毒剂是人工合成的单一化合物,种类很多却不理想。抗生素称为生物制剂,它利用细菌的拮抗作用,即一种菌对付它种菌的办法,真菌、放线菌产生的毒素,不提纯毒副作用大,提纯后又产生抗药性。所以抗生素已走向末路。

可以用作消毒剂的植物很多,其开发前景不可限量。植物的化学成份种类最多,而且是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是动态平衡,发展无止境,对其应用研究也无尽头。

 

体内灭菌是治病的关键,解毒是灭菌的法宝

摘要

疾病有70%是致病微生物引起的,毒物次之。细菌中结核杆菌最顽固,肺部感染最多。

乙肝、艾滋病是HBVHIV引起的,患病率极高,血液中病毒很多,难以清除。

癌症的死亡率最高,由多种化学毒物引起,治愈率几乎为零。

清除体内的细菌和病毒的最有效办法是体内消毒,化学消毒剂不能进入人体,世界上没有体内消毒剂。

细菌和病毒侵犯人体靠它们的膜蛋白,破坏它们的膜蛋白的生物活性就是解毒。从某种意义上说,灭菌和解毒是一码事。

植物靠产生次生代谢物对付毒物和微生物。用多种植物的次生代谢物合成中药制剂,进行体内灭菌和解毒,能治疗一切顽症。

 

人体内的细菌有两类,一类是非致病的,它们吸收分泌物或大肠内容物为食,不伤害人体细胞,它们有拮抗作用,抑制异类细菌生长,对人的健康有益。另一类是致病菌,它们的胞膜有外毒素,能腐蚀或穿透人体的细胞膜,使人生病。

许多化学物质能使人中毒,中毒途径有吸入、食入和皮肤接触,还有辐射。

进入人体的致病菌、病毒和毒物很难清除,顽疾皆由此而产生,体内灭菌解毒剂的问世是医学上的一大创举,给人类带来了福音。植物的化学成份有两类,一类称初生代谢物,供自身生长和繁衍后代的需要,另一类称次生代谢物,是植物适应恶劣环境和防病虫害、毒害的需要。植物的营养价值是前者,药用价值在后者。

无纯白的貂,有纯白之裘,集众之白也。每种植物的药用价值有限,集多种植物之精华其价值无限。全谱灭菌剂和广谱解毒剂由此而产生。

微生物的种类极多,它们的膜是它们的生存屏障,某些高水平化学消毒剂能破坏所有微生物的膜,使之死亡并失去致病性。无毒的高水平植物消毒剂“解毒灭微药酒”亦有此功效,区别仅在于化学消毒剂用于环境,解毒灭微药酒体内体外皆可使用。

化学毒物已发现的有三十多万种,人能经常接触到的仅数千种。解毒灭微药酒的解毒范围有十万余种,常见毒物的80%左右皆可用解毒灭微药酒解之,包括所有微生物的外毒素——膜蛋白。

解毒灭微药酒能防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所以被列为国家机密科技项目。所谓项目,是可以开发出许多种产品的技术,它已经开发出食品防腐除异味剂、空气净化剂和消毒剂,还可以开发成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可以用于医药、兽药、农药、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用途无限。

细菌和病毒能引发的人畜疾病无限,进行体内消毒杀灭体内的一切致病微生物,治疗的疾病也无限。

人是恒温动物,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靠大脑皮层调节,但是在生病状态下,细菌或病毒产生的内外毒素使动物的血液粘稠度增加,体表血液微循环不畅,体表散热功能下降,体温升高,抗血凝就成为退热的关键。解毒灭微药酒的抗血凝作用极强,能在20分钟内退热。正常人服用后体温亦下降0.40.8

多巴胺是疼痛的神经传导物质,解毒灭微药酒能中和多巴胺,故有镇痛作用。

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传染性和死亡率居一切传染病之首。解毒灭微药酒能杀灭H5N1,能使患禽流感鸡失去传染性,同笼喂养的鸡不仅不得病,体内也查不到致病菌,这是通过喂药进行体内消毒的成功范例。

体内解毒将改写癌症难治的历史。

癌症就是细胞在致病微生物物作用下细胞的凋亡因子功能丧失,细胞的增长因子失控,细胞发生癌变。解毒灭微药酒浸泡过的离体癌组织停止增殖,较长时间服用解毒灭微药酒能使癌症消失,其机理是:①解致病微生物之毒;②恢复细胞的凋亡因子的功能,使非正常增殖的癌变细胞凋亡。

现代医学将解毒和灭菌分割开来是形而上学。致病菌和病毒失去外毒素便失去致病性,病毒灭活以后就成为疫苗,疫苗使人体产生抗体而不致病,病毒的变异使疫苗失去防御作用。目前的抗病毒药不能灭活病毒,给病毒留有变异的机会。“抗”就是“对抗”,灭活病毒才能治本。解毒灭微药酒能灭活六种病毒,它们是HBV(乙肝病毒)、HIV(艾滋病病毒)、SARS(非典病毒)、NDV(新城疫病毒)、H5N1(禽流感病毒)、H3N2(流感病毒),灭活病毒机理都是破坏病毒的膜蛋白。因此得出解毒灭微药酒能灭活一切病毒的结论还证据不足,但是从消毒学的观点分析也不无道理。消毒学的观点是能杀灭芽胞的消毒剂可以杀灭一切细菌、真菌、病毒和类病毒,解毒灭微药酒就能杀灭腊样芽胞和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依此推理,解毒灭微药酒能灭活一切病毒成立。

体内消毒是一个全新概念,“消毒”的定义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消毒一词不能用于体内,一是因为消毒剂姓“毒”不能用于体内;二是体内环境与周围环境不同,消毒剂进入体内将受胃酸、体液、血清干扰,能否达到灭菌效果尚需试验证实。科学技术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幸而解毒灭微药酒的灭菌效果不受酸碱影响和血清的干扰,临床试验也证实,使用解毒灭微药酒能快速降低血液中的HBsAgHIV,剩下的问题就是进行大量的正确的全面的临床试验了。

进行体内消毒治疗疑难杂症的新局面不会太遥远了。

 

 

第五节    新版《消毒技术规范》带来的新问题

 

1999924,卫生部颁布实施新版《消毒技术规范》,对1991年版《消毒技术规范》进行全面的修订。新规范对医院室内空气的消毒要求有了明确而严格的标准。

摘录如下:

1. Ⅰ类环境的空气消毒

Ⅰ类环境包括层流洁净手术室和层流洁净病房。这类环境要求空气中的细菌总数≤10cfu/m3,只能采用层流通风,才能使空气中的微生物减到此标准以下。

2. Ⅱ类环境的空气消毒

Ⅱ类环境包括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无菌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可选用下述方法:

2.1 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这种消毒器由高强度紫外线灯和过滤系统组成,可以有效地滤除空气中的尘埃,并可将进入消毒器的空气中的微生物杀死。按产品说明书安装消毒器,开机器30分钟后即可达到消毒要求,以后每过15分钟开机一次,消毒15分钟,一直反复开机、关机循环至预定时间。本机采用低臭氧紫外线灯制备,消毒环境中臭氧浓度低于0.2mg/m3,对人安全故可在有人的房间内进行消毒。

2.2 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这类消毒器采用静止吸附原理,加以过滤系统,不仅可过滤和吸附空气中带菌的尘埃,也可吸附微生物。在一个20-30m2的房间内,使用一台大型静电式空气消毒器,消毒30分钟后,可达到国家卫生标准。可用于有人在房间内空气的消毒。

2.3 注意事项

2.3.1 所用消毒器的循环风量(m3/h)必须是房间体积的8倍以上。

2.3.2有些小型的上述消毒器,经试验证明不能达到上述消毒效果,则不宜用于Ⅱ类环境空气消毒。用户可查验其检测报告和经卫生部门发证时批准的使用说明书。

2.3.3 Ⅱ类环境均为有人房间,必须采用对人无毒无害且可连续消毒的方法,故不推荐使用臭氧消毒器和化学喷雾消毒。

3. Ⅲ类环境的空气消毒

这类环境包括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和房间,这类环境要求空气中的细菌总数≤500cfu/m3。可采用下述方法。

4.1 上述3.13.2介绍的方法均可采用。

4.2 臭氧消毒:市售的管式、板式和沿面放电式臭氧发生器均可选用。要求达到臭氧浓度≥20mg/m2,在RH70%条件下,消毒时间≥30分钟。消毒时人必须离开房间。消毒后待房间内闻不到臭氧气味时才可进入(大约在关机后40分钟左右)。

4.3 紫外线消毒:可选用产生臭氧的紫外线灯,以利用紫外线和臭氧的协同作用。一般按每立方米空间装紫外线灯瓦数≥1.5W,计算出装灯数。考虑到紫外线兼有表面消毒和空气消毒的双重作用,可安装在桌面上方1处。不考虑表面消毒的房间,可吸顶安装,也可采用活动式紫外线灯照射。上述各种方式使用的紫外线灯,照射时间一般均应大于30分钟。

使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消毒,人不得在室内。

使用紫外线灯,新灯的辐照强度不得低于90μW/cm2,使用中紫外线的辐照强度不得低于70μW/cm2,凡低于70μW/cm2者应及时更换灯管。

测定紫外线强度应采用经过计量部门检定的紫外线强度计,按条件测定。

4.4 薰蒸或喷雾消毒:在没有上述方法可选用时,可采用化学消毒剂喷雾或薰蒸消毒,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

4.4.1 过氧乙酸:将过氧乙酸稀释成3-5%水溶液,加热蒸发,在60-80%相对湿度,室温下,过氧乙酸用量按1g/m3计算,熏蒸时间2小时。

4.4.2 过氧化氢复方空气消毒剂:市售品以过氧化氢为主要成份,配以增效剂和稳定剂等,一般用量按过氧化氢50mg/m3计算,采用喷雾法,在相对湿度60-80%,室温下作用30分钟。

4.4.3 季铵盐类消毒液:采用双链和单链季铵盐,配以增效剂和稳定剂制成的空气消毒剂。每立方米喷1.2ml(折合药物浓度10mg/m3左右),作用30分钟。

4.4.4 含氯消毒剂:用酸性增效剂和二氯异氰脲酸钠干粉相混合而制成的氯烟熏剂或酸氯烟熏剂,可用于空气消毒,点燃后产生强大的杀菌性气体。在室温20,相对湿度≥70%条件下,用药1.5mg/m3,点燃后关闭门窗,作用1-2小时。

4.4.5 注意事项:

⑴ 所用消毒剂必须有卫生许可证且在有效期内。

⑵ 消毒时室内不可有人。

⑶ 甲醛不宜用于空气消毒,因有致癌作用。

5. Ⅳ类环境的消毒

5.1 上述2-4中的方法均可选用。

5.2 中草药消毒剂:有些中草药消毒剂对空气中微生物有杀灭作用,可用于Ⅳ类环境的消毒,使用方法和用量可按说明书进行。

 

从上述规定看出,对Ⅰ类环境的空气消毒,必须达到细菌总数小于或等于每立方米10个菌落数。只能用层流通风净化才能达到。这不仅需大型设备,手术室或病房也要大改造,从整个屋顶向地面通风或者从一面墙向对面墙全面积通风,上下通风房屋须新建,这在地区级医院很难实现。

Ⅱ类环境包括面广,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无菌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这些房室涉及到所有医院卫生院,而且不只一两间,配置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进行间歇式消毒,或用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消毒,这在中小型医院亦受经济条件制约。

要无毒无害,并在有人房间进行连续消毒,臭氧和化学消毒剂都被淘汰出局了。

Ⅲ类环境的空气消毒可采用的方法较多,但使用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或用熏蒸喷雾消毒,对室内温度或湿度有特殊要求,且室内不可有人,消毒人员也必须注意防护。

一贯使用的甲醛被禁止用于空气消毒。

规范中允许中草药消毒剂在Ⅳ类环境的空气消毒中使用,是因为一般的中草药消毒剂在空气中的杀菌效果较弱。新的科研成果还未被社会所认识,解毒解毒灭微药酒是个人的研究成果,要使它被社会所认识并接受它,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还必须有个相当规模的宣传攻势。Ⅱ类环境、Ⅲ类环境的空气消毒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等待着既方便又经济的新产品去占领。

 

 

第六节  永恒的药物是怎样研究出来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皆变,似乎没有永恒的东西,为什么又说永恒的药物?这里说的永恒是指药物的疗效不会因为微生物的变异而失去效力,是动态平衡中的相对稳定性,是相生相克的关系不会变,这要从生物三界的斗争谈起。

生物三界是不断进化的,从生物分类学可以看出端倪。

植物的分类是:界、门、纲、目、科、族、属、(组)、系、种、变种、变型。

以光果甘草为例,属于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豆目、豆科、蝶形科亚科、山羊豆族、甘草属、光果甘草种。

动物的分类是:界、门、亚门、总纲、纲、亚纲、总目、目、亚目、总科、科、亚科、属、亚属。

以中国人为例,动物界、脊椎动物门、哺乳类、灵长目、人科、人属、黄种人亚属。

微生物分类

根据目前微生物分类学中使用的技术和方法,可把它们分成四个不同的水平:细胞形态和行为水平;细胞组分水平;蛋白质水平;基因组水平。
   
在微生物分类学发展的早期,主要的分类鉴定指标是以细胞形态和习性为主,可称为经典的分类鉴定法。其他三种实验技术主要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采用的,称为化学分类和遗传学分类法,这些方法再加上数值分类鉴定法,可称为现代的分类鉴定方法。经典分类法是一百多年来进行微生物分类的传统方法。其特点是人为地选择几种形态生理生化特征进行分类,并在分类中将表型特征分为主、次。一般在科以上分类单位以形态特征、科以下分类单位以形态结合生理生化特征加以区分。最后,采用双歧法整理实验结果,排列一个个的分类单元,形成双歧检索表。

常言分门别类一词,就是源于生物学分类。人有血缘关系,植物有亲缘关系,生物界只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界,植物界有28门。每门又分若干纲,以此类推,层次低的同一科或同一属的生物的差别愈小,也就是说他们的基因差别小,生物特性愈接近,化学成分相同的愈多,有相近似的病(虫)害和相近似的防病能力。

为什么生物界有这么多门类?因为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生存,为了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应对不同的敌害物,它们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法,于是形态与化学成分产生了愈来愈明显的差异,称之为进化。反过来说,门与门之间差异最大,纲与纲之间次之,目与目之间再次之,种与种之间差异最小,变种与变异是同种植物生长地域的差异造成的。为什么要谈这些?因为中药的组方首先要考虑植物的化学成分多样化,药物要治疗范围广,能够解万种毒治百种病,药物的化学成分要来自远缘植物。比如说,高山植物抗寒,沙漠植物抗旱,南北极植物抗紫外线,热带植物抗微生物。

生物变化的动力主要是防止被它物吃掉,于是就不断产生新的化学毒物,来食这就产生新的消化酶化解新毒物,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吃者恒吃,不吃者恒不吃,这就叫生态平衡。永恒的药物就是利用生态平衡原理制成的,以植物制菌,不怕微生物变异,药物未变,其化学成分在变,不会因为细菌病毒变异而失效。人的皮肤有防御一切微生物侵蚀的能力,不同植物有不同的防微生物侵蚀的能力,集多种远缘植物的防腐蚀能力将无敌于天下!李德敏先生洞悉了生物三界的斗争规律,所以他研究的解毒灭微药酒是永恒的药物。植物一天不消灭,此药一天不失效。

不了解生物三界的斗争策略休论医,不知道植物的防御功能休论药。

 

 

第七节    气味医药的灭菌消炎性能及应用

 

商品名称:解毒灭微药酒、百毒克星、巨方强力消毒剂。

    型:酊剂(药酒),可喷雾、涂擦、内服。

    料:中草药十余种,全部为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药材。

批准文号:鄂卫站食字[92]062

          辽卫监健字[93]007

          鄂卫消准字[94]Y-48

          [98]陕卫消准字第1563

          豫卫健用字[98]GP-29

    能:1. 消除有毒有害气体;

          2. 杀灭各种致病微生物;

          3. 消炎、预防和控制感染;

          4. 活血化瘀;

          5. 镇痛止痒;

          6. 防腐(食品和尸体);

          7. 除异味(包括食品、环境、人体)。

性能指标:

急性毒性试验:

小白鼠空腹灌胃6000/kg体重,观察14天,无中毒症状无死;一日以内以最大浓度、最大体积的去醇受试药给小白鼠灌服,剂量达800gkg,连续观察一周,无中毒症状无死亡,且体重平均增加5g。属完全无毒级。四省防疫站检测结果均一致。

 

消炎试验:

在小白鼠耳朵上注入甲苯,用本药消炎,对照试验,消炎效果明显。

刺激性试验:

1. 白兔皮肤涂药刺激试验无红肿无水泡,积分为零,无刺激。

稳定性试验:

1. 药水灌瓶封口置37恒温箱中三个月后,做杀菌试验,效果不减。

2. 对碱性的氨水和酸性的甲醛有解毒除臭除刺激效果,说明它不受酸碱影响,本身PH6.3—7,中性。

3. 不受有机物影响。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加50%25%小牛血清做杀菌试验,与对照组无差异,不受有机物影响。

腐蚀性试验:

对金属、棉织物、化纤织物无腐蚀。

镇痛试验:

用热铁板烫小白鼠脚,用夹子夹耳朵试验,痛感阈值明显升高,镇痛效果显著。

杀菌试验:

1.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绿脓杆菌杀灭率五分钟99.99%,十分钟100%

2. 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浓度为10μg/ml,作用十五分钟,破坏率100%

3. 对芽胞(枯草杆菌黑色变种)作用十五分钟,杀灭率99.57%

4. 皮肤消毒试验:用棉签对手臂纵横各擦拭10次,体表自然菌减少率为98%以上。

5. 按照《食品卫生法》对食品消毒剂的要求,对十一种代表菌做抑菌杀菌试验,抑菌杀菌率均达到100%

以上检测项目表明,解毒灭微药酒完全达到了消毒剂、消炎药和食品防腐消毒剂的标准。

 

一、  化学消毒剂的现状

目前是化学消毒剂一统天下,生物消毒剂还未被利用。生物消毒剂是指利用生物间的拮抗作用或用杀菌性植物制成的消毒剂。

消毒剂按杀菌作用水平分为高中低三类。

高水平消毒剂可以杀灭一切微生物。如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环氧乙烷、有机汞化合物等。

中等水平消毒剂,能杀灭除芽胞之外的各种微生物。如乙醇、酚、含氯含碘制剂。

低等水平消毒剂,可以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和亲脂性病毒,但不能杀灭芽胞、结核杆菌和亲水性病毒。如新洁尔灭、洗必泰等。

化学消毒剂有十几大类近百个品种。

为什么有了高水平消毒剂还需要用中低水平消毒剂呢?因为高效消毒剂具有毒性、腐蚀性、刺激性、怕酸碱等弊端,使用范围受到种种限制,而中低水平消毒剂有其长处,在某些场合必须用它,三类消毒剂互为补充,只要按照消毒规范使用,便能达到预期目的。所以消毒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行业。一个家庭不可能掌握许多消毒知识,也不可能备齐各种消毒剂,因而预防为主的目标很难实现。

消毒学专家们为理想的消毒剂提出了十二条要求。如薛广波主编的《实用消毒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年版)第九页中写道:

“刘育京等(1980年)提出,理想的消毒剂应具备下述条件:⑴杀菌谱广;⑵有效浓度低;⑶作用速度快;⑷性质稳定;⑸易溶于水;⑹可在低温下使用;⑺不易受有机物、酸、碱及其它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⑻对物品无腐蚀性;⑼无色、无味、无臭,消毒后易于除去残留物;⑽毒性低,不易燃烧爆炸,使用无危险性;⑾价格低廉;⑿便于运输,可以大量供应。”

“虽然多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消毒剂进行了广泛地筛选,但至今没有发现一种能满足上述十二个条件的消毒剂。因此,在进行消毒时需要根据消毒目的和消毒对象的特点,选用合适的消毒剂。”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用灭毒植物制成的消毒剂解毒灭微药酒“千呼百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在毒副作用与高效灭菌问题上,二者是一个突出对立的矛盾。高效就不能无毒,无毒则不能高效。所以在理想消毒剂的十二个条件中,只是要求“毒性低”,而不是“无毒”。谁见过可以喝的消毒剂?解毒灭微药酒就可以喝,喝下去不仅无害,还可以治疗肠炎痢疾。

内服药和高效消毒剂为同一物,这不是今古传奇吗?

理想的防腐剂

灭菌、消毒、防腐的定义是不同的。

灭菌是杀灭或除去外环境中一切微生物的过程。

灭菌剂是指能够杀灭外环境中一切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消毒是杀灭或除去外环境中除细菌芽胞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的过程。外环境包括液体、气体和固体物外,也包括有生命机体的体表和表浅体腔,如眼眶、鼻腔、口腔、阴道、耳道。

消毒剂的要求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病毒,不要求杀灭细菌芽胞。在医用器材和医疗环境的消毒中,若能使人工污染物的微生物在消毒过程中的存活率减少到10-3,则认为是可靠的,即灭菌率99.9%。若用消毒对象上污染的自然微生物的杀灭率来评定消毒效果,一般以杀灭或清除90%为合格。

防腐是指杀灭或抑制活体组织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以防止组织感染。

二、  皮肤感染及防腐

解毒灭微药酒(巨方强力消毒剂)作为皮肤防腐剂使用,达到了理想的效果。理想的皮肤用防腐剂是对人体毒性小,刺激性弱、浸透性强而杀菌抑菌作用迅速。

常用的皮肤防腐药有十五种,即:⑴ 无机盐类含氯消毒剂;⑵ 氯胺;⑶ 过氧乙酸;⑷ 乙醇;⑸ 异丙醇;⑹ 二氯苯甲醇;⑺ 季胺盐类消毒剂(新洁尔灭、杜米芬、消毒净);⑻ 石炭酸;⑼ 煤酚皂溶液;⑽ 六氯酚;⑾ 洗必泰;⑿ 碘酊或溶液;⒀ 碘伏;⒁ 高锰酸钾;⒂ 硼酸溶液。它们主要用于无破损的皮肤,其中氯胺才可以用于伤口,使用量最大的是碘伏可以用于粘膜,但穿透性不佳,碘酊因腐蚀皮肤已很少使用。

以上十五种产品在灭菌、毒性、渗透性、气味等方面都逊色于解毒灭微药酒。

手上沾染的细菌及病毒可以传播许多疾病,可以危及自己及他人。皮肤的感染可以引起毛囊炎、丹毒、脓疱疮、蜂窝织炎、疱疹等皮肤病。青年人常见病痤疮也与皮肤感染有关。解毒灭微药酒对上述疾病有极佳的治疗效果。

  伤口及烧烫伤的防腐

对受损皮肤的消毒及防腐,兼有预防及治疗的双重作用。

解毒灭微药酒在治疗皮肤损伤方面有以下优点:

1. 清理污染物彻底,血污、组织渗出物是清理污染物的障碍,厨刀上的油污和动物蛋白使刀伤不易愈合,解毒灭微药酒能快速溶解它们;

2. 有止血作用;

3. 有镇痛作用;

4. 有活血化瘀作用,组织损伤后,非细菌性炎症反应也阻碍血液流通,活血化瘀使血流通畅,加快损伤组织的修复;

5. 灭菌作用强,渗透性强,对各种具有抗药性细菌均有效;

6. 对烧烫伤有阻止血清渗出作用;

7. 能防治绿脓杆菌的感染;

8. 不需缝合的伤口,患者可以自己处理。

  皮肤病的防治

皮肤病虽很少危及生命,但确实给人带来极大痛苦。有些病反复发作,埋怨药物用久了就不灵了。

随着药物的滥用,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抗药性,原来非致病性细菌现在也开始捣乱,使各种消炎药的药效大减。另一方面,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和人们接触化工产品的机会增多,物理和化学因素引起的皮肤病也与日俱增,使皮肤病的治疗增加了困难。患者和医生亟待有特殊疗效的新药问世。

皮肤病虽病在表面,但要查出是什么细菌感染并非易事,西药对细菌种类针对性很强,用药不当不仅不治病反而会加重病情。人们期望有一种可以不分感染菌种的广谱消炎药和不用分清致病化学物质种类的解毒药,期待有便于患者自己使用的外用药问世。中药在这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

作者提供一份调查报告,是在生产抗生素的老厂华北制药厂全体职工中做的临床使用总结。生产西药的工厂不迷信西药而有兴趣对中药新药进行大胆试用,说明了些什么呢?

皮肤病的种类繁多,为了使试验集中,划定了使用范围。调查报告见下页。

关于调查报告的几点说明:

1. 试用的目的是为了华药本企业准备开发此产品(后因领导换届而搁浅)而搞的大型活动,从上到下非常重视,填表认真,还设有奖金。

2. 设“很有效”一栏是非寻常的做法,旨在找出该药有特殊效果的疾病,以便产品定位。

3. 界定的试用范围以多发病为主,兼缺乏特效药的疾病。

4. 全面考察药物性能。针对耐药性的细菌、顽固的真菌、病毒、类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等致病微生物的多样性,还考察药物的渗透性、活血化瘀、镇痛的效果。

5. 统计病例均在200例以上,有统计学意义。

6. 50%的人认为应该作为家庭日用品,近25%的人认为应该作为旅游必备品,这说明百姓需要用途广泛的药品,解毒灭微药酒迎合了这种需要。同意作为药物开发的不到23%,这是因为任一种药物批准的治疗范围都很有限,如治眼病的与治口腔病的和治痔疮的绝不可以是一种药。

7. 大家给药品定的名字千奇百怪,花样翻新,这说明用途太广泛的药品命名困难,顾此失彼,三五个字很难概括此药的特点。

8. 建议做军用物资的虽然仅有22人,但这是很有远见的认识。因为在发给大家的产品使用说明书上没有往这方面诱导。军人要轻装,不可能备很多药,本药适合于外伤自救,能防细菌战毒气战,还能反侦察,生水消毒,公安消防人员尤其需要。尸体防腐是无法解决的后勤难题。(关于这一点和防毒问题在后面专题论述)

9. 作为礼品可以高价位,也富有新意。这里不妨举一典型例子。一东北青年一次买了十几瓶,他说今年有十几位朋友结婚,送给他们除尿布臊味。东北的冬天烤尿布是常事,用任何洗涤剂都除不掉尿臊味,唯此产品在浸泡尿布的水中滴几滴即可除味。有特色的产品就有销路。

  五个特殊病例

十堰市二汽一青年工人,小腿被十轮卡车辗压,皮开肉绽,经二汽张湾医院清创缝合后的次日,小腿肿如大腿粗,医生用解毒灭微药酒涂擦了一遍,二十小时后肿涨全消,医生愕然。

襄樊市襄阳县人民医院接收一位从乡镇医院转来的病人,阑尾炎术后刀口化脓久不愈合。该院医生用解毒灭微药酒将伤口涂擦一遍,当日停止流脓,次日又擦一遍,刀口开始愈合,一周痊愈。

襄樊市一位八旬老妪股骨头骨折,在本市三七O陆军医院治疗,在骨牵引期间发现尾骨处出现红斑,属于褥疮前期,护士长埋怨家属护理不当。家属用解毒灭微药酒涂擦后红肿消散,此后卧床四年,敏天喷药二次,一直未患褥疮。

作者本人十年前患男性乳腺增生症,硬结如蚕豆大,明显触痛,用解毒灭微药酒擦一周痊愈,未用其它药物。

河南省新野县两农民一同在棉田打农药,同时杀虫脒中毒,一人喝解毒灭微药酒35ml,次日能正常工作,另一人住院救治近一个月。

 

 

第八节    从华药22466例使用调查看中药的前景

 

    1997年元旦,华北制药厂开发处从襄樊市敏芝气味科研所匆忙购回一万瓶百毒克星(又名解毒灭微药酒),发给全厂职工试用,一年后的1998321,写出一份调查报告。摘录如下:

   

使用人数

治愈率(%

 

%

 

%

总有效率

%

眼科

疾病

结膜炎

719

  68.58

28.09

3.33

96.67

麦粒肿

497

  55.74

39.23

5.03

94.97

 

口腔

 

 

炎症

牙周炎

1004

  80.98

17.43

1.59

98.41

牙龈炎

958

  76.42

21.6

1.98

98.02

牙疼

1570

  83.19

14.84

1.97

98.03

口腔溃疡

1373

  85.88

12.89

1.23

98.77

咽喉炎

1341

  82.71

16.55

0.74

99.26

口臭

866

  79.81

18.12

2.07

97.93

 

 

 

 

 

皮肤

 

 

 

 

 

 

 

 

疾病

外伤感染

797

  77.3

19.57

3.13

96.87

外伤瘀血

682

  78.17

19.64

2.19

97.81

皮肤红肿

1186

  85.34

13.57

1.09

98.91

褥疮

340

  70.9

27.05

2.05

97.95

疼痛

816

  75.99

23.4

0.61

99.39

湿疹

530

  78.74

19

2.26

97.74

单纯疱疹

296

  68.93

28.37

2.70

97.30

痱子

526

  76.05

23.19

0.76

99.34

脓疱疮

323

  63.48

34.98

1.54

98.46

毛囊炎

331

  72.48

25.98

2.11

97.89

痤疮

366

  71.86

24.59

3.55

96.45

手足癣

1341

  54.07

45.41

0.52

99.48

甲癣

205

  62.45

34.14

3.41

96.59

外阴炎

202

  69.31

28.71

1.98

98.02

体癣

338

  73.97

24.85

1.18

98.82

蚊虫叮咬

1276

  90.37

9.56

0.07

99.93

蜂蝎蛰伤

403

  82.84

17.16

0

100

带状疱疹

222

  74.33

25.67

0

100

 

痔疮

内痔

377

  61.08

20.42

18.56

81.46

外痔

366

  78.98

19.39

1.63

98.37

混合痔

311

  73.33

24.75

1.92

98.08

淋 巴 结 炎

292

  71.92

23.63

4.45

95.55

除 异 味

1813

  87.05

11.96

0.99

99.01

食 品 保 鲜

699

  69.26

24.74

6.00

94.00

总 平 均

  22466

  78.10

19.90

2.00

98.00

注:一般系指和同类药物疗效相似,效果不突出。

为什么一药治多病

总使用人数为22466例,病症为30种,还有除异味和食品保鲜两种特殊用途。一种疾病上千例的有牙周炎、口腔溃疡、皮肤红肿、手足癣和蚊虫叮咬五种,最少病例有五种,为带状疱疹222例,外阴炎202例,甲癣205例,淋巴结炎292例,单纯疱疹296例。余者都在300例至1000例之间,皆有统计学意义。

以上疾病有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真菌、病毒感染,什么药能全谱杀菌?哪一类抗生素都不可能。对革兰氏阴性菌效果好的则对革兰氏阳性菌效果差,反之亦然,多数抗生素对真菌类效果差,对病毒基本无效,唯高效、中效消毒剂可也。百毒克星(又名解毒灭微药酒、强力消毒剂)就是高效消毒剂,它可以杀灭芽胞,获三个消毒剂卫生许可证。消毒剂为什么能作为消炎药使用?因为它具备以下条件:1. 完全无毒级;2. 对皮肤粘膜无刺激;3. 不受酸碱及有机物影响;4. 透皮性强;5. 活血化瘀作用强;6. 有镇痛止痒作用。这六种性能的组合,就构成了各类外用消炎药的基本要素。

为什么一药解百毒

解毒灭微药酒还被辽宁省卫生厅监督处批准为监健字工业防毒产品,解毒范围包括工业毒气、生活毒气和生物毒素。

按化学性质分类,解毒范围为有机氮、无机氮、有机胺、无机氨、碳氢化物、各类有机溶剂、硫化物、杂环茚、酚、醛及多种染料。

按行业性质分包括化学试剂、印染、造纸、化纤、制药、制革、石油、化肥、农药、养殖、屠宰、食品、皮毛、缫丝。

能消除人与动物的分泌和排泄物的混合气味。各类燃烧物的混合气味。

不能解毒的物质为三苯、有机磷、有机氯、强酸、强碱等少数物质。

空气清新剂无此广泛的用途。

几类特殊用途

解毒灭微药酒还取得了食字批号,是食品防腐除异味剂,除鱼腥、牛羊膻、动物内脏臭、腐臭、霉变味,用于食物,不增加药物味,不改变食品原风味,是世界上唯一的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除异味剂。

可以常温下保存食品及尸体。

军事上可防细菌战、毒气战、侦察隐踪、治刀枪伤、烧伤、冻伤、生水消毒、肠炎痢疾、防蚊、治毒虫伤等等。

农业上防治病害,水产业防治鳞腐病及禽畜用药。

还可用于香烟减毒。

它本身就是消毒剂,可以用作空气、器械及人体消毒。对金属、织物无腐蚀,不需消除残留消毒剂。对刀口化脓用药两次即愈合,敛腐生肌作用好。

它是一种抑癌药物,体外抑癌试验证实,使用浓度(1‰)再稀释20倍,将癌组织浸泡后,癌细胞在培养基中停止分裂。

快速治愈又是一大特色

一、跌打损伤后立即涂药,可以不红不肿。

眼眶挨了一拳酸痛难忍睁不开眼,次日眼眶黑紫如熊猫,眼球充血如白兔,若及时涂药,30分钟恢复正常,不再出现红肿。

额头上磕个疱,涂药后一小时消尽。

二汽一青工的小腿被卡车辗轧,皮开肉绽,经清创缝合后肿如大腿,涂药一次,一天后肿消如故。

二、伤口愈合快。

阑尾炎术后刀口流脓,涂药当天脓止,第二天再涂,第三天愈合。

红案厨师切伤了手,因忙走不开,涂药后继续工作,两小时后去医院处理,医生大惊,切肉刀沾有动物蛋白,伤人后伤口不易愈合,怎会两小时就长着?

三、口腔溃疡难治,涂解毒灭微药酒一至两次即愈,牙龈炎治疗不过当日。

四、乳疮初起,用药两天治愈。两天内还可治愈眼结膜炎、麦粒肿、初起的淋巴结炎,当月治好灰指甲。

五、肠炎痢疾,服药一至三次立止。

六、痤疮十至半月愈。

解毒灭微药酒是用什么药材配成的?百分之百的中草药,十几味极普通的药材,是一种酊剂,可以喷洒,可以涂擦,还可以内服。按药典查找不到具有此种性能的药材,特别是解毒方面,什么药材解氨毒、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新的中药药理书中也没有,要靠自己去发现。

新的中药理论

任何一种植物,都有其独特的化学成份,它们都有独特的作用,新发现的药用植物,植物的药用部份、有效成份即中药一、二类新药。

发现要有规律可循,神农氏尝百草,我们不妨闻百草,一尝一闻大相径庭。闻气味是鉴别药材真伪和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闻诊也是中医诊病的四部曲之二。把闻味作为判断药性的手段之后,中药就会有个大发展,中药就能与微生物学和毒物学接轨。这正是中药之所短。

嗅觉是生物的辨毒器官,气味是生物交流信息的工具,气味又是它们的攻防武器。

襄樊市敏芝气味科研所从研究气味科学入手,研究出独特的新中药也就不足为奇了。

华北制药厂职工对解毒灭微药酒的使用调查,仅是解毒灭微药酒使用价值的一小部份。“在调查中也了解到,‘百毒克星’对以下疾病也有治疗作用:预防感冒、治疗鼻炎、中耳炎、烧烫伤、冻疮、纤维瘤、脚鸡眼、软组织损伤、肌肉疼痛、头晕眼花、落枕。”但使用病例较少,无统计学意义。

现代医学发现了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从真菌、放线菌中提取抗生素,独领风骚一百年,但是他们不知道生物是利用复合物御敌的,所以单一成份的抗生素与农药遭到抗药性的挑战,被淘汰已成定局。

气味科学工作者李德敏韩玉芝从研究嗅觉与生命的关系出发,发现植物利用气味杀菌解毒,研究出消毒解毒消炎的中药复合制剂,气味医药已展现美好的前程。

发展中药是中国的优势

一个家庭研究所,在设备资金极端缺乏的情况下,能取得如此成就,说明了什么?研究中药是中国人的优势。中医药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浩瀚的典籍记载着无数先人的经验,上万种药材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安全度了如指掌,有十九畏十八反配伍的经验,研制一种新药比研制一种西药所花费的资金相差千百倍,所需的技术设备差别更大。

既然中药可以完全替代西药,又何苦劳命伤财,弃长就短呢?把研制西药的投资、建西药厂的投资各拨十分之一开发中药,中国会在几年之内变为世界医药强国。事实明摆着嘛!

老百姓喜欢什么药

西医是断病给药,中医是对症下药。

病和症是不同的概念。病是指受病的部位(器官)的病理生理改变而引发的,有特定的名字。症是受病后表现出来的征候,即可以感受到的不适。医生问病人哪里不舒服就是问有哪些征候。若问“你得了什么病”肯定不合适。不同的病有不同的特征。一般人都是感到不舒服才就医,能说出症而说不出病,永远不能指望每个人都懂医术,也不可能每个家庭都配置诊断仪器。西药的针对性很强,知症或征还不能合理用药。所以西药的处方药和非处方药要严格划分,个人服用非处方药也得有点医学常识。

以症用药则简单得多,如皮肤红肿疼痒,不分引起的原因即可用药。若红肿初起就想查明病因岂不是强人所难!揽得宽就是药的适应性强,华药职工有50.68%的人建议将解毒灭微药酒定位在家庭日用品上,有24.47%的人主张当作旅游必备品,仅有22.81%的人主张当药品,还有2.03%的人主张当礼品。这说明多数人主张用糊涂药治糊涂病。

用最简方法达到最佳效果就是先进科学。经受得起时间考验的就是先进技术。上百种西药也凑不出解毒灭微药酒的功能。

华药是老牌西药厂,他们的职工如此喜爱新型中药,其中道理值得深思!

 

 

第九节    为中西医学之争划上句号

 

自然科学没有国界,医学却有东西方之鸿沟。

自然科学没有地域、民族之对立

社会科学是人文科学,地域性很强,种族、民族、部落、国家的形成,地域是决定性的因素,语言、文字、文化、信仰、生活习惯、生产力发展程度皆与地域有关。生物物种因地理环境的不同也存在着千差万别,但是作为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适用于一切地域。医学是自然科学,不应该有东方与西方之对立。

药食同源,地域决定物产,物产决定食物,不同民族的饮食习惯有差异,就地取食嘛,就地采药也是常理。中药就有藏药、蒙药之差异,遑论亚、非、美、欧、澳,全球人类都经历过从天然物中挑选药物的历史过程,所以现代人把历史上的医学称为传统医学。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对传统医学贡献最大,积累的经验最多,并留下了丰富的著作,流传到东南亚及日本,影响深远,所以又称东方医学。十六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使西方科学走在了前面,物理学创造了许多仪器,开阔了视野,生物学、生理学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化学提供了分析提纯和合成药物的方法,医学出现了第一次大革命。西医理论和化学药物出现了。

现代科学发展迅猛异常、把中国乃至东方国家远远地抛在了后面。现代科学给传统医学的研究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遗憾的是中医学没有与现代科学接上轨。蒸汽机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电子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大量的物美价廉的工业产品流入中国,西药作为工业产品的一部分也随之占领了世界市场。地域辽阔的东方国家,也逐个地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到了二十世纪觉醒了的东方人奋起直追,学习西方科学,振兴民族工业,传播西医的医学院校在全球冒了出来,制药工业伴随化学工业遍地开花。

东方人并没有抵制西方自然科学,恰恰相反,是抱着一种热情欢迎、虚心学习的态度。

思想意识生活习惯的差异没有成为阻力或障碍。

中西医药之战是市场竞争引起的

西方工业的兴起要在国外寻找市场,恰巧遇上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帝国列强用炮舰打开了封闭的海关,清廷被迫同意五口通商。

精美价廉的工业品的诱惑力是无法抵御的。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工业强国的道路,中国的戊戍变法却失败了。李鸿章的洋务运动把筹建海军的四亿五千万两白银用来修建了一个颐和园。生产力的发展是不以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华夏国土上新兴工业悄然兴起了,抵制洋货运动就代表了民族工业的意志。然而中医药是以师承和家传为继的,没有产业化,没有组织,当然也就没有行业代言人。中医以文化人的面目出现,称之为先生或郎中,自由职业者,药铺和药栈是零散的商业,从属于农副产品贸易,交易品是原始的药材,制成丸散膏丹者乃是中医先生,无工业可言,这样一个行业,尽管她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尽管她扎根于广大民众之中,仍避免不了被现代医药工业所摧毁,像无数的手工业一样。

工业产品与手工业产品是价格与质量的竞争。药品有其特殊性,就是医疗手段与理论之争,中医药处于明显的劣势。

医疗手段上,西医集现代科学之大成,使用科学仪器把病理变化量化,体温多高,血压多高,红血球多少,白血球多少,血色素多少,让人看得见,内脏的病变、骨骼的情况也能看清,致病细菌的形态也让人看得见,这一切都为西医披上科学的光环,文化落后的人们不得不对西医顶礼膜拜了。这些医学检测仪器本来不是西医的专利,仅仅是西医首先利用而已。西方人巧妙地利用了科技优势,大加宣传,一下子动摇了中医在民众中的信赖。各自为战的中医因经济上的贫困很难引进这些科学手段,无力与之竞争。

中药的丸散膏丹汤剂,服用上有诸多不便,喝苦水本来就是不受欢迎的,人们自然而然地选择了西药,消毒剂、抗生素对细菌的无比威力,更使人目瞪口呆。

中医学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只是作为一种技艺在民间流传,没有登上学堂,而西方医学一开始就以学科面目出现,大量培养人材,并把医学知识渗透到许多自然学科领域中去。一个初中、高中毕业生所掌握的医学知识,西医学要占90%以上,中医学知识甚至是空白。中医学在中国莫说发展,连继承也成了问题。从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前半页,中医学断代了一百多年。

这一段历史是令人痛心的,至今很少有人认真地总结这段历史,更是一种缺憾。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都发生在欧洲,第一次医学革命也发生在欧洲,东方人蒙受了巨大的耻辱与灾难——经济侵略。

谁能否认,中医药之战不是市场竞争引起的呢?西方抵毁中医、抵制中药的背后,没有经济目的吗?

国际间市场竞争的通用办法是限制进口和扩大出口,这在药品市场上的表现尤为突出。美国人巧妙地利用中西药物的区别,玩弄概念游戏,独出心裁地给药物下定义:“药物是已知成份的单一化合物”。草根树皮是混合物,不能为药,这样就把中药排斥在药物之外,是对中国的蔑视。

不是药,就应像一般商品一样不加限制地进口了,不!美国给中药下一个新定义,叫做“强化食品”,而美国把药品和食品又搅在一起,成立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简称FDA,没有FDA的认证,食品强化剂也不得进口。而食品强化剂这一名称强加在中药头上,也不管中国人是否承认。

美国人带了头,欧洲人也步其后尘,歧视到限制进口,为西药占领全球扫清了道路,轻易地战胜了对手。

美国人是否恪守了“已知成份的单一化合物”为药的这一信条呢?不!西药的一大支系预防疫苗,不论是针剂还是口服药都不是单一化合物,它是灭活的或减毒的微生物,成份既不单一也不已知,却为什么堂而皇之地冠以西药呢?聪明的中国人为什么不“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呢?

中医的衰败是中国人的自卑感所致

中医没有与其它科学同步发展,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落伍状态,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一点——自卑感是不容忽视的。

1956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这一振聋发聩的声音才提高了中国人的自信心,中国才破天荒有了中医院校,中医药学才得以复苏,才同其它科学一样登上大雅之堂,不再是靠家传师承的雕虫小技了。

中医走向世界的第一步是针灸术。美国总统尼克松夫妇访华时就观看了针刺麻醉肺叶切除手术,手术台上的患者一边接受开胸手术,一边与医生谈话,毫无痛苦表情。新闻传播到全世界,中医影响到全世界,遗憾的是当时还没有电视录像。自此以后,世界各国都派人来到中国学习针灸。经络学这个神秘的科学至今还无法从解剖学上找出它的组织特点。一定要看得见摸得着的西医组织结构学理论第一次碰了壁。

弱肉强食是生物界的生存竞争规律。市场经济是无情的,中西药的竞争也是科技含量的较量。

我不是排外主义者,对外国人研制的西药一概加以排斥,也不夜郎自大,自以为中国都比欧美强。中国在西药新药研究上的差距不是十年八年就能赶上去的。一种西药新药要花上亿美元用十年功夫,不用说个人投不起,药厂也望而却步。中药能否在不远的将来全部替代西药,性能上超过,价格上便宜,夺回失去的市场,并占领世界市场。这种提法现实吗?只要中国人克服了自卑心理,完全可以达到的目标。

靖允许我作进一步的分析。

病因有内因外因两种,内因有先天生理缺陷和基因异常两大主因,外因有致病微生物、化学毒物、物理伤害和寄生虫病四大类。中药能否有效地对付四大外因呢?

先谈对付致病微生物。

化学消毒剂和抗生素已占领了制高点,中药以何物与之抗衡呢?

早在西汉年间中国人就用草药制成防腐剂了。防腐效果之佳是现在科学叹为观止的。出土文物有两起,一是湖南长沙的马王堆一号汉墓,由文献纪录片而名扬海外了。第二起是湖北荆州纪南城凤凰山上出土的西汉遂大夫男尸,出土年代在后,无新闻报道,世人鲜知,这两具尸体是用草药水浸泡的。还有唐代无际和尚,坐化在南岳寺院,尸体暴露于空气中而千年不腐,靠临终前喝中药汤而不腐的,一直保留至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渡边牙儻偷去,现保存在日本横滨。

中药能防腐是不容置疑的了。问题是能否把它制成灭菌消毒剂或抗生素。

湖北省襄樊市敏芝气味科学研究所的李德敏韩玉芝夫妇用了二十五年功夫实现了这一愿望。纯植物的消毒剂可以达到高效消毒剂的效果,在无毒无腐蚀、不受酸碱及有机物影响方面均优于化学消毒剂,可以用于空气、器械、食品和人体等各方面,可以内服用作消炎,还有可能制成针剂替代广谱抗生素,只是受经济制约无法完成这一试验。在对付癌症和艾滋病方面已展现美好的前兆。

化学毒物是环境污染造成的,它来自空气、食物、水源、药物,还有人体的直接接触。西医西药在预防和治疗毒物中毒方面无良策,这就给中医中药留下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还是李德敏韩玉芝夫妇奋勇当先,创造了“还地球一个清新”的中药,请参阅1994511《光明日报》三版。植物能净化空气是公认的,把植物作为空气净化剂,且能消除60%以上的毒物品种,这是超出人们想像的。称百毒克星并不过分,它的解毒品种超万种,对侵入人体的毒物亦有效,可以救治某些农药中毒。他们的目标是要消除一切毒物,所缺少的是经济上的支持。

物理伤害指的是烧烫伤、冻伤、跌打、挤压、刀枪伤、强光、振荡、电磁波、射线和紫外线等,前五种最为常见。西药是外用药的强项,中药被挤得无立锥之地。药物功效应具备止血、活血化瘀、镇痛、防感染、敛腐生肌促愈合的功能。只有中药复方才能完成这多功效的组合。李德敏韩玉芝夫妇的百毒克星又是独占鳌头。

中药治疗寄生虫的单方很多,虽有微毒而不伤身,使用率也颇高。

大家会发问“中草药会有这么广泛的用途吗?”

我的回答是:植物若不能防毒物、防微生物和防害虫,那么它就存活不下去。动物有免疫系统,植物也有免疫物质,只要把这些免疫物质提取出来就行了。

“你是怎样发现和提取这些免疫物质的?”

我是用植物的气味特征发现这些免疫物质的。传统的中药理论是“四性五味”,即药有温热寒凉四性,有甘咸辛苦酸五味,四性五味不能解释解毒与杀菌问题。生物靠气味辨毒,也靠气味解毒,还靠气味杀菌、毒虫。新的独特的办法解决了前人未解决的问题。把一家四口人解决问题的办法推广到全中国,那力量就大多了。

回归自然之风吹开杏林满园春

数以千计的西药品种,用了数以千计的化合物,无论是从动植物、微生物或矿物质中提纯的也好,或是用人工合成的也好,其化学结构式全是从自然界偷来的(仅磺胺是唯一例外),数以万计的中药材,包含了数十万计的化学成份。中药西药纵有许多差异,其用途都是防病治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提纯也罢,不提纯也罢,知其化学成份也好,不知其化学成份也好,何必太较真。人类的食物,全知其化学成份的有几?人类吃了它几亿年,今后还将吃下去。食物与药物,孰轻孰重?研究化学成份是药物研究向纵深发展,是科学技术进步的表现,中国落后了一步,理应迎头赶上,但是若把它作为唯一正确的方向就值得商榷了。

事实胜于雄辩,为什么抗生素、化学消毒剂与农药产生抗药性?为什么疫苗与草药不产生抗药性?答案是肯定的,这是单一物质与复合物质的差别。为什么植物会产生许多种次生代谢物?为什么生物界在不断进化?为什么基因会遗传又要变异?基因变异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些问题都是中西医学工作者不可回避的迫切问题。

动物、植物、微生物为了各自的生存,竞争了多少代,又共处了多少代,斗争的结果是生态平衡,相互依存。有进攻又有防御,斗争方式是什么?以四个字概括之:产毒、解毒。

回归自然主要体现在食物与药物上。不使用农药与化肥的农作物称为绿色食品,来自动植物体的药物称为天然药物。人们对化工产品产生了恐惧,美欧各国转向于从陆生、海洋生物中寻找新药源,以为这样就是回归自然。

这种理解失之偏废。

固然,消毒剂与农药是人工合成的化工产品,而西药一部份(抗生素类)是从真菌或放线菌中提纯的,一部份是从动物体(如激素类)和植物体(如黄连素、阿斯匹林、奎宁)提纯的,若提纯的与人工合成的药物其化学成份一样,其性质亦无区别。化学成份是非仿生物的西药并不多,怎能说西药不是来自天然物呢?只不过是取其一不及其余罢了!生物体并非全无毒,全无毒的生物何以保全自己的生命?生物毒素用于防敌的居多,用于攻击它物的颇少。

西药会产生四性(抗药性、耐药性、药物依赖性和积蓄毒性)的根源在于成份单一。窃以为回归自然就是利用生物相生相克的武器对付人类的敌人,它们的武器是什么呢?

这武器就是生物产生的多种物质的复合功能。切莫把它们拆零出售!微生物有排斥它种微生物生存的外毒素,还有分解它种生物体(死的或活的动植物和异种微生物)的内外毒素,植物体有防病虫害的多种次生代谢物,动物体有消化酶和免疫物质,合理地利用它们,就可成为不产生抗药性的良药。

简言之,回归自然就是利用自然规律,不轻易改变它们。

人们在回归自然的大潮中,都在重新审视传统医学这份宝贵遗产,西方国家也曾有过传统医学,只不过早已拚弃了,唯中国和东方国家还保留了下来,恢复和发展它有其优势。近来西方对中药的抵制态度开始缓和,近期,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已拟就一部《天然药物法规指南》,颁布实施后不再要求中草药产品是已知结构的单体产品,而可以是成份固定、疗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混合物,处于“支流”状况的中医药将转向“主流”药品。在西欧,中医药已被列入保险体系。趁回归自然之风,古杏林将满园春色,离果实累累还会太远吗?

统一中西医学是时代的需要

中西医学都是人类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西医学的差异是历史形成的,中医形成的年代自然科学尚不发达,对生理、病理、药理的解释是粗线条,无法认识微观世界,有历史局限性。但是它把人和大自然环境联系起来,从人的表征观察病理变化,总结为八纲辨症,这对西医断病仍不失为一种引导作用。西医与现代科学结合紧密,把人看作一台复杂的化学机器,把生理系统看作部件,把脏器组织看作零件,将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看作机器的化学反应过程,将疾病看作机器零部件的损坏或化学反应物质的失衡,这有助于对生理病理的认识的深化,所以称之为现代医学是非常恰当的。中西医学应当结合,这就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实现了这一结合,中西医理论就会统一。

中西药都对人类健康做出了永不磨灭的贡献,但是现有的中西药仍不能担负起维护人类健康的使命,结核病又死灰复燃,癌症、艾滋病在无情地吞食着生命,东西方国家应暂把经济利益放在一边,什么抵制进口问题、关税闭累问题应让位于人道主义,人工基因的国际合作研究已经开创了先河,传染病流行没有国界。单一化学成份的西药已面临挑战,传统的丸散膏丹汤剂已不适应形势需要,西药要复合化,中药应精炼,药物的有效成份应弄明白,暂时弄不明白的不要拒绝使用,但有一点必须弄明白,即单一成份为药必然要产生抗药性,生命物是利用复合物免疫的。这一点认识统一了,中西药就会统一,中西医学之争就不复存在了。

嗅觉是一切生物生命的守护神,嗅觉是辨毒的,部分气味物质是毒物或是解毒物质,用气味研究药物是一把新的钥匙,我将它概括为气味医学。

 

第十节   气味医学在公安消防军事方面的应用价值

 

毒气是公安消防和军事上可能遇到的问题。

1,毒气的来源有意外泄露、油气田喷发、火灾、敌特释放、战争化学武器、化工设备检修等。毒气的常规有效的防御措施是戴防毒面具,但是往往有许多突发事件,防毒面具不能随身携带,也不可能人人都有。戴防毒面具呼吸阻力大,大活动量时供氧不足,还妨碍射击瞄准。

2,法医避免不了要验尸,刑事案件中发现的尸体有的已腐烂如泥,奇臭无比的尸腐胺能致人于死地,而且有大量的细菌扩散。气味医药中的特殊产品能将臭味及细菌一扫而光。某法医中心的负责人无限感慨地说:“培养一个法医是很不容易的,但是这个岗位留不住人,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尸臭味会钻进头发里衣服里,走到哪儿带到哪儿,这气味代表死亡,是引起恐惧的气味。不从根本上解决防毒问题,只靠思想教育往往行不通。”

3,尸体防腐问题在公安和军事上有特殊意义,杀人案件要保护现场,尸体不腐才能有效地进行案情分析。战场上要运回尸体,对尸体进行快速简单地处理就能短期不腐,可以减少疾病的传播。

4,医学上要有标本供解剖教学,现在使用的是甲醛的水溶液,甲醛刺激流泪,且是一种致癌物质,新版的消毒技术规范已禁止使用甲醛作空气消毒剂。

5,消防救护和战场上烧伤救护也很重要,减轻疼痛、预防感染、伤口快速愈合、不留疤痕是四大关键,在无合格的烧伤病房中救治难度更大,一旦受绿脓杆菌感染会以脓毒败血症而亡。

6,水灾时军人总战斗在一线,污水浸泡易得皮肤病。

7,战斗激烈时前沿阵地水的供应最困难。军人带几天干粮容易,带几天的水困难,就地喝生水要解决消毒问题。

8,战士的急救包要小而全,少而精,一药多用。

9,要侦察,就要反侦察,隐踪是反侦察的必要手段。

10,细菌武器最难防范。每个指挥员战士都要有自我保护的能力。目前流行的消毒剂可以进行疫源地大面积消毒,人体消毒则不易实施。

气味医药则比较容易地解决了上述各种难题。

 

第十一节    农业病虫害防治的根本出路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个人口大国。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解决了十二亿人的温饱问题,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成就。中国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22%,中国的可耕地仅占全世界可耕面积的7%,以7%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主要依赖于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众所周知,中国的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于国外是很落后的,农业水利化程度亦不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仅次于日本而位于世界第二位,其主导因素是作物品种改良和化肥的使用。农药的使用起到了什么作用,是个值得讨论的大事。

农药的范围包括杀虫剂、灭鼠剂、防病农药和除草剂。在回归自然和提倡绿色食品的今天,用气味学的观点如何看待农药的功过得失已是个振聋发聩的问题。

农药面临的问题是:农作物的农药残留;污染水源和殃及水生动植物;昆虫的耐药性增长;益虫益鸟的减少;土壤中有益细菌的减少;空气污染;农药急性中毒。这七个问题都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但对其危害程度尚缺乏系统的统计资料,也难以做出准确的统计。最突出的问题是农药使用量愈来愈大,生态平衡的破坏怎样恢复,人们还看不到希望的曙光。

让我们回顾一下五十年前的数十年的农业史,也许能得到启示,迷途知返。

六十开外的老农都清楚地记得,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没有化学农药可供使用,农民并不受害虫的困扰。村村有茂密的大树(这些大树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砍伐一空),树树有繁花似的鸟巢,树林是鸟的世界、喧闹的王国,屋檐下有成群的麻雀,紫燕更筑巢于屋内,唐诗云: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侯鸟大雁排队飞过,报告着春去秋来。人和鸟类的和谐相处,随着农药的应用一去不复返了。

1955年,中国把麻雀当四害来消灭,全民动员,人人有上缴麻雀的任务。举着手电筒一晚上能在屋檐下捉几十只,既放鞭炮又敲铜盆,实行疲劳战术,村村寨寨齐呐喊,麻雀不得停足,累得往地上掉。即使这样,麻雀也未赶尽杀绝,农药一用,麻雀成了珍稀动物,难得一见。麻雀是鸟类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繁殖能力特强,一对鸟一年能繁殖四五十只。在哺育小鸟期间,一对大鸟一天要捕捉数百只昆虫。

松毛虫能毁灭成片的松林,它有毒毛,一般鸟类不吃它,灰喜鹊是它的天敌,一对灰喜鹊能使一亩松林免遭虫害。啄木鸟专吃树干里的害虫。地下的害虫逃不过乌鸦的利啄。你见过犁地的情景吗?土地被翻过后,遍地是黑乌鸦,露出土的虫一口一个,虫洞里的虫,一个个地也被利啄啄了出来,昆虫的高蛋白滋补得乌鸦羽毛乌黑发亮。捕捉一只越冬的害虫,就使来年少千万只害虫,农药有此神力吗?

鸟类和虫类,天工造物维持了亿万年的生态平衡,被人类的科学行为毁于一旦。

昆虫的世界也有一条生物链维系着。害虫一多,益虫有了充足的食物,它们就繁殖得更快,害虫少了它们也不繁殖。农药无情,不分敌我格杀勿论,害虫未见减少,益虫却几乎绝迹,农药的功过谁人评说?

过去的农业不是完全不用农药,不过那时的农药与现代化的化学农药性质完全不同。

老农都知道,瓜类苗期毁灭性的害虫叫黄守瓜和黑守瓜,属鞘翅目叶甲科,土名叫黄萤,寄种植物达1969种之多,主害瓜类,也为害十字花科、茄科、豆科蔬菜,成虫吃叶、嫩茎和花器,幼虫在土里为害作物根部,严重时使全株死亡。农民对付它们的办法很简单,在瓜苗上和根部撒草木灰,黄守瓜黑守瓜的成虫就不敢吃瓜苗,也不敢在苗根部下卵,既保护了苗,又保护了根。烟梗烟柴泡水、苦楝叶泡水都是无毒的农药。害虫的幼虫食性很大,不停地进食,幼虫期很短,化成成虫后大量繁殖后代,数千倍数万倍地增殖。幼虫的迁袭能力很弱,找不到吃的植物时就很快饿死,作物上撒些东西后虫子就拒食而死,这样益鸟就避免了因误食被农药毒死的害虫亦被毒死,即消除了二次中毒,保护了益虫益鸟。我们的祖先几千年来就是这样做的,行之而有效,我们为什么要随心所欲地改变它呢?历史上的宝贵经验要继承,更要发展,要找到更多更好的饿死虫子的办法。

气味学总结了历史的经验,也汲取了现代人的教训,这就是反食物链理论。任何昆虫,总有它不吃的植物,觅食靠嗅觉而不是用眼睛,迷惑它的嗅觉可使它不食而死。这种迷惑剂是植物制剂,昆虫永远适应不了。

昆虫的成虫会飞,利用诱捕最有效,引诱剂可以是它最爱吃的植物,或是求偶素。趋光性、趋黑暗性也可充分利用。野花野草树叶都是农药的待选材料,植物中也有不少种昆虫的克星,等待我们去选用。

植物的大面积单一品种种植,也是虫灾泛滥的原因之一,杂草和杂树林不易酿成虫灾,是不同植物的气味有驱虫作用,作物的间作套种可以减少灾害。

植物的病害是微生物作祟,用植物制成的灭菌剂对危害农作物的霉菌、真菌、细菌同样有效。不同微生物所能危害的农作物有选择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气味医药有可能成为气味农药,这个广阔的研究领域正等待有识之士去开拓。 

 

第十二节  已发表的气味学与气味医学论文题目

1.阴阳论不是迷信

2.中草药为什么征服了一切致病微生物

3.中药令细菌病毒缴械

4.中药怎样缴了细菌病毒的械

5.应该给鼻子建立一门学科

6.植物净化空气新说

7.植物的气味语言

8.中医又添新流派——气味医学

9.没有恶劣环境病虫害,植物哪来一身金

10.为什么一种中草药制剂能解万毒

11.中药中兽药的质量标准不能保证中药疗效

——兼论禽类安兽药的质量标准的创新性实用性

12.中药、中兽药质量监控的新方法

13.基础研究对医学的贡献

14.创新中药可以用现代仪器检测

15.毒是百病之源  解毒是百药之本

16.医药革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17.纯植物消毒剂必须向化学消毒剂看齐(政策应给中药发展留条活路)

18.看病难看病贵 谁应负责谁应领罪

19.不靠全民靠科技——非典的启示

20.中西药的科学

21.传染病、流行病和疑难杂症必须靠中药

22.西药研究犯了方向性与路线上的错误

23.中医衰败原因之我见

24.看病难看病贵剖析

25.中医药发展战略之我见

26.正确认识民间中医的社会地位

27.建立体内消毒、解毒新概念征服一切感染性疾病、癌症

28.抗生素使细菌产生抗药性和细菌传递抗药性

29.气味医学在中医学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30.药业推动观念革命

31.用气味学理论统一中西医学

32.用嗅觉再深入认识中药药性

33.反食物链与嗅觉

34.充满辩证法的气味医学理论

35.环境污染是忽视嗅觉功能造成的

36.应该给鼻子建立一门学科

37.气味学与气味医学新观点

  以上文章请登录气味医学网www.qiweiyixue.com网站查看

 

 

第十三节  有什么医学理论就有什么药

 

有微生物理论就有消毒剂抗生素,有免疫理论就有疫苗免疫球蛋白,有基因理论就有基因疗法,有经络理论就有针砭按摩术,有八纲辨证理论就有四性五味中药,有中毒理论就有解毒新药,有气味学理论就有气味医药。诸多理论都讲得通,诸多疗法都有治疗作用,没有是与非,没有好与坏,难分伯仲,谁叫嚷的厉害谁占上风。

学术理论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靠各自的优势占领上风,生死存亡听天由命。然而,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人类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必然提出种种限制。唯一的例外就是春秋战国时代,45里双朝廷,诸侯纷争,政治家、军事家是各路诸侯争夺的对象,孔子周游列国,苏秦身佩六国相印。唐朝统一中国以后独尊佛教,中国的国教——道教一蹶不振,而秦汉以前军队的军师都是道家,政教合一的国家不在少数,为什么?

医学既是科学又是技术,流派纷呈,是国计民生之所需,是健民强国之根本,按理说各国政府应该允许其存在和发展,事实上各国政府都在执行严格的政策管理和设置种种限制措施,从未有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又是为什么?

中医和西医是两个大流派,而中医包括的小流派最多,历史悠久,经典最多,知名人士也最多,在中国近百年来屡受排斥成为非主流医学,在国际间备受被排斥,动辄斥为非科学伪科学,最近几年稍有起色,是因为西药屡屡受挫抗生素有灭顶之灾之故。

为什么各国政府都干预医学?其中道理很少有人考虑。

战争是政治斗争的延续,政治是为经济服务的,医学在经济中举足轻重,岂有政府不关心之理乎!人们只知道国家对公共卫生事业有大量投入,谁想过制药工业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大支柱?世界强国必然是医药大国,抵制中药就是要推销西药,恰恰中国没有研制西药的能力,多数中国人没有深刻意识到这一点。不把中医西医之争摆到政治斗争的高度去认识,中国政府对中医中药的种种限制政策必将延续下去。政策不利于中医发展有目共睹,政策不利于中药发展尤甚!在经济社会中,中药不受知识产权保护,也保护不了中药的核心技术配方,中药制药技术简单易仿制,中药配方的药材组分和剂量在主药(君臣药)不变的情况下(佐使药)可以任意改变而不影响治疗效果,甚至会疗效更好,在配方公开以后靠什么方法也保护不了知识产权。中国药监局恰恰背其道而行之,一味的学习西药,西药是单一物质,成分公布以后谁也不敢侵权。稍懂医学的人全知道,国家药监局岂能不知?

就是已经获得国家保密技术的项目在注册新药是也必须向各级药监局公开真配方剂量和工艺,并在药监局全程监督下生产,所谓保密就是不让老百姓知道,政府业务主管单位凌驾在国家保秘法之上,保密技术还有什么实际意义?保密法有什么办法限制或监督各级药监局工作人员的泄密行为或盗卖技术的可能性呢?几十人上百人知道秘密如何锁定泄密人?特效药是无价之宝,所以谁有好药不会办药证,办药证的没有好药,古人是家传秘方,传子不传女,药监局与特效药持有者是什么关系?您要秘密配方我就不注册新药其奈我何?没有特效中药中国人自贬中药,中药出口可能吗?现有的中成药都是古方的变来变去万变不离其宗,没有创新,难怪美国人称中药是食品强化剂,一点也不冤枉!

使用辨证施治开出的药方无法成药化,一人一方,出口中药的同时也要出口中医吗?能够辩证施治的中医有几多?有人说不足一百人,中国有几人懂得八纲辨证?中国人不懂的东西你就不能够强迫他接受,难道说外国人能够懂得八纲辨证吗?书归正传,有什么医学理论就有什么药,气味医学将病因归纳为中毒,那么治病就是解毒,解毒药假如能够解一切细菌病毒感染的疾病和多数毒物 ,一药治百病就是现实。有人说不按八纲辨证不能够使用中药,那么中药卖给谁?中国的中成药出口仅占世界市场的3%,说明了什么!

中医按病开药被斥为“西化”,背离了老祖宗。用仪器断病也不行,有人故意在制造中西医鸿沟,这是否是维护中医的纯洁性呢?历史会作出结论,今日评说为时过早。

微生物学出现了,细胞学、分子学、化学、免疫学、基因学相继出现,中医回避得了吗?

《气味学》《气味医学》《解毒灭微药酒》可在中药创新网(www.zycx.net)上找,百度可以搜索到。

气味学是研究生物三界的嗅觉与其生存关系的科学,气味是生物三界的共同语言,嗅觉是毒物鉴别器,是生命的守护神。植物靠产生次生代谢物适应环境和对付敌害物,用它解毒和杀灭微生物威力最强,对人和动物完全无毒。研究气味学的目的就是保护生灵。不懂得生物的斗争方式休论医!不懂得反食物链休论药!

气味医学是永恒的药物,药物生物三界的斗争是动态平衡,水涨船高。动物和微生物不能吃一切植物,植物不能防一切微生物和动物,集合多种植物的防御武器就成为威力无比的永恒药物。

 

 

《人民日报》情况汇编的全文是这样写的:

一民间老专家希望扶持气味科学研究

本刊讯  (记者乔杨)近日,记者采访了我国唯一的一家民间气味科学研究所——湖北省襄樊市敏芝气味科学研究所,所长李德敏先生提出,气味学是一项新兴学科,对它的研究和应用,对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意义重大,但目前国内尚未建立专门机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年逾六旬的李德敏先生及其夫人韩玉芝女士经过二十多年的潜心研究,提出了气味学的基础理论:气味是物质的基本特征之一,凡物皆有味;一种物质一种气味,没有两种完全相同气味的物质;嗅觉是动物谋生的手段,嗅觉有觅食、求偶、御敌、防毒、辨认亲族之功能;植物气味千差万别,而且植物亦能感知气味,植物用自身的气味来防止动物伤害,引诱昆虫传粉、防腐灭菌等。总之,动植物都在气味中生存,气味是它们生存竞争的一种手段。1994211,《中国科学报》登载了李德敏的《气味学及其应用》一文,同年212,李德敏收到世界传统医学大会医学优秀论文大奖赛组委会通知,他撰写的论文获优秀奖。

李德敏在研究气味学理论的同时,还在其应用领域不断探索。他把传统医学与气味学有机结合起来,经过反复试验,发明出第一代有害气味防治剂和消杀剂——解毒灭微药酒。经湖北省卫生防疫站、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检测所等权威部门检测,解毒灭微药酒可以消除生活中、工业中的空气污染,消杀灭菌性能达到或超过了化学消毒剂。去年9月,中华医学会针对“解毒灭微药酒”的问世,专门召开了气味医学研讨会,会上中科院植物所、微生物所、动物所生物信息化学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和中医研究院等知名专家、学者一致给予“解毒灭微药酒”很高的评价,并希望尽快服务于社会。一些专家还认为,建立气味学和研究气味医学是时代的需要,它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相关,是一门边缘科学,需要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学科协同研究才能完成。

李德敏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建立一门学科仅靠自己单枪匹马不行。我们夫妇每月只有700元的退休金,且一年仅发两三次,如今为了这项科研,我已将个人十几项发明专利款耗尽,许多人说我是过着50年代的生活,研究着21世纪的科学。我本想依靠“解毒灭微药酒”这一产品创造的效益来支撑科研,但我三次与企业合作三次失败。我的初衷是想在有生之年建立起中国气味科学体系,为人类造福。目前,这项研究已陷入困境,相关产品不能形成产业。为此,希望国家能重视、扶持气味科学研究,批准、帮助成立气味科学研究学会,并促进气味学的应用技术在工业防毒和预防疾病等领域中大显身手。

让我们用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剧作家吴祖光先生的题词来评价这本书吧。

“气味学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新学说”。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不正是李氏一家人的真实写照吗?

“还地球一个清新”不是梦,这篇报告文学发表在《光明日报》上(1994511第三版)。时间过去六年了,谁来担负起这个使命呢?技术有了,产品有了,还等什么?

 

 

后记

大梦我先觉

大梦我先觉,心绪难平息:建国六十载,经济已腾飞。

黎民免饥馑,瘟疫却来袭,看病难又贵,医学遭质疑。

新病年年添,顽疾日日急,中国贬岐黄,美国骂西医(注)。

医学误歧途,工业惹是非。气味医学出,开辟新天地。

百病出一因,毒物伤肌体,致病微生物,毒素是武器,

百药出一物,解毒是根基,植物本领强,万毒难匹敌。

解毒又灭菌,体内消毒剂,原名异味消,国家机密级。

临床三十载,疗效世称奇,气味医学网,www.qiweiyixue.com

【注:】惊天大骗局——了解医学的真相
   
曼戴尔松医学博士(Robert**endelsonMD),不仅是一位名医,而且曾任美国知名大医院的院长,著名研究所的研究员,医学院的教授,伊利诺州医师执照局的局长,还是美国医学会(AMD——AMERICAMEDICALASSOCIATION一个具有超强政治力量的工会组织——医师工会)的领袖。他在1980年出版了一部巨著,书名是《一个医学叛逆者的自白CONFESSIONOFAMEDICALHERETIC》,是美国WARNERBOOKS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再版过无数次,拥有读者无数。他忠实的读者们纷纷站出来,成立了一个组织叫做:全国健康联盟NATIONALHEALTHFEDERATION公推曼博士为会长,美国大城小镇都有分会,定期举行集会,并邀请名人演讲,还有定期会刊。这是西方有史以来首次对医药界的大革命。
   
曼博士书的副题是:如何捍卫自己的生命,不受医生、化学药物和医院的坑害。封面上列出六个重点:
   
1)医院的年度身体检查是一个陷阱。
   
2)医院是患者的险地和死所。
   
3)大多数的外科手术给患者的伤害过于益处。手术每次必定都是非常成功的。但病人伤了或死了。
   
4)所谓疾病化验或检验,检验的体系和过程不合理,简直是腐败一团,即使是科学仪器,也是错误百出,完全不可信任。
   
5)最大多数的化学药物不但没有治疗的真实效果,抑且是致病、添病的缘由。
   
6X光的检验是诊断程序的重点和特色,一张照片胜过千言万语,它不但辐射线对人十分危险,而且检验结果错误频出。因为解读X光照片的是人,人就会受偏见、情绪的影响而导致错误的判断。即使是同一个专家,在十年后再次解读同一张照片,就有75﹪的偏差(试验证明)。

 

第四章    治疗篇

第一节    癌症的治疗

 

癌症是二十世纪发现的病魔,美国在纪念建国两百周年之际,投入200亿美元调动全国科技力量攻克癌症这一难关,最后的结论是科学技术尚未达到水平。人们怀着对艾滋病病症的恐惧心情进入二十一世纪。

病症的致病机理还未完全弄明白,只能从毒物进入人体可诱导正常细胞发生增殖失控来解释,已查明有上千种物质是可疑致癌物质。如何清除或化解侵入人体的致癌物质,使癌变细胞恢复为正常细胞是治癌的关键所在。

中国医学科学院下属北京抗生素厂的王彩芬研究员对广谱的解毒灭微药酒发生了浓厚兴趣,做了一项体外抑癌试验。将癌组织用解毒灭微药酒浸泡后,再放入培养基中培养,癌组织完全停止发展。药液的最低有效浓度为1/20。将药液注入人体肿瘤组织内会是什么样结果呢?可惜没能力继续试验下去。

乳腺癌

乳腺癌是常见病多发病,以生育后的青年为主,易于早期发现,现行方法以切除为主。转移率高,转移另一侧乳房或肝脏居多,也有转移肺部的,多以胸部器官为主。

治疗方法,早期癌症使用《解毒灭微药酒》热敷,三层纱布蘸药敷患处,每天四次,两个月治愈。热敷方法热毛巾、热水袋、电吹风、灯泡烤均可,热敷时间每次20~30分钟为宜,时间过久可能起水泡,但是没有关系,用针挑破即可。用药量不超过2000ml

到了中晚期,除了外敷治疗外要口服《解毒灭微药酒》,每天四次,每次20ml,疗程长短以彻底治愈为期。

注意事项:每次热敷前用温水洗净乳房,以免阻塞毛孔,毛孔阻塞后会起小红点。处理方法:用温水洗净,停热敷一天。

服药期间停用其它药物。药液内不得加蜂蜜、蜂王浆。

膀胱癌

器材:一次性输液袋一只,拔去针头。导尿管一根。

药物: 解毒灭微药酒3公斤

方法:抽取解毒灭微药酒30ml注入输液袋中,抽取30~40温开水300ml注入输液袋;

   自己在小便过程中插入导尿管入膀胱中,毫无痛苦,排尿完毕将导尿管连接在输液袋上,升高输液袋,打开开关后,药液自动注入膀胱,拔出导尿管。

每天两次。七至十天癌症组织化解成碎片随尿排出,有微量血液,三天排出干净,此三天停用药物。再用药15~20天检查病灶疤痕可望愈合好。

治疗期间每天口服解毒灭微药酒三次,每次20ml。(不会饮酒者每次口服10ml,每天六次),还可以用温开水将解毒灭微药酒稀释5~10倍,加白糖适量,不可以加蜂蜜!达到预防转移的目的。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停用其它药物。药液内不得加蜂蜜、蜂王浆。

肺癌

器材:超声破雾化吸入器一台。药物: 解毒灭微药酒3公斤

药物: 解毒灭微药酒3公斤

方法:解毒灭微药酒4ml40~50度温开水16ml,加入雾化吸入器药池内,开机后调小出气量,经口鼻慢慢吸入,气量大会引起咳嗽或痰壅,待适应后开打气量,进行深呼吸,10分钟停止吸入5分钟,避免大脑缺氧。大致20~26分钟吸完。每天吸入四次,直至治愈。

  口服解毒灭微药酒每天四次,每次20ml,连续服用直至癌症病灶消失为止。口服与吸入时间间隔一小时以上,避免发生酒醉现象。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停用其它药物。药液内不得加蜂蜜、蜂王浆。

    食道癌

口服解毒灭微药酒每次20ml,用温开水180ml稀释成200ml,分20口喝,每口喝10ml,每间隔1分钟再喝10ml,让药物充分与癌症病灶接触。

每日四次,每天服药量80ml。三天见效果,大概一个月治愈。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停用其它药物。药液内不得加蜂蜜、蜂王浆。

    胃癌

口服解毒灭微药酒每天三次,每次20ml,饭后服用,疗程3~6个月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停用其它药物。

  为减少药物(含酒的成份)对胃的刺激,可用温开水将药液稀释5~10倍后口服,药液内不得加蜂蜜、蜂王浆。

    肠癌

保留灌肠,每天一次。30ml解毒灭微药酒加生理盐水500ml,加温至35~40,排便后灌入,尽量保持不排便。疗程30天。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停用其它药物。药液内不得加蜂蜜、蜂王浆。

    肝癌

口服解毒灭微药酒每天三次,每次20ml,饭后服用,疗程3~6个月。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停用其它药物。药液内不得加蜂蜜、蜂王浆。

    宫颈癌

解毒灭微药酒3ml兑温开水30ml稀释,纱布蘸上药水塞入阴道底部,平卧一小时后取出。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停用其它药物。口服药液内不得加蜂蜜、蜂王浆。

    前列腺癌

自己治疗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方法,专用注射器的制作方法: 10ml注射器一个,拔出针头留住针头座,把针头保护套前端打一个孔当针管使用。取纱布一卷,折成双层缝成套子,剪成4公分一段,一端缝合,另一端用线系上8公分线环,使用它时套在针管保护套上。专制的注射器吸入1ml药酒,再吸入2ml凉开水。病人用药前先排大便,趁肛门收缩前立即注入稀释两倍的解毒灭微药酒3ml。为了便于插入针管,将纱布袋用水浸湿。注入药酒后30分钟后拉出纱布袋。忘记了也无妨,会随大便排出。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停用其它药物。口服药液内不得加蜂蜜、蜂王浆。

    脑胶质细胞瘤

用药方法:头皮擦药加口服。

先洗头,将解毒灭微药酒涂抹在头皮发根处,戴浴帽,用热毛巾包裹或用吹风机加热20分钟。每天三次。

口服解毒灭微药酒每天三次,每次20ml,饭后服用,疗程3~6个月。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停用其它药物。药液内不得加蜂蜜、蜂王浆。

    胰腺癌

口服解毒灭微药酒每天三次,每次20ml,饭后服用,疗程3~6个月。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停用其它药物。药液内不得加蜂蜜、蜂王浆。

    皮肤癌

外擦解毒灭微药酒,每天5次,每天用温水洗净患处。连续使用,直至癌症消失。一般情况不超过一个月。

鼻癌

解毒灭微药酒用凉开水稀释10~15倍滴鼻,起初使用稀释15倍低浓度的,每天滴5次,每次5滴,五天以后使用稀释10倍的,每次8. 一般情况不超过一个月。

骨癌

多发部位在腰椎胸椎,极痛,外敷每天5次,止痛效果佳。口服每天4次每次20ml.

 

 

 用解毒灭微药酒治疗癌症的实践与再探索

治疗癌症的研究始于1994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抗生素厂肿瘤室做了体外抑制癌细胞增殖的试验,试验证实,将解毒灭微药酒稀释20倍后浸泡离体癌组织20分钟,再将组织培养二个月,其完全停止增殖。陈敏章部长得知后安排某医学院士做体表癌症外敷治疗试验,因某种原因未能如愿。

2002年用外敷法加滴鼻治好一例眼球后部隔膜癌症,该患者姓张,女,大同铁路局职工。

2002年用外敷加口服法治愈淋巴癌。

2004年治愈皮肤鳞状癌。

2005年用雾化吸入法治愈肺癌。

2006年治愈脑癌一例,伽玛刀术后复发,有积水,医院束手无策,经我们治疗,病灶及积水皆消失。

该药口服有极强的止痛作用(脊柱骨癌)。

截止今日治疗癌症数十例,治愈率90%

药物发明者对治癌的机理分析是,该药对氨氮化合物和多种毒物有极强的解毒作用,毒物能致癌是公认的,病毒也致癌。解毒灭微药酒杀各种病毒,浸泡能抑癌,将药直接注入人体癌组织中效果更好。为弄清楚合理用药量和浓度,建议先在离体癌组织中试验,然后在体表癌做试验。注射用药稀释倍数分别为8倍、16倍、32倍,用药量分别为每立方厘米癌组织0.05ml0.1ml0.2ml,共3×3九组试验品,空白对照一组为三块癌组织。每五天按上述药量注射一次,置37恒温箱中培养,培养基按组织性质选定,试验观察期为三十天。该药含乙醇,稀释一定倍数后对肌体无刺激性,对血液成份无毒,对鸡胚亦无毒副作用。

 

第二节  艾滋病治疗

 

艾滋病是免疫缺陷病毒致病的。这种病毒的抵抗力很弱,一般消毒剂都能对付它,但是,它一旦侵入人体细胞内,得到细胞的保护,就奈何不了它了。它专门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弱不禁风,失去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

解毒灭微药酒能否为征服艾滋病效力呢?

委托中国中医研究院作了一项试验,检查报告如下:

      巨方消毒剂(暂用名)

对艾滋病病毒的直接灭活作用

 摘要:为研究巨方消毒剂对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有无直接灭活作用,按下述方法进行体外抗病毒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巨方消毒剂在0.156%—0.625%浓度范围内,在2分钟内,可完全杀灭HIV-1病毒,在此浓度范围内,对试验所用细胞(MT-4)无毒性作用。

 试验目的:采用体外抗病毒试验方法,检测巨方消毒剂对HIV-1的直接灭活作用。

材料和方法

1.药物:巨方消毒剂,由陕西气味科学研究所提供。

2.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滴度2×104TCID50/ml

3.细胞:MT-4传代细胞。病毒和细胞均来自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

4.试验方法:

⑴ 将巨方消毒剂用RPMI1640细胞培养液稀释为1.25%0.625%0.3125%0.156%0.078%五个浓度。

⑵ 取各浓度巨方消毒剂0.2ml加入试管中,与等量(0.2ml)的HIV-1混合,置室温下2分钟,向各管中加入MT-4细胞105/0.1ml,置375%CO2培养箱中培养,同时设病毒对照和细胞对照。

⑶ 培养8天后,进行MTT(噻唑兰)染色:向各管中加入MTT50μl,置375%CO2培养箱中2小时。取出各管1000/分离心5分钟,吸去上清。每管加入二甲基亚砜(DMSO260μl,摇动10分钟,移入96孔滴定板,每管分加3孔。将滴定板置于酶标仪上,以双波长(550620nm),测定光密度(OD)。求出各浓度OD均值。OD均值越高,表明存活细胞数越多,也即被灭活掉的病毒越多。用下式计算出各浓度巨方消毒剂对病毒感染细胞的保护率(即对病毒引起细胞病变的抑制率):

          OD(药+病毒)- OD(病毒对照)

保护率= ———————————————  ×100%

        OD(细胞对照)-OD(病毒对照)

试验结果

 巨方消毒剂与病毒等量混合试验后,其各浓度均又被稀释了1倍,各浓度的光密度测定值和对HIV-1感染细胞的保护率即对病毒引起细胞病变的抑制率,均列于下表中。

                    巨方消毒剂对HIV-1的体外杀灭作用

   

药物浓度(%

OD均值

标准差

保护率(%

巨方消毒剂

0.625

0.313

0.156

0.078

0.039

0.4183

0.4177

0.3990

0.3827

0.3600

0.0570

0.0320

0.0528

0.0095

0.0216

91.74

90.87

66.52

45.22

15.65

细胞对照

 

0.4247

0.0315

 

病毒对照

 

0.3480

0.0159

 

从表中可见,巨方消毒剂在0.156%-0.625%浓度范围内。对HIV-1感染细胞的保护率达66.52%-91.74%(大于50%为有效),表明巨方消毒剂在此浓度范围内。对HIV-1此确有直接杀灭作用。

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巨方消毒剂在0.156%-0.625%浓度范围内,在体外2分钟内,可将HIV-1完全杀灭。在此浓度范围内,对细胞无毒性作用。

如何看待这个检测报告呢?

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很多,缺少的是不破坏正常免疫细胞的药物,就以治疗癌症的化疗来说吧。假若化疗没有毒副作用,可以坚持长期用药,就没有治不好的癌症。对灭活HIV的药物,细胞的保护率定在50%,就是这个道理。91.74%说明了什么?

注:1. MT-4为人淋巴免疫细胞。

2. 试验方法完全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进行的。

3. 巨方消毒剂即气味医药,用纯中草药配制,为临时定的名称。

4. 陕西气味科学研究所是由本书作者与陕西合办的科研所,巨方消毒剂即是解毒灭微药酒。

 

治疗艾滋病的实践与探索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性疾病,是HIV1HIV2感染的疾病,病毒的宿主细胞是淋巴细胞亚群CD4。患者的血液中高达107col/ml,肠内粘膜是病毒的藏匿所,睾丸的血液也是病毒的复制基地。检查指征是CD4低于800个/mlCD4CD8比值倒挂,血常规检查也有异常,通常是三低一高(血红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总数低,中性粒细胞高)。西医治疗使用鸡尾酒,治愈的标准是体内查不到病毒,CD4CD8达到正常值,目前尚无治疗艾滋病的专用药正式上市。我们试用中药解毒灭微药酒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口服该药每天四次,每次20ml,一月后检查病毒载量下降20%-30%,CD4细胞上升40以上,后来增加保留灌肠治疗,用药30ml300ml温开水(水温3540),每天一次,疗效大增,每月CD4细胞上升70个以上,未出现毒副作用。用此法治疗,患者的机会性感染症状也随之治愈,有发热、腹泻、食欲不振、头晕、乏力等。口腔糜烂、口腔白斑、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淋巴结肿大,用解毒灭微药酒搽敷皆能快速治愈。呼吸道及肺部感染者用解毒灭微药酒雾化吸入治疗也神效。治疗艾滋病始于2000年,2001年在文楼村,2004年在前杨村,以治机会性感染症状为主。艾滋病协会和村卫生院配合,门诊病人来者不拒,退热当场见效,腹泻当天止住,其他疾病多在七至十天治愈,对多例艾滋病病人的治疗都在半年痊愈,吴仪副总理视察文楼时接见的艾滋病病人代表孙宝山就是其中一例,在《新闻周刊》上有三幅吴仪与孙宝山的合影。科技部调研室曾对文楼村做过调查,该村接纳的义务送药者有四十多家,群众和当地卫生部门反映有七种中药疗效最好,被称之为七路民间中医。徐冠华部长向吴仪副总理做了书面汇报,吴仪副总理批示:要组织中医参与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卫生部副部长佘静到河南省周口市听取了部分民间中医的汇报,解毒灭微药酒的研制人在其中。

用解毒灭微药酒治疗艾滋病是对治疗艾滋病的一种探索,开始于1999年初,解毒灭微药酒直接杀灭艾滋病病毒的试验是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进行的,解毒灭微药酒在0.156-0.625%浓度范围内作用两分钟对HIV1的杀灭率达100%,对MT4细胞的保护率在91.47%,国际标准保护率在50%为合格。这个试验表明解毒灭微药酒对艾滋病有极佳的治疗前景,实践也证明用该药治疗艾滋病的机会性感染和Ⅲ期艾滋病病人都游刃有余,深受病人欢迎。无论检测报告还是临床报告都证实解毒灭微药酒能治疗各种微生物的感染性疾病,确实是药价低、安全系数高、疗效显著,若有国家认可的艾滋病治疗中心配合做出正规的检验报告,便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药效学结论。

 

第三节 呼吸系统疾病治疗

 

呼吸道指从鼻腔到支气管这一段。空气中有尘埃、毒气和各种微生物存在,病从鼻入一点一不夸张,鼻炎、鼻窦炎、咽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最为常见,病轻而痛苦不轻,鼻息肉、鼻癌发病率较低。解毒灭微药酒解毒广谱,灭菌全谱,是理想的消炎药。使用方法有二,治疗鼻炎、鼻窦炎、鼻息肉、鼻癌用滴鼻法,将药酒用凉开水稀释1015倍,初次滴鼻用淡液,稍有刺激,第二次换用浓液没有刺激而且感觉非常舒服,说明炎症已经消大半。滴鼻方法,头垂床边,鼻孔朝上,左右摆动头部,是药液进入额窦筛窦(上下眼眶的骨头里),每次3~5滴。咽喉炎最顽固,用喷雾法治疗,用口鼻同时呼吸,每天10数次,3~5天治愈。气管炎支气管炎用雾化吸入法治疗,每次加药酒4ml,凉开水16ml,每天3~4次。注意事项:1、气量先小后大逐步适应;2、吸入时咳嗽有痰吐不出时要停一会再吸入,弯腰拍后背帮其吐痰,吐不出时用吸痰器,以免有大量痰液堵塞呼吸道憋死人,药酒有利痰、排痰和消痰作用,一利痰二排痰三消痰。雾化吸入时空气吸入量因吸入水雾而减少,会出现头晕,可以吸入中途停机5分钟,补充脑供氧。小儿滴鼻用淡液。

 

第四节 肺部感染治疗

 

肺部感染有呼吸道感染引发的各种炎症或结核菌感染和癌症,治疗方法以雾化吸入为主,佐以口服治疗。雾化吸入方法及注意事项同上节。

 

第五节  对禽流感的防治效果。

 

禽流感病毒H5N1是世界上公认的三最病毒,传染性最强,达到100%,死亡率最高100%,死亡的最快,人工感染后两个小时开始死亡。

用解毒灭微药酒防治办法简单,鸡舍用解毒灭微药酒进行空气消毒,饮水加解毒灭微药酒3%,饲料加5%让鸡自饮自食,与病鸡同笼喂养的鸡没有一只被感染,体内查不到病毒。实验报告附于书后。

情况分析:禽流感病毒是空气传染,一个笼子养20只鸡密度很大,健康鸡吸入病毒是肯定的,但是在食管和泄殖器里查不到病毒本身就说明进入体内的病毒已经被杀灭。已经感染的鸡为什么死了呢?因为它们不饮水不进食,假若进行人工灌药应该可以治愈,不过人工灌药存在着操作者被感染的机会很大,不可以冒此风险,消除了传染已经达到目的,三公里范围内大量掩埋鸡的措施成为多余。

 

第六节    流行性传染病防治

 

流行病种类很多,呼吸道传染病易于造成大流行,如非典型性肺炎、甲型流感、乙型流脑等等,消化道传染病为接触性感染,这两类传染病在第六节和第九节里讲,这里只讲防治总原则。

空气传染的疾病的预防以室内消毒为主,解毒灭微药酒是空气消毒剂,可以在有人居住的地方消毒,对人无害而且有益,气味清香宜人,还可以向口腔鼻腔喷入。

在非典流行期间解毒灭微药酒被石家庄市疾控中心批准为预防非典专用产品,在石家庄市大量推广使用。这是有远见卓识的旅美华侨挣得的机会,把药酒喷在口鼻腔预防非典。可惜没有治疗权,仅在xx省卫生厅默许治疗了两例非典病人,用雾化吸入法治疗,吸入后呼气通畅,体温还恢复正常,恍如无病,住院三天痊愈出院。台湾医学博士也抓住了机遇,遗憾的是在广州和北京活动无果,无奈在非典极少发生的的边缘城市获准治疗了两例非典病人,也是雾化吸入,效果同上。有趣的是这位台湾博士在回台湾途中登机前发现自己体温超过38度,一旦进入候机楼必被查出,隔离观察14天难免,于是口服了20ml解毒灭微药酒,顺利地过了难关。以为是患了感冒,连续喝药一天,不再发烧。

回台湾后第三天,这位医学博士接到北京朋友的电话,告诉他一起吃过饭的一为朋友患了非典进入小汤山隔离治疗,问他如何,他连忙去台北医院检查,发现SARS病毒抗体阳性,医师肯定他在北京患了非典,博士吓出一身冷汗,惊呼“躲过了一次劫难”!

结核病可以发生在人体许多部位,以肺结核最为常见,空气传播和亲密接触传染。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雷米封传入中国,二十多年后肺结核几近绝迹,20世纪末它又卷土重来,已有的抗结核药不敌,解毒灭微药酒又多了个用武之地,所向披靡。

治疗方法:肺结核雾化吸入,疗程短用药少,淋巴结核长在颈部外敷即可治愈,其他部位结核口服治疗。

肝炎分甲、乙、丙、丁、戊型,乙肝最为常见,清除体内病毒是治疗乙肝的关键,通过病人服用临床观察体内病毒被清除掉了,病人痊愈。

第七节  口腔感染治疗

  

  包括牙周炎、牙龈炎、舌质糜烂、口腔溃疡和腮腺炎,牙龈炎牙周炎用棉签或餐巾纸蘸药置于患处,一天4~8次,当天愈。舌质糜烂和口腔溃疡用蘸药棉签擦患处,一次治愈。腮腺炎和牙龈癌的治疗用含药法,药酒稀释5~8倍,一次含20ml10分钟后吐出,一日5~10次,治愈为止。

 

第八节  消化系统感染治疗

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肠、小大肠、直肠及胰腺炎。口服药酒每天3次,每次20ml。饭后服。食道炎及胃炎胃溃疡药液要稀释5倍,减少刺激。

 

第九节  肾源性高血压治疗

  此病是肾脏分泌过量血管紧张素引起的,治愈了肾炎后血压自然恢复正常。口服药酒每天3次,每次20ml。饭后服。

第十节  脑中风后遗症治疗

  以软化头部血管和化血栓为主,局部外用加口服。洗净头发,头皮擦药酒,戴浴帽两小时后洗去。每天一次。口服药酒每天三次,每次10ml,饭后服。

 

第十一节  风湿及类风湿治疗。

  关节疼痛用药酒热敷,四层纱布用解毒灭微药酒润湿敷患处,上面罩塑料膜,热水毛巾、热水袋或烤电加温,时间30分钟,每天35次,治疗后洗净,避免瘙痒。手关节变形时可以用塑料袋盛药酒20ml戴在手脖上,20分钟晃一晃保持手指湿润,可使僵硬的关节灵活。口服药酒口服药酒每天3次,每次20ml,饭后服。

 

第十二节    淋巴系统感染治疗。

淋巴结肿大及淋巴结核,口服药酒每天3次,每次20ml。饭后服。并在体表的加外热敷,每天35次。

 

第十三节    生殖及泌尿排泄系统感染治疗。

外生殖器感染用稀释10倍的药酒擦洗,阴道炎用稀释20倍的药酒冲洗,每天两次。宫颈糜烂用脱脂棉或纱布蘸药酒敷宫颈,用避孕阴道隔膜固定,一天换药一次。尖锐湿疣用药酒外擦,一日三次。膀胱炎尿道炎口服药酒,一日3次,每次20ml,饭后服。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及内痔,肛门用药的方法和步骤:

将解毒灭微药酒3ml用温开水稀释23倍备用;

药塞的制作方法:5公分宽的绷带一卷,纵长四折先缝合成筒状,截成四厘米一段一端缝死,另一端系8公分长的线头,便于拉出药塞。

专用注射器制法:将普通的10ml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上的金属针尖从根部剪去(以免伤人)留针头座,套上原来的针头保护管,保护管前端打孔(用铁丝烧红扎一小眼)当针头使用。

药塞使用方法:先用专制的注射器抽取稀释23倍的解毒灭微药酒4ml,再将药塞用温水浸湿套在针头保护管上,趁大便后蹲位用注射器将药塞顶入肛门5公分深(套管的长度即为5cm,此时纱布已全部进入肛门内)线头留肛门外,再注入药水,注射完毕将注射器拔出。药塞在用药30分钟后取出,不取也无妨,会随大便排出。

使用次数:每天三至四次。

 

第十四节  手术不留疤痕技术

  胸腹部手术不留疤痕技术全世界绝无仅有,事情发生在中国河南省社旗县太和乡卫生院。李春英临产去太和乡卫生院,因为婴儿体型大难产,无奈接受剖腹产手术,手术医生是卫生院副院长李杰营,手术很顺利,第五天出院。回家她的婆婆天天为她消毒,使用的是纯植物消毒剂《解毒灭微药酒》。方法是三层纱布蘸药酒敷在手术区,上面覆盖塑料膜后用收腹带压住,每天两次更换,想不到出现了奇迹,一直没有出现痛痒和红肿,手术区柔软如常,看不见疤痕。婆媳俩不知道剖腹产会留疤痕,所以一直没有把这件事当回事。

李春英外出打工去了,在公共浴池见别人腹部有难看的疤痕,好奇地问是怎么回事,人家笑她无知。后来她去妇产科检查,她说自己做过剖腹产,医生说她骗人,问她“刀口在哪里?”医生近距离辨认才发现一条如缝纫机线一样粗细的黄色条纹,惊叹不已!

 

第十五节    外伤治疗

药酒有消肿、止痛、止血、防感染、促愈合作用。有皮损的要稀释34倍,无皮损则用原液,轻伤外擦,重伤外敷。烫伤,立即喷药可以使烫熟的皮肤复活,不红不肿不痛不起泡。治烧伤可用止痛防感染,治冻疮外敷。预防和治疗褥疮,长期卧床病人受压部位每天擦药三次不得褥疮。

 

第十六节  治蝎蜇虫咬。

外擦,止痛止痒,治疗及时可以不起疱。

 

第十七节    婴幼儿常见病治疗。

发热用药酒擦前后胸,20分钟退热。腹泻擦腹部,3~5次治愈。其它疾病治疗同成年人,药量酌减。

 

第十八节    皮肤病治疗。
  皮肤病有一千多种,大致上可以分为:
  1.真菌病:常见的有手脚癣、体股癣及甲癣 。解毒灭微药酒有效。
  2.细菌性皮肤病:常见的有丹毒及麻风。
  3.病毒性皮肤病:常见的有水痘、扁平疣及疱疹。解毒灭微药酒有效。
  4.节肢动物引起的皮肤病:如疥疮。
  5.性传播疾病:如梅毒、淋病及尖锐湿疣,解毒灭微药酒有效。
  6.过敏性皮肤病:常见的有接触性皮炎、湿疹、荨麻疹及多型红斑;药物反应,如磺胺类、青霉素等过敏引起的皮肤病。
  7.物理性皮肤病:常见的有晒斑、多型性日光疹及鸡眼。
  8.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常见的有瘙痒症、神经性皮炎及寄生虫引起的皮肤病。
  9.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常见的有银屑病、牛皮癣、单纯糠疹及玫瑰糠疹。
  10.结缔组织疾病:常见的有红斑狼疮、硬皮病及皮肌炎。
  11.疹性皮肤病:常见的有天疱疹、类天疱疹及掌跖脓疱病,解毒灭微药酒有效。
  12.色素障碍性皮肤病:常见的有黄褐斑、白癜风、文身。
  13.皮脂、汗腺皮肤病:常见的有痤疮、酒渣鼻及臭汗症。解毒灭微药酒有效。

  轻症外擦,重症外敷,出头的要稀释35倍。带状泡疹涂擦患处,密集的地方用纱布蘸药外敷,一周治愈不留瘢痕,治愈后不再瘙痒,单纯疱疹治疗同上。不治牛皮癣、白癜风和红斑狼疮。

 

第十九节   眼科疾病

  急性出血性角膜炎 结膜炎治疗只需要涂抹眼皮上,每天46次,当天愈。麦粒肿发病急,一开始针刺一样疼痛,好像小虫入眼,接着就红肿,非等到化脓后挤出才会好,用解毒灭微药酒涂擦患处立即止痛,一小时一次,当天愈。泪囊炎涂擦上眼皮,每天46次。

 

第二十节  空气消毒是预防疾病的关键

  空气中的毒气与致病微生物是传染性疾病的主要来源,《解毒灭微药酒》可以消除上万种有害气体和杀灭一切微生物。该药酒无毒无腐蚀,是理想的空气净化剂,因此成为国家机密技术,办有消字号、健字号、食字号13个卫生许可证,唯独在注册中药新药和中药兽药时四次遇阻,政策不可违抗。

看病难看病贵是十大社会难题之首,有了好药看病不难也不贵。培养全科医生5+2,会用解毒灭微药酒就是全科医生。“六名方针”创出名药的人有可能成为名医,名医所在科室一定出名,名科室多了必定是名医院。特效药没有药证不能够使用不会成为名药。没有药证就是假药,药厂不能够生产,药店也不能够出售,一名不名。不保护中药的知识产权就没有名药。世界首富美国被沉重的公共医疗卫生政府预算压垮了,贫穷的中国何去何从?

 

  起草人:襄阳市清箐气味科研所  李德敏、李晓、李梅心、李艺、何晨

www.qiweiyixue.com;   xfldm1936@163.com;  QQ:759649177; 

电话0377-68962289  15093024199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科研所地址: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南街168号家属院3号楼2单1楼 电话:0710-3515449 E-mail:xfldm1936@163.com
    Copyright © 2006-2011 襄阳市襄城区清菁气味科研所 All Rights Reserved.